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尊=成功/期待,還能有更好的解釋嗎?

這個這個公式顯示,要提升自尊,就需要降低表現的期望值。用詹姆士的話說,「拋去自己的期望值,既能得到滿足,也是種解脫。」不幸的是,你無法拋棄期望值,而且它們將伴隨你一生。——《內在驅動心理學:你被掏空了嗎?如何從精疲力竭中重燃工作熱情》
最近看到阿滴發佈的新影片,提及自己在過去一年遭受憂鬱症的困擾,但已經透過治療和諮商,慢慢走出來。同時我看到志祺七七的貼文,裡頭呼籲建立「多元成就感來源」的重要性,這些讓我在看《內在驅動心理學》這本書時,越看越有感觸。
在〈強烈的個人主義世代〉這個章節提到,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被以「未來有無限可能和機會」的觀念所撫育,對自我認知是無所不能、獨一無二,大量獲取從父母那邊得到的積極訊息,並被賦予超高期待。但依照「自尊=成功/期待」這個公式來看,要獲得自我的滿足感,得要取得巨大的成就才行。
先不論我們是否為戰後嬰兒潮出生,回歸到個人在自尊的建立上,不知是否也跟倉鼠跑輪子一樣,在追求更多成就、更多地位、以此不斷追逐的姿態,為自己打造逃不出去的牢籠。害怕離開一份工作,因爲比起想像損失,忍受失去熱情的日子容易得多;無法不更加努力,因為只要稍稍洩氣,就離自己想像的「成功」就越來越遠。
一個人從職場所獲的的成功,或多或少都有其極限,因為人是由很多不同面向所組成,百分之百地投注經歷在工作上,必然在其他部分有所損失。失衡的生活通常無法長久,缺乏人際交流的生活,等同沒有一張安全網,當我們在職場上面臨無法承受的打擊,直接將痛苦的感受連結到自我人格,常常會使我們忘記一件事——「工作只是『我』的一個面向,『我』還有其他更棒的地方。」這種想法並不是鼓勵逃避,好像只要其他地方很好,工作上的缺點就無需修繕。核心意義比較接近於「多元成就感來源」,在某方面的自尊崩塌之時,還能有一絲希望,在背後支持我們度過明天。
我們不可能完全拋棄對自己的期望,其實,只需要稍微做點調整,自尊可以像提款機一樣合理地、恰當地輸出。容我修飾一下標題的公式,不妨用新的公式來衡量:
自尊 = 多元成功 / 合理期待
人與人的連結,使我們樂於付出真心與愛;工作上連連超越自己,使我們獲得成長的滿足感。成就自己不只有一種方式,如果有10種方式,願我們都能花費時間,把它們找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