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淺談書籍翻譯工作

想當年注意到譯者這個職業時,對於口譯員的第一印象是「坐在口譯廂裡的人」,對於筆譯員的第一印象則是「翻譯書籍的人」。直到準備踏入譯界後,才知道筆譯的世界如此博大精深,可說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我現在主要以筆譯維生,也有在翻譯書籍。成為自由譯者後,這幾年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就是「書籍翻譯」工作,「遊戲翻譯」工作以及「其他各種大小案件」吧。這個專欄,也是在閒聊這幾種工作。
說到遊戲翻譯工作,這幾年都有一定的需求,國內外各本地化公司與翻譯公司不斷在招募合適的正職或兼職譯者,我自己的感覺是只要有能力、有熱情,人人都有機會找到理想的遊戲翻譯工作。
相對的,書籍翻譯工作呢?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經連續兩年停辦國際書展,而在2021年台灣也無可避免地遇到疫情爆發,藝文產業大受衝擊,各出版社紛紛暫緩書籍出版計畫,只得咬牙苦撐。在這種情況下,還有書籍翻譯工作的需求嗎?當書籍譯者真的能填飽肚子嗎?對於這種情況,基於我個人不算久的書籍翻譯經歷,以及一些市場觀察,我的想法一如始終:
業界永遠缺一個好譯者。」
●書籍翻譯工作的種類
首先說到書,書的種類何其多啊。我自己是分類成實用書和非實用書籍類(文學類,和一些輕的,或沒那麼輕的小說),且由於個人專長,接觸到前者的機會較多,大多做醫學、健康類的科普書籍。
而實用書根據目標客群的不同,難度也有差異。我曾接過日本家喻戶曉的保健科普大師編著的好讀易懂健康書籍,工作期間愉快無比,不僅內容有趣,也學到不少知識;但也接過厚重一本滿是引用期刊內容的專業醫學書籍,工作期間痛苦無比,當時覺得人生了無生趣。
因此,每次收到編輯的派件詢問信,打開信件的那瞬間根本就像玩手遊抽卡般怦然心動。不過基本上只要看到工作檔期的詢問信,對自由接案者而言都很開心,畢竟關係到下一餐有沒有著落。所以,只要有手邊有工作、下個月能吃飽,倒也不會排斥任何案子。
●工作型態
所謂書籍翻譯工作的流程很簡單,就是拿到樣書(或檔案)→翻譯→交稿(完)。有些出版社有協助校稿的需求,有些則沒這種要求。
不過每間出版社關於交稿時程的規定都不同。有些出版社只要一發完案,到截稿日前都會放生譯者不聞不問(最喜歡這種編輯!)。有些出版社規定每個月要交幾頁。有些出版社把整本書的交期依章節拆成好幾次,不過日期隨譯者自己壓,每次看到這種簽約法,我就會很想把交期壓在最終交稿日前一二三四五天……當然這麼做並不妥,還是要給編輯看稿子、給建議的時間。
●(我)如何接到第一本書籍翻譯工作?
每當遇到這個問題就有點難以啟齒。我自己是「土法煉鋼」,也就是一一投履歷給出版社。但有鑑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時間價值大於金錢本身,事後回顧起來,土法煉鋼的效益其實不大,所以不太想推薦這種做法。不過要是如當年的我一樣經歷少又沒人脈,大概也只有向出版社推薦自己這種方法吧。
至於要如何推薦?向誰推薦呢?倘若憧憬當書籍譯者,想必對出版界有基本的熱情和瞭解。此時最好先評估自己擅長的領域,了解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哪些翻譯書,又有哪些出版社在出版這種類型的翻譯書。接著寫好一份簡潔扼要的履歷表,上網搜尋該出版社的電子信箱,把履歷(有時加上自己的作品集)寄過去,或許就「有機會」被編輯注意到吧?
譬如我本身是三類出身的,所以就找了一些有在出版醫學健康書籍的出版社投遞履歷,說真的當時也算運氣好,很快就得到一間出版社的回應,通過試譯後就開始合作了。直到現在,我依然對那間幫助我打開書籍翻譯工作大門的出版社心懷感激。
●什麼是客戶眼中的「好譯者」?
前面提到業界永遠缺一個好譯者這件事。
這裡提到所謂的好譯者,可不是指那種大筆一揮就寫下奇文瑰句的大師級譯者。當然,很多高難度案件只有大師能做,身為譯界後進仍在孜孜不倦地培養能力。
其實常見大眾書籍的門檻沒那麼高,就只是「不會拖稿,不會失聯,有專業的翻譯能力,譯稿是看得懂的中文」,也就是「一般有能力的社會人士」。
根據2020年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指出,2019年外國作者書籍(翻譯書)上架種數為9163種,佔整體出版比例36.1%。而其中日文書更佔4,676種,呈現小幅成長趨勢,遠大於其他作品(見第17~18頁)。可見日文書仍有非常高的翻譯需求。
台灣國內確實有許多日語人才和優秀的譯者,而且編輯都有習慣合作的譯者,書籍翻譯市場乍看之下是道窄門,但正因為這些優秀的譯者都有接不完的案子,總是有機會輪到新手。
機會不是天天都有,但總是有機會。在踏入這一行之前,先培養基本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的態度,總有一天一定會輪到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