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讀《不安的絲路…》有感(11.5)

    旅程,從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怖開始
    旅程,從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怖開始,因為我們即將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前言

    當內心有所悸動時,就是潛意識告訴你:該是離開舒適圈,溫柔鄉,踏上尋找內心如何安寧、祥和的時候了,所以呢?就看你要不要遵循潛意識的呼喚,克服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勇敢踏上征程了。你退縮了,時不時的潛意識又會再提醒你、點點你,讓你繼續為此而徘徊、掙扎…而當你遵循呼喚,踏上征程,迎接你的可能是無盡的慌亂、惶恐、陌生、質疑…,這些都是面向不確定的環境,從而直面內心的不安…環境愈不確定,內心就愈不安,身心的衝擊也就愈大、愈強…,但不管環境的不確定有多大,歸來後,必是身心已經過一次大的洗禮,之前的想法、觀念已做過一番大的梳理,然後以全新的眼光和視野,繼續未來的生活,你依舊是你,但已不是過往的你。

    陳政如為何要走這一趟?

    看完陳政如的《不安的絲路,原來的絲路:跟著玄奘向西行》。看著書名大概就可了解她是跟隨著玄奘法師的腳步,重走一趟法師當年隻身西行求經時,在現今中國境內所曾經過的路程;她也想了解為什麼當年是原來是貿易頻仍、商旅來往的絲路,為何現在卻成為動蕩不安,恐怖攻擊頻繁的絲路?她也想藉此揣摩玄奘當年可能的遭遇和處理的心境。
    陳政如以唐代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以及他的弟子為他留下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為在「地理上」與「心理上」的導引。地理上,因為《大唐西域記》是記實作品,當時到過那裡?見到什麼等等,都可以做為此趟旅遊的參考和導引;心理上指的是玄奘法師當時是如何做好準備?以踏上這條地形和氣候都極端惡劣的高山和沙漠的呢?結果竟然發現法師根本不在乎什麼物質上的準備,他的特殊準備是:「乃自試其心以人間眾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向內心練習各種可能遭遇的痛苦如何克服,並且接受一切可能的磨難。
    玄奘西行求經總計歷時十七年,行程五萬里,途經一百十七國。帶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經,之後致力佛經翻譯,中土佛教經典因之更為齊全。陳政如文筆甚佳,但內中描述最多的卻是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怖,以及學著放下自己所製造的這個恐怖的過程。其餘的遭遇似乎都是面對內心恐怖時如何「調伏堪任」的背景。

    書中印象較深的片段

    書中前面的照片,為該書增添色不少。幾個印象較深的片段時:
    友人接機時,在機場就可看見維、漢的差異,維族大多攜家帶眷,見到親友又親又抱,歡樂喜悅溢於言表,漢人則克制理性許多而且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交集。我直接連想到當年坐蘇花上學途中,碰到的東澳、南澳一帶的原住民,幾乎就是維族的寫照,送行者披著毯子又唱又跳的情景…那年獨自縱走南橫,走到一個部落,沒電,但見明月,整個部落竟然載歌載舞的情景,宛若還在眼前…
    作者原本對維吾爾人是抱著戒慎恐懼的心理的,因為漢人朋友都勸戒她放棄此行,主要是維族區域恐怖活動頻繁,但在雇請了一個維族司機之後,對維族印象大為改觀,也了解到維漢二族相互間的猜忌和懷疑乃出自政治上的隔離政策。自清代至今的隔離政策,使得漢、維間的那堵牆就這樣從有形到無形,從外在變內在。這樣的狀況總要處理和面對吧?但迄今未見蹤影,所見到的是處處提防,草木皆兵,是國家的什麼措施有問題,才會使得維和經費竟然比國防預算還要高?
    為了測試自己的膽量,作者從庫車到喀什,特地去搭硬座車廂。到庫車車站時天還沒亮,滿地都是包著厚毛毯睡在車站周圍的人。車進站後,她是被後面的人推上去的…天亮後,車上吃喝是你分我一點,我還你一些的溫馨喜悅的,在喧鬧中,作者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在,只因彼此間的互信互助…她連想到她來自的社會那急促的腳步,相互間的高牆,我們一直在追求的進步、自由,為何卻變成了彼此心靈上的逃避和遠離。我想起的是剛上班時的大拜拜,總共吃了七家,還沒吃到菜,旁邊已經有人在催促的情景…然後呢?大家富裕了,不願再欠人情,也不願再勞神費財了,行諸百年以上的大拜拜,逐漸的請不到人,也不願被人請了,大家聯歡的場面,逐漸成為了昨日黃花,只能在回憶中追尋了。
    千里江山,我踽踽獨行,追尋內心的安寧(取自方格子)
    在趕集活動中,維族人盛裝打扮,老小全動,市集中吃的、用的一應俱全,歡樂異常,商品無人照顧也不擔心,重要的是社交,而非生意。這又引起作者的省思:我們何時對商品,對人失去信任的?應該是從商品脫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開始的吧?一切工業化後,商品只是販賣的物品。從此之後,慢慢的,一切向錢傾斜,人在商品世界中扭曲變形,人與人間的互信互賴也一去不回。
    在塔縣,作者碰到一個忙著收麥的人家,全家出動,邊勞動邊說笑,其樂融融…也促發作者:我們什麼時候能和家人像這樣一起勞動,一起完成什麼事?共同生活,才是一家人,現在的家人則是各忙各的,根本沒有共同體驗做基礎的分享…塔吉人不分家,做任何事情都和家人在一起,從蓋房子,耕田到吃飯…記得兒時所見插秧和收割的情形,就像維族收割,不止全家出動,左鄰右舍也都來換工…男女老少,全家大小,每個人都有待完成的任務,全家共同完成一件工作…遠了,俱往矣…
    塔縣回城途中,突然風雲變色,永雹夾雜著風沙敲在車窗上,不時看到車輪朝天的車子,場面驚心動魄。在巨大恐怖面前,作者想起了玄奘一個人,一袋水,就踏進「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的沙漠世界,「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因此作者也勉強靜下心來,開始在心裡念誦觀音聖號…並察覺到恐懼的不是我,而是心裡的感受…漸漸地,狂亂害怕的心漸漸穩下來,從而有力量照顧車內的人,諸人也慢慢恢復平靜…

    結論

    作者在書中說:「旅行,提供我門一個從昌常的繁瑣中短暫抽離的機會,與原來的自己,以及熟悉的生活環境拉開一段距離,讓我們有一一些高度,可以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但真正決定你會看到什麼的,不一定是你所選擇的目的地,而是你的心。」(30頁)其實閱讀也是這樣,短暫抽離熟悉的環境,投入作者的閱歷中,眾多內容中,決定你看到什麼的,其實就是你的心-你此時此刻的心境。
    陳政如(2016):不安的絲路,原來的絲路:跟著玄奘向西行。台北;本事出版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退休後,目前興趣:靈性成長;旅遊;詩詞;隨思雜想,其他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