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 :《烏合之眾》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的是,個體融入群體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本書提到,融入當中可能發生盲從,失去自主等等表現,這類現象非常常見,我可以輕易舉出非常多現象,如:進入職場被欺壓,從而日後成為欺壓別人的人,這就是人被群體塑形的例子,在家庭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現象,我稱這種現象為「喪失獨立性」。

試想,如果我們從小到大過得順風順水,過得開心,那我們很難成為一個暴躁而充滿攻擊性的人,而這個就是群體的正向作用,反過來說,我們人會被群體塑形,但我們也可以選擇群體,簡單來說,我們不管在哪裡都保持自己的獨立與自主性質,那麼最終我們都會到達適合自己的群體,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追求什麼呢?

答案就是獨立自主,既然只要獨立自主就能待在適合的環境,那我們幾乎就不用追求外在環境,而這更加地幫助我們擁有獨立自主,那麼該怎麼做呢?

在數學的定義當中(敝人於數學系畢業),獨立有其數學的定義,而以中文來說就是”我們的決定互不影響”,這其實非常簡單,我們今天出發去陽明山遊玩,那邊看到了其他旅客,那麼我們有被他們影響嗎?肯定是沒有,我們甚至連他們會來都不知道。
保持獨立困難的地方在於:

1.當我們有關係的時候,比如:家人、朋友、愛人,而在數學當中,還定義了什麼叫”有關係”,可以這樣理解,獨立必定不相關,相關必然不獨立,在這裡可以給一個問題:
「有我就沒他,有他就沒我」,請問這兩個人有關係嗎?
答案是必定有關係,他們的決定必然影響彼此,也就是完全負相關,不只相關,而且程度很高,如果放在現實,會是什麼表現呢?
兩個立場對立的政客,一方說什麼,另一方就全然反對,這就是完全負相關,那麼有什麼後果呢?
後果就是這兩個人其實只有一個腦袋,少了另一方,完全不影響決策,意思是:
如果我們不保持獨立,就相當於降智,以這種方式來定義,給出保持獨立有多麼重要的價值,不獨立,就相當於沒有你。

2.當我們要被影響的時候,比如說:
我們進到職場,因為要融入,得對上級百般討好,那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就是不要百般討好,可以討好,不必百般,看起來像文字遊戲,但這就是事實,事實上,掌握好分寸的討好,遠比無腦拍馬屁困難,而這分寸恰好就是展現一個人的重心,
而類似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天在做,比如:
”今晚吃什麼?”
我們每次的思考,就是想達到最滿意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分寸,而問題在於,我們不是他,怎麼知道他滿不滿意?
答案是,不需要他滿意,我們滿意自己的討好就好了,而我自己的理解,這就是合適的稱讚,當我們滿意自己的討好,那也就不是討好,而是發自內心的稱讚,而如果我們是上級,滿意哪個呢?
除非我們想控制別人,否則當然是後者好,而前者,也可以理解為帝王心術,一種政治手段,而箇中滋味,恐怕要身歴其中才知道,當別人認為你好控制,也就相對地不視你為威脅。

3.當我們不被影響的時候
咦?
這時有人問了,被影響跟不被影響都很困難,那什麼時候是簡單的?
答案是: 沒有簡單的時候。
所以在實際上,我們在生活當中並不會深入地思考每一件事跟自己有沒有相關,會不會影響我,俗話說:「以不變應萬變」,就是這個道理,這也導致了為什麼世界上有很多奇怪和意外的事情發生,在統計學裡,這看起來就是常態分配,會完全考慮這些事情的人極少數,完全不考慮的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是部份地考慮,而結果上,也是部份的人被影響,因為我們總有考慮不周,考慮不到的時候,到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既然我們總有考慮不周的時候,難道沒什麼辦法解決嗎?
有的,這就要提到期望值的概念,舉例來說:
我們出門要擔心被雷劈嗎?
不用,俗話說:「杞人憂天」,就是在講這個道理,因為概率很低,幾乎不會發生,反應在期望值上,就是我們幾乎不用考慮,那當然是要考慮更重要的事情了,比如:
”今晚吃什麼? ”
再回到被雷劈的部分,這部分,其實考慮了也沒用,因為後果極端嚴重,並且概率很低,在期望值上,就變成不考慮沒事,考慮了才有事,如果要做,頂多買一份壽險,而期望值,恰好就是精算學當中的重中之重,對保險來說具有顯著地意義。



avatar-img
0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每日一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每天醒來,是什麼東西在減少? 是生命在減少,是時間在流逝, 所以我們都會怎麼做? 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無論白天晚上,哪一個深刻,我們的生命都在減少,我們的時間都在流逝,無論察覺如否,依然如此。 在今天的凌晨醒來,我深深感受到減法作用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去把握時間
偶然在新聞上看到一到數學題 50+50+25*0+2+2=? 終於有數學系一展長才的地方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四則運算之中 加減是一套系統 乘除又是一套系統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計算具有互補性質 2*2=4 4/2=2 2+2=4 4-2=2 再者 乘法具有交換性 加法也有 但減法與除法沒有 這裡就可
相信者質疑,不信者不存。 信的人會去思考,探究,論證,為什麼相信, 這即是數學的「存在性證明」。 我們的相信從何而來? 如果不相信,我們早就不存在。 而真理就是一個這麼的道理,這也就是所謂真理因強權而彰顯。
我以為,人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在為了賦予”意義”,為了找到意義。 人為什麼要學習? 因為想讓事情有意義,比如說在看一本故事書,你看了很感興趣,你會做什麼? 你會去研究,去分享,去閱讀更多,去了解更多,從而構成學習。 人為什麼要活著? 因為要讓生活有意義,這概念很簡單,我們今天在玩一個遊戲,一個喜愛遊
造成內卷的方式很簡單 只要丟出利益 就有人去搶 這就是內卷本質 諷刺的是 教育的初衷就是對抗內卷 發展潛能 因材施教 而今卻在資本主義下給扭曲成另一個樣子 並且沒有人發聲  真是十分諷刺 我之前討論過  真理是 相信者質疑 不信者不存 在教育上就是,既得利益者擁有話語權,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無論如
若用簡短的話的條件來說明 則以以下3點: 1.成功的人不會允許失敗發生 2.失敗的人不會阻止失敗發生 3.成功者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怎麼認定成功失敗 以上三點是自成邏輯 一個人只有知道什麼是成功 和不知道 若能判斷什麼是成功 則可以避免失敗 若不能 則不能阻止失敗 所以內部的差異在於對成敗的認識 舉
我們每天醒來,是什麼東西在減少? 是生命在減少,是時間在流逝, 所以我們都會怎麼做? 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無論白天晚上,哪一個深刻,我們的生命都在減少,我們的時間都在流逝,無論察覺如否,依然如此。 在今天的凌晨醒來,我深深感受到減法作用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有去把握時間
偶然在新聞上看到一到數學題 50+50+25*0+2+2=? 終於有數學系一展長才的地方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四則運算之中 加減是一套系統 乘除又是一套系統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計算具有互補性質 2*2=4 4/2=2 2+2=4 4-2=2 再者 乘法具有交換性 加法也有 但減法與除法沒有 這裡就可
相信者質疑,不信者不存。 信的人會去思考,探究,論證,為什麼相信, 這即是數學的「存在性證明」。 我們的相信從何而來? 如果不相信,我們早就不存在。 而真理就是一個這麼的道理,這也就是所謂真理因強權而彰顯。
我以為,人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在為了賦予”意義”,為了找到意義。 人為什麼要學習? 因為想讓事情有意義,比如說在看一本故事書,你看了很感興趣,你會做什麼? 你會去研究,去分享,去閱讀更多,去了解更多,從而構成學習。 人為什麼要活著? 因為要讓生活有意義,這概念很簡單,我們今天在玩一個遊戲,一個喜愛遊
造成內卷的方式很簡單 只要丟出利益 就有人去搶 這就是內卷本質 諷刺的是 教育的初衷就是對抗內卷 發展潛能 因材施教 而今卻在資本主義下給扭曲成另一個樣子 並且沒有人發聲  真是十分諷刺 我之前討論過  真理是 相信者質疑 不信者不存 在教育上就是,既得利益者擁有話語權,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無論如
若用簡短的話的條件來說明 則以以下3點: 1.成功的人不會允許失敗發生 2.失敗的人不會阻止失敗發生 3.成功者失敗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怎麼認定成功失敗 以上三點是自成邏輯 一個人只有知道什麼是成功 和不知道 若能判斷什麼是成功 則可以避免失敗 若不能 則不能阻止失敗 所以內部的差異在於對成敗的認識 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真正的獨立是心理上的。 獨立並非完全不依靠他人,而是正視自己、面對恐懼、提出要求,有些地方照顧人,有些地方則願意被人照顧。 —《挑對時機做自己》林仁廷
Thumbnail
獨處在群聚中和群聚中的獨處之間的心態差距,主要在於情境的選擇、心理狀態的不同,以及對社交需求的反應。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自己,更好的處理社交場合中的情感和需求。 情境感受: ●獨處在群聚中:這種情境下,個人身處於一群人中,卻感到孤獨。可能是因為社交壓力、無法融入或是情感上的隔離。這種情況可能會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我們經常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心裡有了主意,卻因為周圍其他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決定;或是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卻因為不想與眾不同而選擇沉默?這些其實都是群體壓力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真正的獨立是心理上的。 獨立並非完全不依靠他人,而是正視自己、面對恐懼、提出要求,有些地方照顧人,有些地方則願意被人照顧。 —《挑對時機做自己》林仁廷
Thumbnail
獨處在群聚中和群聚中的獨處之間的心態差距,主要在於情境的選擇、心理狀態的不同,以及對社交需求的反應。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自己,更好的處理社交場合中的情感和需求。 情境感受: ●獨處在群聚中:這種情境下,個人身處於一群人中,卻感到孤獨。可能是因為社交壓力、無法融入或是情感上的隔離。這種情況可能會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我們經常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心裡有了主意,卻因為周圍其他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決定;或是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卻因為不想與眾不同而選擇沉默?這些其實都是群體壓力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