淺談創傷與我們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天想來談談的主題是「創傷」(trauma)。想到創傷,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些經歷性侵、家暴、重大事件的人們身上所帶著的沈重包袱嗎?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們總覺得創傷的定義太過嚴苛,創傷對我們來說比想像中的還普遍。當老師叫你畫出自畫像時你擔心畫醜而被嘲笑、在面對伴侶的爭吵質疑時明知是自己錯卻拉不下臉、看不起(鄙視)一些能力低落到處求助的人、對於該完成的作業一直下不了手又責怪自己怎麼如此沒效率…等,這些畫面是如此日常,每一個事件當中可能都藏著過去片刻的時光,正負影響著你,它們就像冤魂糾纏著你,跟著日復一日的生活繼續前進。
  • 畫自畫像怕被嘲笑→在評價式的藝術創作中長大
  • 與伴侶爭吵明知自己錯拉不下臉→無法相信關係是安全地,認為暴露自己是危險的/需要維持自己的自尊否則世界會毀滅
  • 看不起(鄙視)能力不好到處求助的人→過去失控的創傷影響自己,讓自己決定不要再讓生活失控,對於那些失控的人感到排斥與厭惡
  • 該完成作業未做而責怪自己→責怪的聲音可能來自與長者(父母或師長),而造成自我效能與價值的低落循環,變成要做作業就焦慮,焦慮就做不好,做不好就更責備自己
其實創傷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心中。這並非是要增添大家對於自己人生的不幸感,而是一份溫暖的提醒,提醒你『自我覺察』與『自我照顧』是如日常地平凡且重要,而那些傷痕僅是生命中的一個記號,提醒著我們是誰、來自何方以及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創傷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需先從大腦來說起。簡單的說,大腦分成理性腦與情緒腦,理性腦掌管我們計畫、執行、規劃等生產力的活動,而情緒腦就是掌管我們所有的情緒。正常情況下兩個腦會共同合作讓個體能做好手邊的工作,但當遇見一些創傷事件時,情緒腦為了要保護個體不受過去創傷事件傷害,就會掌管身體的主控權,而無法讓理性腦做理性的思考與判斷。而創傷事件可能出現在生命中的各個時期,這些事件往往是存有強烈情緒的(如羞愧、憤怒、罪惡、恥辱等),這些事件引發的強烈情緒可能會被記憶寫入我們的身體裡,讓我們避免之後再次遭受危險(也就是強烈不舒服的情緒)。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說的即是受到創傷的反應。我們在有過被蛇咬這樣的經驗,腦部結構會因此改變,讓我們對於長條狀物的形體特別敏銳,為的就是避免我們再次遭遇蛇的侵擾,或是當再次遇到蛇,我們能有足夠的反應時間,知道如何因應危險。而這便是人類生存下來的生理機制,幫助我們能夠躲避危險,並延續人類的基因與生命。
讓我們來透過一個孩子長大的歷程,來讓各位更加瞭解創傷如何如冤魂鬼魅般糾纏著一個人。這個例子是虛構的,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做「小花」,出生在一個雙薪家庭,住在都市的公寓裡,父母都很愛這個孩子,但也因為忙碌沒有再生第二胎與他做伴。
學齡前
父母都開心小花誕生在他們家,但因為父母都很愛這個孩子,希望賺更多的錢給孩子幸福,因此在兩歲之後就請保母照顧小花。原本很黏父母的小花因見不到父母哇哇大哭,失落與焦慮在心中展開,無法用言語表達情緒的他只能不斷地哭泣。不斷地哭泣增加了保母的焦躁,保母因為較為傳統,認為孩子哭就要讓他哭到哭不動為止,同時保母照顧數位孩子讓他自顧不暇,也就沒有太在意小花,放他一人在房間哭泣,先去照顧比較小的孩子。理性腦尚未發展完全的小花,哭到全身緊繃又很疲憊,情緒腦解釋了這個情況是「我不值得被父母愛」、「父母拋棄了我」、「一定是我不乖才不能在父母身邊」,他無法理解父母告訴他「工作」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也不能理解為何保母無法照顧他的需求,因此將這樣的理解儲存在他的腦中,伴隨著他慢慢長大。
學齡期
當「不值得被愛」這個記憶被刻在腦中,小花在學習過程中開始很重視表現,他很愛競爭,處處跟人吵架,就是為了要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父母都很滿意他的表現,處處稱讚他,也更增強了他這樣的學習模式。他也漸漸從「不值得被愛」的信念,轉化成「只要我夠優秀,我就不會被拋棄」。這個社會剛好喜歡像他優秀的人,所以老師、同學們都喜歡他,更加強化他的信念。
青少年期
夠優秀的信念帶給小花不少好處,但在青少年時期最關鍵的就是人際關係。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小花常會展現自己的能力,無意間貶低了他人,這讓與他相處的同學都有壓力,只要有關學習或表現,他的競爭個性就會表現出來。肯定有一些低自尊的青少年會透過霸凌他人來增加自己的價值感,小花成了他們的對象。被霸凌的小花覺得很混亂,青春期腦部正在急速發展的他無法理解為何優秀的自己會被人討厭,失意的他下定決心要讓人刮目相看,更加努力用功,考上好高中、大學。慢慢建立起他「不能失敗的完美性格」。同時,他也極度厭惡這種低自尊的人,他們沒什麼能力,只會踐踏別人來增加自己的價值感。
成年期
完美性格的小花順利考上一流的大學,當然在大學期間的表現也是非常優異,他很為自己高興。但要維持「不能失敗的完美性格」讓他耗費許多的精力,他花很多時間讀書、研究、練習,他不會有時間去交朋友,更別說建立親密關係。在畢業之後,他也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看似完美的人生,這完美的魔咒頻頻困擾著他,他很害怕失敗,在與主管報告統計報表前胃都會非常痛,也常有偏頭痛的情形,只要天氣一變化感冒就不請自來。在這樣的日子裡其實他很孤單,他看不起那些比他能力低的人(或許他已忘記青少年時期被霸凌的經驗),當然他有幾位能聊天的朋友,但因為因為喜歡表現的他常都是在講自己的,對方也因此較少與他聯絡,其他聯絡的朋友可能都是非常表面片面的。他並不是每天都不快樂,他自己在城市裡買套房住,每個月也給父母孝親費,偶爾回家吃個飯,平日就上班,去去健身房、電影院,過著平凡的日子。
故事就暫時停在成年期,我們想呈現的是,這個困擾小花的「完美性格」可能是慢慢地從「錯誤地認知父母的行為」轉變而來的,那些強烈的情緒感受,會儲存在身體裡面,如漣漪般慢慢地擴散到整個人生之中,這一切可能就是那麼剛好,促成這樣的性格發生。這「完美性格」可能不會造成個體什麼太多的影響,因為在現今社會這樣的性格是被推崇的,他會獲得到支持、認可以及絕大部分的資源,即使帶著這樣的狀態過完一生,也不會怎麼樣。但常常這些創傷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會在一些突發或重大事件下發生問題。
舉現在疫情的狀態來說,需要這麼高能量去維持自己完美形象的小花,遇見疫情下的衝擊,若他失去了工作,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他要如何去平復自己的情緒?即使還保有工作,但需要在家工作,由於疫情所產生的焦慮感讓他無法降低自己所消耗的能量,他會花更大的力氣去維持自己完美的工作表現,長久下來對身體、心靈肯定是一大損耗。
我們想說的並不是要你把自己身上的創傷全部審視一遍,然後快點去將它們改進,打造出一個「沒有創傷的人」。我們可以從嚴重創傷疾病/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治療中得到指引。在創傷治療的復原歷程,常是需要讓自己的情緒腦與理性腦能夠連結且同調的,情緒腦能夠去理解自己「為何我會有這樣的反應?」以及「現今的我還需要繼續維持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嗎?」
這需要配合理性腦共同去思考,才能夠慢慢地從創傷中復原。我們都並不是嚴重的創傷疾病者,不需要吃精神藥物或接受專業治療,我們只需要做的是就是學習自我覺察及自我照顧。
帶著開放與接納的態度自我覺察,是幫助我們情緒腦與理性腦彼此連結,我們可以去探索因事件引發的情緒背後之深層意義是什麼,以及藏著何種難受的情緒。而自我照顧是一個柔軟的軟墊,讓我們能在情緒腦為了求生強烈激發時,有個安適承接自我的方法。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成為一個完全沒有傷的人,那是不切實際也無法達成的期待,我們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並能練習接納這些傷痕也是自我的一部分,成為一個完整而非完美的人。
在成長的歷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帶著一些傷繼續前行著,這些傷會在你與各個關係的細節中偷偷地竄出,包含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事物的關係,以及與自己的關係。當我們嘗試辨識出他們,療癒之旅就會展開。
日後我們有機會也會分享一些自我照顧的方法,陪伴大家一起在這些時候學習照顧自己、承接自己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停課在家自學期間,家人間在家相處的時間拉長,可能原先兄弟姊妹互動就常常吵來吵去,這陣子長時間湊在一起,不知道家有雙寶或三寶的家長,是不是常覺得育兒之路更艱辛了呢?
從前兩週政府因為疫情嚴峻而宣布要學校停課,家長不僅要跟著孩子學習線上課程的操作、打理孩子的三餐、安排親戚照顧、緊盯孩子的功課,重點是自己還要上班,真的是有苦說不盡! 家長們,真的真的辛苦了!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
在實務現場中,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 「父母親長期吵架」 「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 「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 「父母忙著在工作」 「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 「吃不飽穿不暖」
在學校工作時常會需要進行家長諮詢,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通常在嚴厲與放任兩極之間遊走,不是過度管教、打罵孩子,就是放任式管教讓孩子騎到自己頭上,進而苦惱著孩子講不聽,做家長的該怎麼辦?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後者,提供家長們一些方向。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
孩子停課在家自學期間,家人間在家相處的時間拉長,可能原先兄弟姊妹互動就常常吵來吵去,這陣子長時間湊在一起,不知道家有雙寶或三寶的家長,是不是常覺得育兒之路更艱辛了呢?
從前兩週政府因為疫情嚴峻而宣布要學校停課,家長不僅要跟著孩子學習線上課程的操作、打理孩子的三餐、安排親戚照顧、緊盯孩子的功課,重點是自己還要上班,真的是有苦說不盡! 家長們,真的真的辛苦了!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
在實務現場中,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 「父母親長期吵架」 「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 「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 「父母忙著在工作」 「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 「吃不飽穿不暖」
在學校工作時常會需要進行家長諮詢,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通常在嚴厲與放任兩極之間遊走,不是過度管教、打罵孩子,就是放任式管教讓孩子騎到自己頭上,進而苦惱著孩子講不聽,做家長的該怎麼辦?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後者,提供家長們一些方向。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創傷」不是每個人都想經歷的,很痛苦!很煎熬!很難受! 我有很多的創傷經驗,細數一下,我還真數不出來我有多少的創傷,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這些種種的暴力成為我一輩子的創傷,在我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必須全部承受下來。 我怎麼叫、怎麼哭,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來拯救我、抱著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