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關於許多「溝通不良」的事件和抱怨,不禁感嘅,簡單的「溝通」二字,為何做起來總是那麼難?
用字典查詢兩個字的定義:「溝」為「挖通、疏通」之意、「通」則表示「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的。」溝通的基本定義,便是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的想法可以精準地傳達給對方。
可是我發現,在「溝通不良」的情況下,明明什麼屏障都沒有,卻彷彿隔著銅牆鐵壁一般,連傳達都很困難,莫怪乎誤會越積越深,關係也漸行漸遠。然而,即便這樣的溝通模式造成長期的痛苦和分裂,卻依然「沒有人想要改變」,堅持用一樣的方式相處,繼續「內耗」、繼續「痛苦」,這難道也是人性?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陶晶瑩
在我的觀察中,溝通會卡關通常都是因為「不直接」、「沒重點」和「牽扯情緒」。
有的人講話習慣講一半,常以為自己意思傳達到了,希望別人自動會意並且按照他的想法行事,別人若是沒有領會,便會覺得自己不被看重。
另外一種人喜歡「揣測」和「猜心」。舉例來說,今天他想了解A對某事的想法,但他不會直接找A問,反而不停的問B、C、D覺得A會怎麼想。然後自以為是的對A下了定論,這種人,最常浪費時間在鑽牛角尖上。
還有一種人,喜歡把他人當作傳聲筒,常常把自己的期待和情緒轉嫁給傳話者。面對這樣的情況,傳話的一方常常倍感壓力,這樣的情況最常見於親子關係中。
發現共通點了嗎?以上的溝通方式,通常都逃避著「直接對話」的可能性,可能是怕被拒絕;也可能是早已存在心結;或期待他人介入或選邊站,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無效」的溝通方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往往還讓問題變得更複雜。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呢?首先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自己內心出發意味著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並且敞開心胸的如實表達,既不委屈也不強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別人接收到的才會是「想法」而非「情緒」,溝通的渠道才能暢通無阻。
很多人在面對衝突時,在乎的都是對方怎麼想,又怎麼評價自己,這樣很容易落入情緒的陷阱,忘記溝通的目的。經過幾次慘痛經驗,我現在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不悅?真正的想法是?」然後誠懇表達內心的感受,通常事態的發展就會緩解,屢試不爽!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嘗試是沒有用的;只有你認為它沒有用,它才真的沒用。--周慕姿
《關係黑洞》
想要的生活氛圍,是需要自己做出改變,才有辦法創造的。沒有人說改變很簡單,但口中說著不想再這樣下去,卻沒有任何行動,那無疑是緣木求魚,一輩子都只能在「將就」中過活,何苦來哉?
📚提及/引用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