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在放下手機的那一刻,看到自己

烏雲就像臭屁,給點時間,它終究會散
烏雲就像臭屁,給點時間,它終究會散
撰文:吳政勳 諮商心理師 粉專:吳・聊
從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實施三級警戒至今,邁入第九個星期,讀者朋友有沒有發現,智慧型手機的存在感,與日俱增?不管是滑IG滑臉書放鬆心情,開外送平台點餐填飽肚子,還是用LINE跟朋友聯絡感情,又或者隨時On Call的公務手機落實遠距辦公。智慧型手機在這段日子,彷彿扮演了負責食衣住行育樂的全能母親,正用小小的螢幕,餵食著嗷嗷待哺的我們。然而隨著與這位母親的依存關係愈來愈緊密,讀者朋友是否也發現,生活已不再是自己能控制的樣子?

為何那麼難跟手機斷捨離?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論」,從最底層到最高層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智慧型手機在疫情期間,為我們張羅的吃跟喝,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而許多社交型軟體或遊戲,讓我們即使居家防疫,也能跟朋友建立連結,滿足了愛與歸屬感需求;而這些社交型的手遊,通常都會有破解任務或提升等級的設計,比起現實世界的挑戰,在虛擬世界中所花費的時間及努力,通常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讓玩家更有動力去累積經驗值,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小小的一台智慧型手機,卻能滿足你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心理需求,你說,你捨得與他斷捨離嗎?

後疫情時代,我該怎麼戒掉手機癮

智慧型手機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為生活帶來的許多便利與樂趣,所以小編並非提倡根除對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而是可以朝向減少對它的依賴,讓主控權回到自己手上。既然智慧型手機滿足了我們大多數的心理需求,讓我們與它愛得難分難捨,那其中一種對症下藥的方法,就是從「轉移心理需求」開始。
  • 生理需求:取代app叫外送的方式,你可以在離峰時間,自己到店家取餐,也可以利用這段期間,好好增進廚藝。
  • 愛與歸屬感需求:取代沈迷社交軟體或遊戲的方式,你可以練習提升跟家人間的互動與心理連結,也可以在7/13微解封後,評估人數及安全性,與久別的朋友見面。
  • 自我實現需求:取代手遊帶來的成就感之方式,你可以精進自己原本的專業或事業,也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

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21天;可想而知,長達9週以上的居家防疫,一定偷偷在我們生活中,設定了許多好習慣跟壞習慣。如果讀者朋友也想找回更多生活的控制感,歡迎你跟著小編,從戒手機癮開始吧!
今日點播《沙發上的馬鈴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