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過新創吸引人的福利與優點(三大福利難以抗拒)、以及自我檢視是否符合新創(先問你自己,準備好了嗎)之後,各位開始搜尋新創公司、準備面試時,以個人經驗提出三條主要線索作為判斷依據。當然,我還是要再次強調這是個人意見與經驗論述,一定要多作背景瞭解,由你來判斷這間公司是否適合自己。一個蘿蔔一個坑,公司企業改朝換代或每逢年後總有位子空出來,上一個走了不代表這個坑不適合你,但在新創你通常是第一個要帶鋤頭去鑿坑的人,那就看土質了你說是嗎?
產品看門檻 發展看資源
有些新創在徵才的時候,產品可能才剛開始在畫輪廓,這應該是工程師比較容易遇到的狀況,有些則已經進入開發中期。新創主打的產品或是服務,如果對象是消費者時,你可以先透過自身立場來判斷,這是否是你認為有競爭力的產品、是否吸引你本人,如果連這都不吸引你的話,在沒有認同感的狀況之下,該如何投入這份工作呢?除了消費市場與文化接納之外,產品或服務的門檻技術是否容易被他人複製?如果沒什麼門檻,那他的資源是否充足?可以打得過那些專門用錢砸出來的競爭對手嗎?
別只是短視近利 新創三年定生死五年論存活
新創福利打破傳統框架固然吸引人,你還是必須要考慮錢的問題,別只看著成功的案例,失敗的經驗更多更值得參考。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本跟時間與新創公司乘風破浪?人說新創三年定生死、五年論存活,一年內結束營業的新創有90%、三年97%,捱過這個坎來到了第五年就不再是新創了,無論是政府判定專案資格、抑或是新創活動的參與,一旦過了五年,就不再享有被稱為新創的福利、補助、甚至是曝光機會。
就算獲得融資的新創公司,也可能因為急速擴張,毫無策略與統整機制的之下,投資反倒成為加速終結的主因。融資成功所帶來的混亂,讓新創一年內告吹的大有人在,所以不要忽視那些失敗的新創原因為何,是更值得參考的經驗。總是作短線規劃的新創,對於公司需要穩定發展而擴張的人力、制度都要有完善的規劃,否則在沒有時間磨合的團隊下容易產生辦公室政治,不斷更迭的人才使得專案也難以帶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