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7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2020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第二天論壇筆記

    image

    紡織所協理陳宏恩

    紡織所每年都訂題目,今年較在地韌性、數位關鍵。我們知到疫情時帶,台灣在遠東,但其實我們的國際影響力不輸任何國家。我們56月也針對台灣上中下游123家產業調查,大家都希望贏在台灣製造,所以我們要有在地化的主軸出來。

     

    在地化之下,我們要做韌性經濟,也許我們是小國家,但這次防疫我們卻讓國際看到我們是強國,不論口罩、防疫各方面,可以穩住疫情、在疫情趨緩時成長。

     

    但我們也看到,疫情當下我們難以和客戶面對面接觸,所以,很多東西都必須數位化,不論內外部都需要。所以數位是個未來的大趨勢。

     

    另外,台灣遠處在遠東地區,但希望成為國際的關鍵力量,所以我們把外部的數位、變成國際的關鍵力量,取名為數位關鍵。

     

    於此之下,記者問,台灣未來競爭力在哪裡?過去台灣都知道,台灣技術性紡織品一直在國際上處於頂尖,也是品牌最大的隱形冠軍與後盾。但這幾年我們發現,國際競爭者與台灣差距越來越小、逼得台灣業者不得不佈局國際生產鏈,甚至外移。

     

    我們就發現,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正慢慢流失。我們就找到四個部分,首先,材料部分,我們要更前瞻地看未來,所以我們要作前端材料;其二,我們紡織不能再只是機能紡織,而是尖端紡織、領航型的紡織;其三,數位經濟的系統;其四,循環經濟的系統。

     

    我們如何讓紡織品高階化,就是需要前端材料、尖端的紡織技術和工程技術,以及有兩個要做的系統。數位經濟系統有兩個大趨勢,包含高階製造與高階服務,高階製造來說,例如智慧製造、生產力提升;高階服務,包含數位行銷。這些都是後疫情調查出來的。

     

    今天要談的循環經濟,該如何推動?它是經濟、環境的系統,不僅是綠色的原材料,從回收變成再生;製程裡面,我們也不能產生二次汙染、加重,必須是易循環的製程;產品裡面,也要易循環設計。最終服務,必須要有把關,除了要追溯產品履歷,很多品牌產生爭端時,要能追溯到源頭。怎麼確保材料是從哪家廠商出來?到最後,如何永續?所以是很大的系統環境要建構。

     

    第一,循環經濟基金會是我的啟蒙之一,我們黃理事長,一開始把這個系統、蝴蝶圖引入台灣,怎麼共生、共享循環處置。我把網站讀完後,覺得這是非常棒的,也介紹很多紡織案例。所以今年我們邀請他們來分享。

     

    第二,我們邀請台灣非常早期、業界在循環永續的先驅者。歐洲訂很多環保法規,都需要台灣來作先驅實驗。謝謝我們的和友副總,謝謝它在這次疫情協助我們導入循環紡織的黃金圈法則,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第三,紡織所的李組長。

     

    和友紡織副總卓欽倫,循環紡織的黃金法則

    我們的環境變得相當複雜,不只寶特瓶、而是全球海洋問題;不只有毒化學品、而是全產業汙染的問題;不只水資源缺乏,而是整個地球的資源匱乏。

     

    為什麼要作循環紡織?因為循環紡織可以培養台灣未來長期的競爭力。我們知道台灣沒有任何自由貿易協定,最近雖然台美BTA有機會加入,但就算如此,我想產品、產業的競爭力才是王道。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和韓國一直是我們重要的競爭對手,最近又有東南亞的紡織新勢力崛起,我們該如何規劃未來?這值得思考。

     

    環境問題,紡織業不該用過去的簡單思維看到環保。假使我們轉型的時機,同時也是我們培養長期競爭力的新機會。台灣其實在環保上深耕,已經練好基本功。我們想到韓國,想到快時尚;想到日本,想到精緻和品質;我們和中國價格拚不過。

     

    台灣過去十幾年,在環保、機能性紡織品,應該是我們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過去在環保紡織,我們學到很多知識、製程改善很多、跟上許多環保趨勢,還做了很多認證,BluesignGIS,這些都讓我們具有一些競爭力。

     

    同時,台灣紡織業過去經過幾次變動,供應鏈還相當完整,保有台灣供應鏈能執行循環紡織的基礎,也可以培養未來的機會。

     

    實際上到底如何做循環紡織?歐洲公布的新版經濟行動方案,一、產品設計,二、加強公共採購權和消費者權益,三、產品循環。2015年第一版像是減廢目標,今年三月的第二版,比較像是歐盟綠色政策的指導,對產業有影響力。

     

    一,產品設計。彙整九項,一、改善產品耐用度、可再使用性、可修復性,很特別是,H&M這樣的快時尚品牌也加入討論;二、增加產品回收料成分比例,大家的客戶品牌對此要求都越來越;三、賦予產品可再製性與高品質回收;四、減少碳足跡,上個月INDEX(?)討論如何用FMEA工具計算碳足跡,Bluesign也有計算碳足跡公式,還有歐洲的碳邊境稅是個大議題,敦促歐盟內企業跟上永續腳步、保護歐盟內企業等。明年6月之前,碳邊境的機購要完成設計;五、限制一次性商品,反對未出售商品銷毀;六、引進法案限制為出售耐久財的銷毀;七、倡議產品服務化;八、加強產品資訊數位化,Textile ExchangeGOTS合作開發了中央資料庫系統,主要針對永續供應鏈系統管理開發,大家要想,循環經濟是設計成可被追訴的,所以在這裡面是可被管理的;九、獎勵可持續產品發展,2020年到2027年,相關經費提高到1000億。

     

    二,加強公共採購權和消費者權益。一、確保消費者獲得充足資訊。不只成衣洗標,還要水耗用、碳排放等資料。荷蘭廠商已有落實,現在已經有成衣品牌在計算從原料來源、成品製造過程到零售,直接或間接的碳排,再計算每件成衣的碳負載量、如何中和掉,他們已經再做了。未來即將發生,成衣洗標上會有材質的環境衝擊指數,這是從五個數據所計算出來的,包含水底優養、水的耗用、能源耗用、化學使用率,以後會出現在衣服洗標上。

     

    二、修補服務、零附件和修補手冊。瑞典的Nudie Jeans,他們不鼓勵消費、有很多修補店。2018年,55173件牛仔褲被回收,一共有10557件被重新再利用、作為補丁使用,一年省下38千多萬公升的水。

     

    三、消費者保護、反對未出售商品詆毀及漂綠手法,以後漂綠應該越來越少,因為一切產品生產都會被追溯和計算。四、永續產品標籤,用區塊練的概念來追溯流程、用比特幣的概念製作「纖維幣」,這是未來的科技應用。

     

    三,生產製程的循環。一、產業排放指示,以後標準越來越嚴格、輕碳排加工越來越重要;二、產業共生,除了提高生產製程的效率,同時你的廢棄物可能是我的概念。舉例,芬蘭的造紙工廠Metsa,因為十幾年前遇到危機,它就善用它木頭原料、創造13種材料、同時發展生質能源。生產肥料、木纖維材料,過程沒有石化燃料、廢物又可再利用,供應附近的家庭發電,創造小型產業生態圈。

     

    三、永續和生物循環。生質材料可以取代石化,後端又可分解。但在台灣,分解方式分海洋、淡水、家庭堆肥、工業堆肥等,以工業堆肥最為可行。歐美這方面相當發達,但台灣紡織業相對落後,且和客戶端無法對接,如果要發展會有問題。比如要如何去化、生物分解?會有問題。

     

     

    四、數位化科技。工業4.0AI現在是最熱門的議題,想要導入紡織供應鏈。它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物聯網的基礎。

     

    五、廢棄物能源化,主要鼓勵讓生產事業廢棄物量不斷增加的問題,同時引導能源的多元化。台灣目前有38家舊回收廠,一年65~75%成衣可以再出售、再使用,其他就去做燃料棒。舊成衣大概有35個貨櫃。

     

    有一位共創實驗室的先進,曾董說,過去半年的疫情時間,拜託大家不要再買衣服了。台灣的舊衣出口主要目的地是印度,實在多得處理不完,偏偏疫情讓經濟活動停滯、船運也不行,所以那邊滿山滿谷。72日開幕,我去拜訪台南某公司,他們3000坪的廠房,舊衣堆滿80%

     

    還有一個循環是其他產業的應用,這邊非得要提小智研發和雄材大智不可,他們是裡面的翹楚,利用專利技術、用舊衣開發家具,不浪費焚燒。

     

    但如何整合供應鏈?首要目標是,各企業盤點自己手上的資源。……。

     

    剛提到2020年發現一些循環經濟報告,但沒有結案報告,原來是政府不採用、沒下文,且歐洲循環供應鏈不完整、難以落實。但這正是我們的強項,因為台灣的供應鏈很完整,也是台灣能夠落實循環紡織的優勢與關鍵。

     

    整合供應鏈的時候,第一架構要開放、多元、自由,盡量鼓勵業者參加,包括技術服務業者、生產者。這樣才能包那整體的資源於其中,才能執行,且初期不應以BluesignGIS標章為廠商前提要件,會排斥很多廠商加入。但後期可以鼓勵類似認證。當整個資源管理起來,才有辦法往下走。在這個架構中,我們依照循環經濟的架構精神。

     

    循環架構要開始談,我們如何加入循環經濟。各個企業都能盤點自己手上的資源、經營特色、目標,當然也可以規劃自己的循環藍圖。或許要找外部資源、合作夥伴,作為小循環的團隊,再往外部找資源,作為大循環。這個過程或許需要政府幫忙,我們最熟知的產創平台、產創計畫、A+創新研發計畫,都是我們幫手。

     

    還有工業局的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從生產事業廢棄物的申報平台延伸出來的,把資源、原物料、二次料建置在平台上,讓業者媒合。工研院也開發循環經濟的產業驗證與媒合平台。我們也有纖維材料循環驗證體系,和工研院對接。

     

    當我們有好的目標、方法和產品之後,接著要好好說我們的故事。如果一直只是當供應商,最後會逃不過價格的惡性競爭。剛剛總監也說了企業社會責任,其實全球趨勢裡面,各個供應商都跟上腳步做CSR,你會在企業社會責任一欄添上各自友善環境、技術創新的作法。但你假設沒有掌握到核心、精神,你的故事還是無法打動人家、淹沒在供應鏈中。當我們掌握技術、深度的故事,舊有辦法說出讓人牢記在心的故事。

     

    如果我們創新出循環架構的技術和故事,當中的含金純度是最高的,會比世界盃足球賽的寶特瓶紗回收衣更有價值延伸性、故事性。

     

    那天跟田總監討論,為什麼世界盃足球賽的衣服應該放一邊,因為我們應該往前看。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循環經濟,而循環經濟是個團隊,當我們團隊掌握到技術跟故事深度的時候,我們是掌握到循環架構裡面最重要的部分,這部分是客戶拿不走,而且必須尊重的。而且未來是有延伸性的。

     

    我們最終目標要執行循環紡織策略,需要一個團隊。我們就從一個實驗性團隊開始,紡織所就和方略顧問,組成紡織跨領域共創實驗室,一共邀集二十幾家自願業者參加,目的是要模擬循環聯盟的可能性。想辦法排出一些規則、你訂回收規範和準則出來,一共邀集,製造業者、品牌業者、回收業者、技術服務業者來參加。

     

    這個實驗室要探討循環的可能性,共分三組,包含羽絨、尼龍、聚酯組,個人在羽絨組裡面。羽絨組,模擬回收羽絨衣和羽絨被,純的舊羽絨回收、清洗都不述摁提,關鍵在於如何分離羽絨和布料,因為布料有聚酯、尼龍的部分,分離是個問題。另外,台灣回收量可能不夠,不夠台灣一家處理廠。可能要往海外去找品牌合作。

     

    聚酯組,去年已經成立,且有遠東新世紀的技術根基,未來指日可待。現成舊成衣,只要聚酯含量超過65%,就可以有價值地回收,並轉換成50%PTA,並轉換成PET。我們尼龍組,比較有問題是,目標要用物裡回收100%,有些雜質聚酯比較麻煩。分離的技術和設備也在驗證中。下個月5日,紡織所要辦一個發表會,邀請各位參加。

     

    我們紡織業一像是上下游合作,疫情過後,我們發現更需要彼此合作面對未來。循環經濟下,沒有一貫廠、一貫作業。過去經濟部一職鼓勵業界自創品牌,我們有很多成功案例,但不是每家都能這樣做。

     

    所謂品牌,可以有不同概念,可以是個產品,但更可以是個團隊、基數,當我們把各個小循環團隊結合成大循環團隊聯盟。這個循環隊伍,是個擁有技術和深度故事的品牌,這是我們的期許。

     

    最後總結,氣候變遷是個背景原因,我們討論台灣紡織業轉型只是個啟發點,這個實驗室是個發想和實驗平台,品牌是個目標和里想,我們真正要對循環紡織的加工精神,有充分了解後,大家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後,我們想用回收寶特瓶的例子看循環紡織,我們在經營回收寶特瓶布料,常自詡做環保紡織品,但現在隨時間推移,環保觀念與技術進步,回頭再去看,這只是循環紡織當中一段單行道,還沒真正的循環。

     

    我們常說,循環紡織要把故事說完整,從哪裡來、經過哪裡、中間發生什麼是、到哪裡。各個循環紡織都有要探討的要完成,對各個紡織品而言,沒有最好的循環路徑,只有當下最合適的路徑。各位都可以各自經營回收寶特瓶布料,但循環紡織沒有單獨一個人可以做到,必須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我們期許大家一起努力,把「Think Taiwan for Textile」轉換成「Think Taiwan for circular Textile」。

     

    問:如何群聚?去年我們所內就盤查國內外產業現況,但台灣太過於停留在環保、廢棄物處理,包含我們的國家政策。但,國外政策卻專注在價值創造,價值創造導引,就看的到力量和凝聚力。環保廢棄物處理只是法規、大家做的很辛苦。

     

    所以去年,我們到部次、行政院科技會去談,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小小計畫,謝謝卓副總和二十幾家廠商參與。我們先從紡織業內找出共識,過程我們也希望紡織業形成群聚,所以我們推動循環紡織的聯盟。不過,這還只是初期萌芽,我們現在可能一直在跟處裡面、部裡面談,我們應該跨出去、單單只有在紡織業內不太夠。所以,我們現在談的是,要把工研院、設研院找過來,跟政府提更大型的計畫。除了在上中下游,比如剛才說的工業堆肥比較可行,可是現在又有很多不可行,像是微生物處理、可堆肥材料開發,其實這兩方面,工研院、紡織所都投了。昨天材化所,也在談生物分解這塊。

     

    所以想問,第一,台灣怎麼做價值領航創造?什麼樣的價值點,把故事說得更加核心?第二,如何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因為明年,我想讓這件事從本業、跨上下游、跨異業,甚至到其他外循環應用。因為,很多高值化可以留在紡織業,但剛才很多小分子、其他處理可能要到其他領域、複製價值,所以我們把各種領域都找進來。就你來看,我們如何和其他產異合作?

     

    有幸,李組長邀請我們參加循環紡織聯盟,但好像沒有經費,是紡織所、紡拓會各撥一些經費,人員也是臨時工作。包括李組長、各先進,我覺得政府要撥多一些資源,把循環建立起來,這方面要加強。這次共創實驗室,我有個很深的感受,我們彼此雖然不像親兄弟,但至少沒有勾心鬥角,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把很多資料給了上游,另外一個夥伴也給我很多資料。我們是彼此之間的協定、大家都想做這件事。我覺得最重要是,大家要把心防放下來,循環紡織才可行。如果你只想做自己好,你可能連小循環團隊都做不成、永遠無法做到真正的循環架構,這是初步想法。

     

    外部結合方面,我也看到工研院一些資料,包括從田總監那學到很多異業結合,比如小智研發和雄材大智,我個人也有一些想法、用廢料做其他事,你假如在這平台裡面,要勇敢發言、講出想法,就有人會提出解方。但你不要怕技術被人家拿走,因為,別忘了,我們這寶島上面、我們只是寶島上的一員而已,台灣什麼自由貿易協定都沒有,我們怎樣打團體仗?我剛提到,我們過去說寶特瓶比賽球衣的故事,坦白說,那是老掉牙的故事,應該說下一階段,是我們紡織團隊的故事。

     

    陳宏恩協理

    還是非常謝謝卓副總,我還是剛剛提到的,再次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如同剛才說的,其實推動這個需要很多先驅者、資源投入。但確實沒有經費、預算,雖然檯面上沒經費,但還是要促動啦。終於有個小小機會,只是沒辦法在檯面上、但可以做環境營造,包括找了很多專家、投入很多同仁。我們現在努力,看能不能弄得更大,最近終於得到局處的認同,希望我們把故事說更好,如果可行,就會往上再送上去。希望明年環境更好、經費更充足。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驗證組組長李若華

    三年內,我們推動羽絨、聚酯、尼龍,到明年複合填充材料和紡織品、紡織資源循環的驗證。當時戰戰兢兢規劃,所以為什麼卓副總說,跨領域共創實驗室有三組。

     

    這三組,分別開始成形,在環構計畫支撐下,開始慢慢有些樣子。從鼓勵業者從是二次料的開發、叫作再生料、循環材料,它未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後端的檢測和驗證。

     

    從商業角度來看,他們告訴我們,品牌已經跟我們要求2030年再生量要100%,昨天梁組長有提到,textile exchange 2019年報告指出,2019年再生量使用比例是14%2020年需要達到25%,中間的gap還是存在。光從寶特瓶作為永續材料還是不夠,所以大家開始動腦筋要有新的來源。可能從我們的pre-consumer工業廢料、庫存餘料,甚至可能是post-consumer的料,或者像義大利廠商,來自海洋的廢料。所以大家要思考,2050年石化原料也不夠的時候,我們哪裡有原料來製造紡織品?所以我們開始要來源多元化、不能再單一,不是到2050年石油沒了,我們才開始做循環經濟。

     

    從很多角度來說,所有材料都有最佳使用、最佳去向,可重複循環使用才是我們最重要的目的。因為品牌驅動,我們不得不往前走。疫情當中,也有業者問我們要不要繼續推?我說要,因為我們要在品牌恢復精神時,讓他們發現台灣已經準備好、有他們想要的永續材料。過程中,我們就是用系統性的角度來看,我在盧森堡看到某廠商有幫品牌作物質流盤查,所以我透過計畫支撐,開始作物質流盤查。因為台灣有迷思,國外月亮比較圓、國外看不懂台灣數字,但我透過外國人調查台灣報告,肯定跟國際品牌溝通上,可以讓國外知道台灣開始重視這件事。

     

    這就是我們物質流盤查結果,我們最大宗生產材料是聚酯、其次是尼龍。所以,為什麼我會有尼龍組和聚酯組,當我解決這兩個的流向循環,其實就把台灣很多紡織廢料循環再利用的可能性提高。

     

    所以,報告中也發現,廢棄處理還是有一定的量、再使用比例偏低,我們也發現製程有回用。最近討論發現,價值鏈中,紡絲階段比較容易回用,但染整、成衣就比較困難,因為大家幾乎變成庫存,只剩焚燒和掩埋。如何解決,製程從染整到成衣的廢料循環?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可以解決製程的廢料循環,因為當我們能解決釋廢的廢料循環,我們就能解決消費後廢料。我們慢慢地釐清、一步一步往前走。

     

    很重要的意義是,TCTI的召集人說,要怎麼把台灣的核心落地、循環經濟落地,一定要以我們的核心能力為優先。如果我們能先把聚酯的問題解決,就能往下一步走,我們就先處理工業循環。

     

    但,卓副總就說,不能只做工業循環、必須也做生質循環,他說服了我。因為在疫情中,只有材料的最優化使用、任何材料都能做紡織材料,中間產生就是創新科技,是我們和跨領域火版可以共同開發的目標。

     

    得知訊息之後,我們有核心,就來盤點有哪些問題、優勢。所以盤點出來,生產人纖大量仰賴石化燃料,不過,有人認為循環經濟是不是消費者都用循環衣物、紡織是不是就不會有新的生產?其實不會,因為人均消費持續成長、東南亞中產人口不斷增加。另一問題,消費後的紡織品再利用率低,怎麼提高?這就是我們的技術。過程中我們發現,問題點就是我們的機會點。再來,回收後的紡織品聚酯混紡比例過高、不好回收,那我們就做單一材質?但單一材質,設計師選擇就變少了。我們有無辦法一樣可以混紡,同時易回收、易循環,這其實就是一個考驗。其實國外Metabolic報告給我們說,台灣一該有這能力、在技術創新上沒有問題。就如卓副總說,我們在人纖製造產業的供應鏈完整性足夠,所以有機會做。當然,還需要所有利益相關人一起坐下來談。所以,如果能把這些問題透過共創、交流找出解方,台灣是有辦法世界領航的。

     

    報告指出,因為我們對石化燃料依賴高達94.65%,但如果透過介入因子改善,將可降到25.41%,這對台灣永續績效發展非常好。

     

    有幾個我想要發展的重點,第一,先把我們在機械法、化學法做好,有些人開發新材料,可以用生物法。因為,生物法來源可能是農廢,但我們應該先解決自己發生、在地化的問題,才有責任義務解決全球的問題。教授也說,我們所有活動是在地化的,但我們是全球化思維地推動。比如我們把這些作法在國內精熟,就能進一步擴散出去,這才真正是台灣的優勢。

     

    另外有做逆物流、共創實驗室推動。我們把經濟部技術處的知識,推動到工業局、環保署共創。業者反映前端回收的處理成本高,所以我們希望降低前端回收的處理成本,如何降低處理成本、促使業者勇敢使用再生料?若成本降低、業者願意用,我的驗證就可以上路。

     

    它有11個介入因子,前面是創新、難做;後面是容易,但處理的量體偏低。不過為什麼還是需要推動?因為消費者有維護、清潔、保養意識,紡織品才不容易損壞、廢棄物掩埋量體降低。所以,這11個因子、兩端慢慢收到中間,會創造最大效益。

     

    其實SDGS最重視碳排放量,我們上禮拜到Hig上課,以及未來Textile Exchange的目標,一定是在碳排。在我們跨領域共創實驗室,品牌的要求就是降低碳排。我們可以符合SDGS 12,負責任的生產、促動負責任的消費;創新的模式可以符合SDGS 9

     

    我會想在循環經濟裡面強調優化資源管理、降低環境衝擊,其他是我們業者開始陸陸續續投入、跟著品牌往前走。再來,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推動,這也是紡織跨領域共創實驗室成力很重要的目的。

     

    2018年,TIFE的時候,VTT來演講,他做了這個紡織再生層級。在這樣過程中,不同階層有不同策略運作。能源化,剛才看到隆順在台灣南部有個能源化的廠,他也跟我談過,他想做往上、資源化的部分。但,怎樣整合這些有意願投入的新創,導入這樣循環經濟的開發。對紡織所、夥伴合作其實很重要。

     

    但這些跟檢測有什麼關係?其實非常有,因為我們在商品化的過程,從原型到樣品,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標準。重要在於,標準化的生產流程,生產出產品的品質最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標準還有品質的設定很重要。

     

    我在推動循環經濟第二年就認定到一件事,台灣的核心、機能性布料70%,戶外、運動品牌都在用,而我們的品質很好,更重要是我們在賦予機能。我們在和德國學生分享聚酯回收的過程中,他們對於台灣的機能性布料,就很像對義大利手工製品的感覺一樣。他們提供一款摸下去會變色的、每個小孩都去摸。

     

    所以,再生料的使用,把我們和新拿出來就是賦予機能。賦予機能要經過產品性能確認、要用檢測確認,這在我們評議會裡面,所提供的FTTS相關的機能性驗證規範,還是可以拿出來用的。像我們跟教授談,什麼叫升級再造(Up-cycling)、Down-cycling?他說,你的回收料源拿回來之後,你再製產品的機能、品質,要等於或超過化石原料。

     

    但,要衣服變成衣服、家事用布料嗎?可能是一條路徑。所以我們必須了解,衣服到衣服大家很熟。可是衣服要轉換成椅子布料,我們就不懂,要透過跨領域交流,像我們有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的平台,你可以在平台上求援。這時候是不是要跨領域了解?這些資源我們所裡都有。我們紡織所跨部門做了很多案例。

     

    所以說,你要創造材料的品質和價值,同時要解決材料的可回收杏、再生產品品質,並且賦予機能、導入設計。陳協理也有說,叫我們今年爭取設研院、工研院。當我們把這些放進去,以後就是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需要哪些競爭力?我們其實是從回收角度回來看,並思考五到十年後,台灣會在全球紡織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溝通之下,像現場有些夥伴跟我們一起參加共創,過程中我們有提供幾個創新的服務模式。這是去年的共創,有邀請我們工會代表、各個業者,一起共創的結果。我覺得很開心是,大家都選擇了五號。不知道是不是檢測驗證部邀請的,所以大家都很捧場。但其實不是,促動材料時,確保品質、材料真的很重要。

     

    其中,制定分類的標準,機器可讀、人可讀,我們新的計畫也想做這件事,要追蹤溯源。不只可以解決後端分類回收的問題,還能告訴消費者它的來源。……(關於溯源系統想像)。

     

    從麥克阿瑟基金會來看,也是有四個重要任務,第四個也是說,有效利用資源並將其再生投入生產,開發新的材料市場。當然,還有逐步淘汰高度關注物質,及微纖維釋放。在過程中,其實我們就點出一些重要議題,也有不同的檢測評估策略,包含產品、包含系統驗證。

     

    推動如火如荼之後就遇到疫情,但我觀察疫情過程中,我認為是資源的前導站。有些資源缺乏時,就要用調配的方式。有些資源在未來2050年缺乏時,也會面臨同樣的議題,所以在我們環構計畫從107110,我們就會推動這樣的過程。

     

    另外,我們在Textile Exchange的報告中發現,他們對於永續追溯的發展中,對檢測驗證有兩方向,一是標準、二是可追溯性。所以在環構計畫,我們就是推動標準方案的制定,告訴說每種材料如果是再利用材料要如何追溯。而我們在技術層次會持續開發,在區塊練、雲東運用也會再分享。會注重這些議題,也是因為有微纖的議題存在。

     

    其實海洋回收物,在我做這份簡報時沒有標準。但20208月,就有標準出現。還有微纖脫落、汙染海洋水體議題,持續被關注。這樣的話,我們該如何因應?其實去年我們環構,就在跟TMC的微纖聯盟,做檢測評估開發,也陸續服務廠商。剛講到海洋回收物的評估驗證系統,其實也有陸續出現。

     

    另外,Textile Exchange 2020年報告有寫給各位的大趨勢。它很強調氣候變遷、碳排放議題;也希望產業發展符合永續發展;推動循環經濟再生系統;加速跨領域夥伴合作,不是只有紡織業者自己在做,如果像我這三年來、自己做會很辛苦。一定要打開心胸、跨領域合作。還有微纖議題。疫情部份,它衝擊纖維與材料的供應商。在大趨勢下,我們要如何做永續跟驗證?
     

    我自己想的,最重要是品質:我們紡織所成立之初,就是要為我們外銷品質把關;再來製成要綠色、降低環境衝擊;再來,資訊揭露的透明度。如果我現在出考題,這三者扣合卓副總剛才說的,可以連結嗎?

     

    資訊揭露就是他說的數位化資訊傳遞,所以導入區塊鏈和IOT,就是協助各為產業管理。我在做品牌稽核的時候,看到廠商從地下室拿出一堆表單、叫我一筆一筆核對的時候,真的太辛苦了。可是,如果我是數位化管理,就可以透過線上平台知道數據正確性,且區塊鏈管理,可以防止資料竄改的時候;有人撤走,我也拿的到資訊,也就加強了管理透明度。但我們會擔心,資安問題,廠商的機密會不會被揭露。這就是我們設計資料庫的重要思考點。
     

    剛講到,回收再生材料來源越來越多,我們如何鑑識和鑑別?除了標準之外,追溯就變得很重要。因為我化學回收材料做出來的聚酯,到我紡織所成分分析,還是聚酯,我們完全無法鑑別來源。所以要做可追溯。

     

    ……(檢驗的技術層面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