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其實你影響不了你的孩子 - 教養的迷思 讀後心得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間自責與糾結在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如好好的把時間花在與孩子共創快樂時光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難讀,很厚,又是本翻譯書,有能力的人讀原文書一定比讀翻譯書好,閱讀中譯書時會發現,明明全都是中文組合在一起卻完全看不懂,不過如果有拜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利用裡面提的方法,不用太糾結在看不懂的地方,讀完整大段再比對前後文,也是能大概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這本書的大意其實開頭的書封就寫出來了"我們過往高估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而我相信孩子在同儕團體中的表現將影響他的一生"。
作者用了十五個章節與自身經歷,提出了她為什麼覺得父母的教養其實對孩子的影響不大。

何謂教養

書中的教養指的是Narture(後天),相對面就是Nature(先天),基因的影響,白話講就是遺傳。人的性格是由父母的遺傳為底,再加上成長的環境打造而成的。 認為先天影響比較大的是遺傳學家,認為後天影響比較大的是社會學家,而社會學家的其中一派認為,家庭對小孩日後社會化的影響巨大,如果能給小孩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可以培養出一個社會所期待的人格。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很大,先天(基因)是由父母遺傳給孩子,而小孩從小身處的成長環境(成長環境、教養方式),亦是由父母一手打造的。 但作者不這麼認為,作者認為這個結論是帶著成見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不像一般科學研究可以精準的控制變因,這些研究無法分割出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到底只是單純的遺傳問題(先天),還是教養問題(後天)。

誰影響了誰

作者提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父母對小孩的教養態度無法像實驗一樣穩定精準,如果今天是較暴燥易怒的小孩,父母也可能因為孩子的惡劣態度改變自己的教育態度,這個狀況之下並不是父母的教養造成易怒的小孩,是小孩天生較沒有耐心,而影響了父母的教養方式。

分離的世界

另一個例子是移民家庭的小孩,他們可以完全學會新地區的語言而且不帶腔調,而且會自由的轉換在家與外出模式。小孩自小就知道在家庭學的一套在外面的世界並不通用,所以在家庭裡學到的技能,如果與外面世界格格不入,那他們會選擇隱藏起來,在外面世界學習的技能也不會帶到家裡來。

團體社會化理論

作者用了一個團體社會化理論來挑戰教養的假設,舉了許多例子來舉證居家以外的環境是如何影響孩子。小孩子間彼此存在著影響力,不認識的小孩會主動互相交流;孤兒院裡集中營倖存的孩子,對待大人與彼此間的態度截然不同,而且他們長大之後也是正常的社會化,沒有父母並沒有對他們造成實質的影響。那自小沒有父母的孤兒無法從父母手上學習社會化,那他們是如何學習的? 孩子必須去學習他所處的社會所能夠接受的行為,而社會中的行為很多很複雜,並不一致,所以孩子們的第一課,是找出自己屬於哪個社會類別,找到自己所屬的類別後,孩子依照團體中他認為"像我的"人的行為,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教養假設五個錯誤觀念

  1. 孩子的自然環境並不是核心家庭 一夫一妻制是近百年的產物,至少有85%的文化允許一夫多妻制,孩子常常必須跟其他孩子共用父親,或是在成長中沒有父親或母親,因為過去社會中父母的死亡就像現代社會中離婚一樣普遍,所以,父母的教養,其實並沒有這麼重要。
  2. 社會化本質的錯誤,孩子並不靠大人社會化 孩子並沒有辦法靠著學習大人的行為來社會化,因為社會化的真義是在一個社會裡,這個行為能不能被接受,而能不能被接受取決於你的身份,你是大人還是小孩,男人還是女人。小孩子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社會化,而不是靠大人。
  3. 學習本質的錯誤,學習並不像背包,可以從家庭帶到社會 不同的地方會需要不同的行為,家庭裡學到的技能不一定能在學核使用,反之亦然。
  4. 遺傳本質被忽略 雙胞胎在不同家庭長大,但他們的穿著與舉止都很類似,有些東西其實是經由遺傳,而不是父母的教養。
  5. 忽略演化的歷史 忽略了幾百萬年來都是群居生活,沒有利爪毒牙,人是靠著群居的生活生存下來。

結論

本書主旨並不是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重要,在家與父母的關係,在外面與朋友的關係其實一樣重要,只是重要的點不同,父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一輩子的連結,但是對後來社會化較有實質影響的其實是童年的玩伴,但有趣的點在,在我們長大之後回想童年,我們只想的到父母,卻忘記了當年在操場發生過什麼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