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現行燻種子...現在讀的書,決定孩子10年後的未來...談早期大量閱讀...黃邦定醫師

(2024.05更新)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舊版封面)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舊版封面)


先說明喔,這不是業配文(就算是,出版社也付不起這個價,哈),純粹好書分享,謝謝作者與出版社,為文化的傳承的堅持與努力。後來好像是皇冠出版社接手了,重新編排出版,多元化的版本,現在還有錄音有聲書版了(YouTube上有盜版的可免費收聽....),我找兒時舊版封面的圖還找了好久,我記得好像出到第9集(?),每集50篇,後來課業漸重,就沒續讀了。一如很多兒時回憶,很多時候,過了這村,就真的沒那個店的緣份了...


最近更新,發現了幾個有趣的地方:

  • 侯文詠先生在天下雜誌的文章(被鎖,要加入會員才看得到全文,不妨支持一下,不過光看免費版的前幾段,也夠表達我想表達之意),提醒一下別做過了頭,反揠苗助長喔!

『別搞壞孩子的胃口』

  • 隨著年紀增長,閱讀量增大(不管是書本閱讀,或是人世閱讀),『真正』史實的浮現,想的更多,我的感覺是,兩岸現有的某些政黨,都在說謊,早都該被掃進歷史灰燼垃圾。我下文有寫,請注意一下,要拿這文化載體做什麼,別單純的被洗腦了。



  • 小孩長大後的年代,可能那時電子書已是主流,只是要注意,這無須『提前部屬』,小孩子眼睛、耳朵的硬體,還沒完全發育,還不適合大量接觸3C螢幕(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不怕沒機會,所以無須,現在反而在追求『斷線』unwired,哈)
  • 提到耳朵,有聲書,順便延伸閱讀一下(這可用聽的,作者整合了podcast)

這套書是我國小時開始看的,小六時,我還真跑去台北中華日報總社找吳姐姐,當面跟她說我的感想,也跟她通信當筆友了一陣子,那時可還沒網際網路,手寫書信的溫度與鼓勵,對揭衣欲渡的少年影響很大。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這個專欄,至今應該都還在中華日報週日連載吧(不簡單吧)?我想,在這紙媒嚴重萎縮的年代....很多人應該連中華日報都沒聽過,畢竟在便利商店的報架上從沒看過,我後來都是到圖書館,偶而翻閱到才知道它還沒停刊...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哈,另一本新書名,借用一下。

很多病人與朋友,都會訝異於我的文筆、運用文字的能力,我要不當醫生,我根本就是個作家、文字工作者之類的。感謝網際網路這個眾聲喧嘩的年代,自媒體的門檻低了很多,您或許也可以喔!  


但其實我要講的,就是這是從小大量閱讀的結果,厚積而薄發

我父母是很平凡殷實的市井小民,並沒認真也不知道方法栽培我...也萬幸,他們不知道現在常見的、焦慮的直昇機父母的揠苗助長的手段與方法(一直補習、才藝班,塞滿孩子正常發育的所有時間....德國老師曾跟我們分享,他在小學下午三點放學課後,是至少有完整的六小時可運動、發呆、看書的時間),我就不會是現在的我,而是另一個扁政府時代的駙馬爺(反面例子)或啥社會新聞的主角。


他們只是無限的愛與支持、引導.....有些家長誤以為我說放牛吃草的意思:我不好意思明說您管太多了,您的小孩子很棒,不是小動物,不需要您一直下指導棋,他/她可能需要的是引導、適度的解放


當然我不是只看這套書或這一類的書,就有今天的功力;就像飲食不可能只專吃一味,就能健康。我說的是大量的、早期的閱讀


曾志朗與洪蘭教授,夫妻兩人長期在推動早期大量閱讀,其專文與著作頗多,我就不必再贅言早期閱讀的重要性。我現在只是以我自己為例,試著說明一些誤區。


看什麼書呢?在這個數位時代,尤其是數位原住民(與我年紀相仿或更資深的家長,我們部分人應該都只是數位移民,下一代才是),書本的定義早已不只是紙本了,就像音樂早已不是CD、卡帶,影像不只是錄影帶...這些只是載體,內容為王。


我們每天接觸的網路文章、臉書、Youtube等等,對他們而言,都是書啊,都是成長的養分、知識的渠道。每天在滑手機,玩手機遊戲,對數位原住民而言,就是在唸書。我們甚至上一輩的年代,都還有課外書、課內書(就是教科書啦、自修)之類的分別,他們可沒有。


他們在看什麼?吸收些什麼?才是家長應該關心的,而不是3C育兒,不要吵大人就好。請不必對看海綿寶寶或小玉之類的小朋友,日後會什麼奇怪的舉動,感到訝異、不解,那是很理所當然的。


當然我知道中華日報好像是軍媒,『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所宣傳的那些歷史忠孝節義故事,其價值觀,於現在也不無可議之處。


但我要講的是其對一個小朋友獨立思考、辨別能力的基礎培養,所起到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才重要,至於出版社所主打的,其對基測、學測作文的幫助,不過是投父母所好的行銷口號。那是附帶作用。

(2024.05更新:程世嘉先生Sega的例子)

雜食性閱讀




家長是最好的身教者


在屏東行醫,很感動我的診間常遇到會說故事的媽媽(好樣的),其小朋友也異常的曉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警察爸爸(當然是便衣尋常時來就診啦,穿制服來會嚇人,哈),在他小女兒哭鬧不聽時(不是在診療椅上喔,妹妹已看完,不是主角),他馬上蹲下拿起我放在候診椅的那些書/兒童繪本,開始當起說故事爸爸...妹妹當然馬上轉移注意力不哭啦...

我要說的重點是,家長是最好的身教者,小孩子都是模仿者。這些若非是平常就有在做、有在唸書給小朋友聽,哪會做得這麼自然順暢?而且還是男性。有時爸爸也是要被教育的,因為他們從沒被好好對待過。不是有個說法,丈夫就像個大兒子?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有時是太太寵出來的。

還有一次,我在排隊候診(對,我也是需要其他醫事朋友的幫忙的),坐在候診區看書(我是拿ipad在看電子書,所以媽媽有看到電子書,才會想機會教育小朋友,手機3C也可以做別的事啊),大概是現在候診大多數人都是滑手機打發時間吧,有位媽媽就偷偷小聲地機會教育她的小朋友,試圖說服他放下手機、不要玩遊戲/看影片。我是模特兒,不能講話,不然我很想邀請那位媽媽一起做身教的示範,她自己也來閱讀,才會有效喔。口頭說說要是會有效,家長的碎念就不會一直是惹人厭煩排行榜上的長青樹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救救我們人類的下一代吧,免被反淘汰,每個人從自己的家庭小小盡力做起就夠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


腹有詩書氣自華,張棟樑醫師的這段短片,我故意不加上字幕,聲音有點雜亂,可能需帶耳機聽(其實靜下來聽,裸耳還是聽得清楚)。請大家五感並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