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二千五百年前子貢的名言,很多人認為跟「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意思相同,其實不然,因為子貢說這句話後,孔子馬上就跟他打槍,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至於後者,才是孔子真正的話語,真正的經典名言〈衛靈公二十四〉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想正確的解讀標題句,要看關鍵字「」,古字精簡,有時候同時有正負兩種意涵。經過時間的流淌,其中的一種意涵會減弱,消失,現在的字典已經找不到當初的負面字義了,所以要來看最初的字典,〈說文解字〉,如何記錄「」的意涵。
《說文》:語相加譄也。古,「加,譄,誣」三字互訓。《說文》:「加,語相增加也。从力从口。」段玉裁改為「語相譄加也」,注云:「譄下曰:加也。誣下曰:加也。此云語相譄加也。知譄誣加三字同義矣。誣人曰譄:亦曰加。」
「譄」,也是加言的意思,用來劃分出「」字的負面意涵。而「」字,大家就很清楚了。「加與誣皆兼毁譽言之。毁譽不以實皆曰誣也。」作為孔子得意的門生,孔門的言語雙傑之一,子貢的口才是很好的,口才好,難免有時會盛氣凌人,言過其實,證據在另外一篇, 論語・《論語憲問十四》:」作為孔子得意的門生,孔門的言語雙傑之一,子貢的口才是很好的,口才好,難免有時會盛氣凌人,言過其實,證據在另外一篇, 論語・《論語憲問十四》: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喜歡評論人,當然不可能事事都公允不偏,會有「加言」的時候,於是乎有後來子貢的感慨,跟孔子的評論。
〈公冶長十二〉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台語的khia ㄎㄧ ㄚ ,台日典紀錄兩個漢字,一個是「」,是奇數的「奇」。一個是「」,釋迦摩尼佛的「」。「」字,是為了翻譯梵語所造的字,沒有其他中文意涵,感謝佛經的流傳,讓許多漢唐的語音得以流傳到現在,我們現在吃的「釋迦」,台語就是念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somnobit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