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跟中國之間近年的衝突,說白了就跟拜占庭帝國與新興的伊斯蘭勢力沒兩樣,為了宗教因素大打出手,也常常為了現實的利益收手。而最後勝利的,會是堅守價值到最後一刻的那個,短視者則會輸掉國家的未來。 而這些,可以從核子武器的運用,看出其背後的思維。
核武戰略及思維,反映各國的戰略文化
在有核武之後,各國的戰略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一個國家幾乎都採取了較為侵略性的戰略。
就美國來說,核子武器一直是作為「嚇阻」之用,較常使用在心理威嚇,確保現有邊界的手段。倒不是說沒有想過進攻性、擴張性的用途,而是身為擁有巨大常規武力的國家來說,使用核武就太過頭。在美俄對抗期間,以結果論來說,美國因為擁有較多核武,所以傾向採取「攻擊武力」的策略,也就是將蘇俄的核武兵器載具當作第一目標,「攻擊城市」則屬於事後報復的手段。
反觀蘇俄,打一開始就將核武設定在「攻擊城市」上,這並不是說蘇俄的核武數量較小,必須採取這類手段。而是說,俄國在使用武力的心理基礎,本就不在意大規模殺傷平民,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存在。
但俄國有將核武用在對外擴張嗎?綜觀二戰後到蘇聯解體的過程,核武一直是用來做大國競爭的,不曾聽過用核武威脅小國過,更應該說俄國的思維中,拿核武去威逼小國投降,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
而後來的中國呢?核武變成一種侵略性的象徵,更是用來做為擴張主義的後盾,不僅一次在中俄、中印以及對台灣的衝突中,聽到「不惜使用核武」的口號。
中國宣稱會對美蘇兩大強權使用核武,還可以理解,這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手段,又稱毒蠍戰略的大規模版本。但拿去對印度核子威攝就開始很奇怪了,印度擁有核武的時間更晚,也沒有足以摧毀中國大城的載具,這接近北朝鮮的核訛詐,用自己國家的人民不怕死傷,賭你印度不敢玩下去。
「留島不留人」,中國仍維持傳統帝國主義思維
至於對台灣,我們則是聽了幾十年留島不留人的口號,使用核武夷平再接收。這在今天還變成了資訊戰攻擊的口號,連台灣人都相信中國敢用核武,不僅不怕違反國際秩序跟默契,也會真的丟核武下去,就算得到輻射鬼島,被全世界制裁也沒差。
這背後的意義,其實正好說明,中國的政權到今天,本質還是上上個世紀的傳統帝國主義思維,完全沒有進步。
為何如此說?
因為傳統的帝國主義,其經濟上的思維是零和關係,可以開採的黃金就是那麼多,能夠種植的良田就那麼大,他國擁有越多,我們就相對越少。但科學革命後帶來的是資源運用總量暴增,只要科學進步,就能夠產生更新的資源,人類的總資源量是增加的。意思是,現代國家會認知到,雙贏是可能的,各國多贏也是可能的,而中國無法理解這些話的意義。
從中國的核戰略可以清楚看到,中國根本就沒有進入現代國家的思維,將任何一個制定秩序地規範,創造現代貿易的規則,都當作束縛中國利益的手段。
編輯亂入:私心推薦和個人心得
這一節後半講到戰略文化的起源要素,編輯作為一個阿宅,忍不住想提一下有表現出相關要素的戰爭漫畫作品。
雖然作為一部少年漫畫,《將國戡亂記》在政治軍事的諸多細節可以說是簡化甚至童話化的,但作者對於戰術和戰略應該有相當根柢。如故事中帝國的貴族兵和常備兵,就呈現出軍組織傳統對戰術思維的影響;經濟模式和歷史經驗,促使帝國採取擴張稱霸的戰略;而政治制度和政治中樞的穩定與否,是能影響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這些元素都能在這部架空背景的作品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