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安的絲路…》有感(11.5)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旅程,從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怖開始
旅程,從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怖開始,因為我們即將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前言

當內心有所悸動時,就是潛意識告訴你:該是離開舒適圈,溫柔鄉,踏上尋找內心如何安寧、祥和的時候了,所以呢?就看你要不要遵循潛意識的呼喚,克服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勇敢踏上征程了。你退縮了,時不時的潛意識又會再提醒你、點點你,讓你繼續為此而徘徊、掙扎…而當你遵循呼喚,踏上征程,迎接你的可能是無盡的慌亂、惶恐、陌生、質疑…,這些都是面向不確定的環境,從而直面內心的不安…環境愈不確定,內心就愈不安,身心的衝擊也就愈大、愈強…,但不管環境的不確定有多大,歸來後,必是身心已經過一次大的洗禮,之前的想法、觀念已做過一番大的梳理,然後以全新的眼光和視野,繼續未來的生活,你依舊是你,但已不是過往的你。

陳政如為何要走這一趟?

看完陳政如的《不安的絲路,原來的絲路:跟著玄奘向西行》。看著書名大概就可了解她是跟隨著玄奘法師的腳步,重走一趟法師當年隻身西行求經時,在現今中國境內所曾經過的路程;她也想了解為什麼當年是原來是貿易頻仍、商旅來往的絲路,為何現在卻成為動蕩不安,恐怖攻擊頻繁的絲路?她也想藉此揣摩玄奘當年可能的遭遇和處理的心境。
陳政如以唐代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以及他的弟子為他留下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為在「地理上」與「心理上」的導引。地理上,因為《大唐西域記》是記實作品,當時到過那裡?見到什麼等等,都可以做為此趟旅遊的參考和導引;心理上指的是玄奘法師當時是如何做好準備?以踏上這條地形和氣候都極端惡劣的高山和沙漠的呢?結果竟然發現法師根本不在乎什麼物質上的準備,他的特殊準備是:「乃自試其心以人間眾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向內心練習各種可能遭遇的痛苦如何克服,並且接受一切可能的磨難。
玄奘西行求經總計歷時十七年,行程五萬里,途經一百十七國。帶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經,之後致力佛經翻譯,中土佛教經典因之更為齊全。陳政如文筆甚佳,但內中描述最多的卻是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怖,以及學著放下自己所製造的這個恐怖的過程。其餘的遭遇似乎都是面對內心恐怖時如何「調伏堪任」的背景。

書中印象較深的片段

書中前面的照片,為該書增添色不少。幾個印象較深的片段時:
友人接機時,在機場就可看見維、漢的差異,維族大多攜家帶眷,見到親友又親又抱,歡樂喜悅溢於言表,漢人則克制理性許多而且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交集。我直接連想到當年坐蘇花上學途中,碰到的東澳、南澳一帶的原住民,幾乎就是維族的寫照,送行者披著毯子又唱又跳的情景…那年獨自縱走南橫,走到一個部落,沒電,但見明月,整個部落竟然載歌載舞的情景,宛若還在眼前…
作者原本對維吾爾人是抱著戒慎恐懼的心理的,因為漢人朋友都勸戒她放棄此行,主要是維族區域恐怖活動頻繁,但在雇請了一個維族司機之後,對維族印象大為改觀,也了解到維漢二族相互間的猜忌和懷疑乃出自政治上的隔離政策。自清代至今的隔離政策,使得漢、維間的那堵牆就這樣從有形到無形,從外在變內在。這樣的狀況總要處理和面對吧?但迄今未見蹤影,所見到的是處處提防,草木皆兵,是國家的什麼措施有問題,才會使得維和經費竟然比國防預算還要高?
為了測試自己的膽量,作者從庫車到喀什,特地去搭硬座車廂。到庫車車站時天還沒亮,滿地都是包著厚毛毯睡在車站周圍的人。車進站後,她是被後面的人推上去的…天亮後,車上吃喝是你分我一點,我還你一些的溫馨喜悅的,在喧鬧中,作者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只因彼此間的互信互助…她連想到她來自的社會那急促的腳步,相互間的高牆,我們一直在追求的進步、自由,為何卻變成了彼此心靈上的逃避和遠離。我想起的是剛上班時的大拜拜,總共吃了七家,還沒吃到菜,旁邊已經有人在催促的情景…然後呢?大家富裕了,不願再欠人情,也不願再勞神費財了,行諸百年以上的大拜拜,逐漸的請不到人,也不願被人請了,大家聯歡的場面,逐漸成為了昨日黃花,只能在回憶中追尋了。
千里江山,我踽踽獨行,追尋內心的安寧(取自方格子)
在趕集活動中,維族人盛裝打扮,老小全動,市集中吃的、用的一應俱全,歡樂異常,商品無人照顧也不擔心,重要的是社交,而非生意。這又引起作者的省思:我們何時對商品,對人失去信任的?應該是從商品脫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開始的吧?一切工業化後,商品只是販賣的物品。從此之後,慢慢的,一切向錢傾斜,人在商品世界中扭曲變形,人與人間的互信互賴也一去不回。
在塔縣,作者碰到一個忙著收麥的人家,全家出動,邊勞動邊說笑,其樂融融…也促發作者:我們什麼時候能和家人像這樣一起勞動,一起完成什麼事?共同生活,才是一家人,現在的家人則是各忙各的,根本沒有共同體驗做基礎的分享…塔吉人不分家,做任何事情都和家人在一起,從蓋房子,耕田到吃飯…記得兒時所見插秧和收割的情形,就像維族收割,不止全家出動,左鄰右舍也都來換工…男女老少,全家大小,每個人都有待完成的任務,全家共同完成一件工作…遠了,俱往矣…
塔縣回城途中,突然風雲變色,永雹夾雜著風沙敲在車窗上,不時看到車輪朝天的車子,場面驚心動魄。在巨大恐怖面前,作者想起了玄奘一個人,一袋水,就踏進「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的沙漠世界,「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因此作者也勉強靜下心來,開始在心裡念誦觀音聖號…並察覺到恐懼的不是我,而是心裡的感受…漸漸地,狂亂害怕的心漸漸穩下來,從而有力量照顧車內的人,諸人也慢慢恢復平靜…

結論

作者在書中說:「旅行,提供我門一個從昌常的繁瑣中短暫抽離的機會,與原來的自己,以及熟悉的生活環境拉開一段距離,讓我們有一一些高度,可以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但真正決定你會看到什麼的,不一定是你所選擇的目的地,而是你的心。」(30頁)其實閱讀也是這樣,短暫抽離熟悉的環境,投入作者的閱歷中,眾多內容中,決定你看到什麼的,其實就是你的心-你此時此刻的心境。
陳政如(2016):不安的絲路,原來的絲路:跟著玄奘向西行。台北;本事出版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要如何接收到對方的意圖呢?如果你敏感性夠,或許直接就能透過對方的訊息猜到對方的意圖,那當然最好了。不然的話,我們就得透過接納對方訊息的方式,讓對方透露更多訊息,以便於猜測出對方的意圖。
    有些東西是無法透過溝通來解決的,例如劇情中誰演的好?劇情有無道理?偏好的政黨、藝人、美醜、衣服、刺青、裙子長短、宗教、結不結婚、愛國方法、公道等等,這些東西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可言,你喜歡青菜豆腐,我愛好牛肉羊排…因為這些都與個人的價值或信念有關,是無法解決或協商的。
    衝突來自何處?源於有一方的行為妨礙了對方需求的滿足。「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已經避開了一些坑洞,讓人較願意去滿足使用此法者的需求,然而,細思之,這方法幾乎是一廂情願的僅以個人的需求做為訴求,對方幾乎沒有說明或解釋的機會,因而,如若對方不願意遵循時,此法要如何發揮效用就值得存疑了。
    溝通,想要有效,一般都會強調同理、傾聽,主要就在設法掌握對方的意圖,聽懂對方字裡行間所透露的弦外之音,但即使我們積極聆聽了,對方的意圖是否如我們所了解那樣,則還需驗證,還需透過我們的回饋來加以驗證,一般來說,如果正確了解、確實掌握對方意圖的話,對方將會有如釋重負,心滿意足,或者心願得償的感受
    之所以介紹T.E.T乃因:幾乎所有跟有效溝通有關的文章或資料都會建議讀者要透過傾聽、經由同理、來做出正確的回應,然而大多沒有提到如何做法-亦即:如何透過傾聽來了解對方意圖?而高登則創發了實際可用的做法:聆聽(即傾聽,高登用詞)-或採沈默的消極聆聽;或透過簡知自然地應答、鼓勵倡言的敲門磚,積極聆聽等方
    溝通為何困難?因為向外傳達時。我們必須選擇溝通的訊息,我們可以稱之為「訊碼」,這個「訊碼」也許表達不清,也許含有隱晦的情感,如果接收者在解讀這個「訊碼」時,未能真正掌握其意-訊息之外隱含的意思-,結果就形成了雞同鴨講的狀況
    要如何接收到對方的意圖呢?如果你敏感性夠,或許直接就能透過對方的訊息猜到對方的意圖,那當然最好了。不然的話,我們就得透過接納對方訊息的方式,讓對方透露更多訊息,以便於猜測出對方的意圖。
    有些東西是無法透過溝通來解決的,例如劇情中誰演的好?劇情有無道理?偏好的政黨、藝人、美醜、衣服、刺青、裙子長短、宗教、結不結婚、愛國方法、公道等等,這些東西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可言,你喜歡青菜豆腐,我愛好牛肉羊排…因為這些都與個人的價值或信念有關,是無法解決或協商的。
    衝突來自何處?源於有一方的行為妨礙了對方需求的滿足。「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已經避開了一些坑洞,讓人較願意去滿足使用此法者的需求,然而,細思之,這方法幾乎是一廂情願的僅以個人的需求做為訴求,對方幾乎沒有說明或解釋的機會,因而,如若對方不願意遵循時,此法要如何發揮效用就值得存疑了。
    溝通,想要有效,一般都會強調同理、傾聽,主要就在設法掌握對方的意圖,聽懂對方字裡行間所透露的弦外之音,但即使我們積極聆聽了,對方的意圖是否如我們所了解那樣,則還需驗證,還需透過我們的回饋來加以驗證,一般來說,如果正確了解、確實掌握對方意圖的話,對方將會有如釋重負,心滿意足,或者心願得償的感受
    之所以介紹T.E.T乃因:幾乎所有跟有效溝通有關的文章或資料都會建議讀者要透過傾聽、經由同理、來做出正確的回應,然而大多沒有提到如何做法-亦即:如何透過傾聽來了解對方意圖?而高登則創發了實際可用的做法:聆聽(即傾聽,高登用詞)-或採沈默的消極聆聽;或透過簡知自然地應答、鼓勵倡言的敲門磚,積極聆聽等方
    溝通為何困難?因為向外傳達時。我們必須選擇溝通的訊息,我們可以稱之為「訊碼」,這個「訊碼」也許表達不清,也許含有隱晦的情感,如果接收者在解讀這個「訊碼」時,未能真正掌握其意-訊息之外隱含的意思-,結果就形成了雞同鴨講的狀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我的名字是「中觀」,取自佛教中的八正道: 中,是一種不偏不倚,無執著的立場; 觀,是用智慧去覺察、觀照諸法的實相。 從小不喜歡這頗為中性化的名字,但命運卻很有趣,「中觀」卻成了我一生的修行。 自我覺察,這件事情相當有趣,當你覺察得越深,你越能體認到何謂「諸法空相」。 因為在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靈魂來地球一趟就像到新大陸探險,猶如玄奘到天竺國取經,有其目的和風景。   人生每一件事物都充滿新奇挑戰,吃飯走路、知識技能、人際相處、旅遊朝聖,對我來說,想做的每件事都像探險。   護理師轉型為身心靈療癒工作自營者, 2年來的基礎讓我越來越接近自己,也更了解市場及自身不足之處,很高興自己堅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在大旅行中的爭執背後,其實是對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各種無限放大的恐懼。此篇文章記錄了在庫斯科旅遊時的心路歷程,以及景點如白耶穌像、印加古蹟Sacsayhuaman和神廟Qenqo。文章包括了旅行日誌和24張圖文紀錄,分享了兩人在旅途中的經歷,並呈現了在旅行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Thumbnail
    以遺民自居的顧炎武,在明清鼎革之際,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南北涉歷,路程總計兩三萬里。他的遊歷經驗,寄寓了恢復前朝的想像,與經世實學的基礎。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我的名字是「中觀」,取自佛教中的八正道: 中,是一種不偏不倚,無執著的立場; 觀,是用智慧去覺察、觀照諸法的實相。 從小不喜歡這頗為中性化的名字,但命運卻很有趣,「中觀」卻成了我一生的修行。 自我覺察,這件事情相當有趣,當你覺察得越深,你越能體認到何謂「諸法空相」。 因為在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靈魂來地球一趟就像到新大陸探險,猶如玄奘到天竺國取經,有其目的和風景。   人生每一件事物都充滿新奇挑戰,吃飯走路、知識技能、人際相處、旅遊朝聖,對我來說,想做的每件事都像探險。   護理師轉型為身心靈療癒工作自營者, 2年來的基礎讓我越來越接近自己,也更了解市場及自身不足之處,很高興自己堅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在大旅行中的爭執背後,其實是對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各種無限放大的恐懼。此篇文章記錄了在庫斯科旅遊時的心路歷程,以及景點如白耶穌像、印加古蹟Sacsayhuaman和神廟Qenqo。文章包括了旅行日誌和24張圖文紀錄,分享了兩人在旅途中的經歷,並呈現了在旅行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Thumbnail
    以遺民自居的顧炎武,在明清鼎革之際,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南北涉歷,路程總計兩三萬里。他的遊歷經驗,寄寓了恢復前朝的想像,與經世實學的基礎。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