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0|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手足衝突我這樣解PART2

    承上篇,分享我們家調整手足衝突的階段性歷程 【調整前】孩子們在生氣時會使出: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本能。 在決定要調整手足問題後,我開誠佈公地與孩子們說明: 「因為…的經驗,我發現我插手後沒有幫助,所以媽媽決定,之後不會再在們吵架時介入,當我看到你們在吵架,我就會離開現場,讓你們自己處理。」
    【第一階段】此時的孩子還沒有溝通能力 放手不介入,等於是讓兩個失去理智的孩子相處 結果是…他們吵得更兇了、當然也會互相動手, 於是,有一段時間,我直接「允許」他們打架 並且找時間與孩子一起共同劃清打架的規則: 1. 身體界線:臉和生殖器官不能打(有說明原因)。 2. 什麼狀況不能再打:當有一方說『我不要再打了』就必須停手。 若有一方喊停,另一方卻繼續動手,大人就會介入。 此時的介入,大人做的只有:「將孩子分開」,不做其它任何的評論。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我「讓孩子打架」很瘋狂?
    現在我回顧起來很理智 其實當時我的心裡也是有極大的拉扯 不過,真實發生的狀況是 當我跟孩子們說「我可以接受你們吵架打架」 並且在他們吵架打架時,退出「觀眾席」 完全不介入、就讓他們自行解決後, 印象中不到1週,孩子們就雙雙來向我表示:「媽咪,我們不想再打架了。」
    當我不當拯救者、不當法官、不當觀眾、不對孩子的動手起反應, 打人的得不到(負向)關注、被打的也得不到靠山, 孩子反而覺得打架沒意思了!即沒觀眾、又不能解決問題,孩子們就自己喊停了。
    另外說明,孩子動手,排除4個錯誤目的之外,還有幾個可能: 1. 他們還不懂得控制力道,想玩,卻因力道過大而被誤會成是「打」人 2. 他們不知道,除了動手之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解決問題 →若是這兩種狀況,孩子需要大人的教導: 教他“打”跟“玩”哪裡不一樣、 教他如何用說的表達自己、 教他什麼叫「尊重別人」。 3. 孩子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因為情緒怪獸有時候太大了,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便不小心動手了。 以這個狀況來說,孩子知道但做不到 →此時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包容 1. 大人可以先同理孩子(先連結、再處理) 例如:「你知道不能動手,但還做不到對嗎?不小心動手了,你也很懊腦是嗎?」 2. 接著再引導孩子與情緒相處 也許可以讓孩子去他的「冷靜角」調整一下 3. 最後問題也是要解決 例如:「我們一起想看看,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協助你不再動手?」 (之前燁也會動手,後來自發性想出用跺腳代替動手,文章請看https://alulukao.com/angry-hit/)
    ?如果予許孩子打架後,孩子們打得很起勁怎麼辦? 我自己沒遇到,不過我想它也透露了訊息: 可能孩子是「體覺型」學習者、 也可能孩子身體有大量的能量需要流動 Anyway,當我們看懂了孩子的需求,也許可以試著與孩子一起討論、安排一些足以大量消耗能量的活動或學習,像是出門跑跑跳跳、練習騎腳踏車、或是學跆拳、學跳舞、學直排輪…等。
    這個階段執行處的困難有三… 1. 照顧者要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吵架甚至打架 2. 如果家中有教養不同步的伴侶或長輩,家人有時候會看不懂媽媽在演哪齣? 可能就會對媽媽施壓,或介入媽媽的教養,這時就很考驗媽媽的「被討厭的勇氣」 3. 拿捏介入的時機點不易 何時要堅持?何時要插手?需要運用智慧 也需要照顧者能接納自己會犯錯
    如果能有教養同好、或是老師、教練,可以針對情境做討論, 調整起來會比較有確定感和感到有信心。
    ?至於孩子受傷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讓孩子受一點小傷,可以練皮厚、也算是訓練抗壓力 讓孩子從適當的挫折經驗中學習,沒關係的。 幫孩子擦擦藥、關心他的感受、陪伴他, 這些都是照顧者依然能有所為之處
    【第二階段】當孩子們都說「我們不想再打架了」,我們就重新討論做法 這個階段演變成,孩子們還是會吵,但孩子們彼此有共識了:#我們家不動手 這時候,「受害者」和「施壓者」還是存在 在我們家,扮演被害者的較常是翎(扮演被害者的較常是年紀較小的孩子,但沒有一定) 當翎哭著來找我時,我的做法是: 同理人,但不處理事情、協助兩個孩子分開,待兩個孩子都冷靜下來,願意再與對方玩了,再在一起。 也就是說,媽媽要介入,但不是當「拯救者」,也不當「法官」 只是溫和且堅定地執行一起討論好的規則。 幾次爭吵下來,孩子會感受到媽媽的堅定和確定, 他們會發現「受害者」和「施壓者」的角色都失效了! 孩子的心理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接下來要快點往下進行「賦能」的動作: 教導孩子如何表達及解決問題, 否則孩子的情緒張力一直往上走、就會退回第一階段的爬蟲腦、開始違規、動手打架! 這個階段媽媽的「拯救者」和「施壓者」角色很容易重新被喚醒, 如此,整個家庭星座的排列,就又退回原點了。 因此媽媽在這個階段要努力hold住自己!(幫喊:加油~~~)
    【第三階段】練習溝通 在孩子們養成 #有情緒先分開 的習慣之後, 媽媽要試著當兩個孩子「連結的橋梁」, 在孩子都冷靜下來之後,讓孩子流輪表達情緒和需要。 (一定要在沒有負向情緒的狀態下才適合溝通) 一個表達、一個等待,孩子也能練習互相尊重。 一開始真的非常困難,因為孩子會一直插嘴、或又吵起來 然後大人就跟著也爆了 (是的,我也爆過好幾次xd) 再者是大人若自己也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 在帶孩子練習時可能也會覺得卡卡的、或是心存懷疑 但是, 一旦練習的次數多了 孩子們的學習力驚人無比 很快地孩子就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情緒和需要了。 (其實大人反而學得比較慢,真的要向孩子學習)
    這裡也有2個關卡 1. 情緒 因為孩子可能只說得出生氣,然後就沒了 無法精細的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情緒(其實大人也是啊) 因此也需要在日常經經中帶著孩子多認識不同的情緒字彙 (我們家使用賴馬的情緒寶盒陪孩子認識情緒) 2. 需要 一樣,孩子需要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才有可能說出自己的需要 (一樣,很多大人也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需要時,不見得都能得到滿足 例如翎的需要為「我希望燁跟我說對不起」 但燁不見得做得到在當下就能道歉 因此也需要帶著孩子學習: 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怎麼做,或事情會怎麼發展 但 #我們永遠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第四階段】這是我們家現在多數時候的狀態 就是媽媽我不用再當橋梁,孩子們也能自己在吵架後相互連結與溝通了 (前三個階段真的很阿雜,現在真的不錯輕鬆)
    整個四個階段的歷程,大概調整了1年多左右。 不過即使是現在,孩子們還是有做不到、或倒退回去的時候 媽媽就適時的「不介人」或是「當橋梁」, 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又當了指責者或拯救者時,趕緊下來就行了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要調整1年多好久哦 俗話說的好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孩子自心自信的培養、溝通技能的進步 都需要歷程、無法速成
    【彩!蛋!】 調整手足衝突的過程中,還有幾個重要的環節: 1. 正向關注 2. 單獨約會 3. 平常在看見孩子們相親相愛時,刻意點出他們對對方的關心或幫助。 日子久了,他們就順著大人的引導,也越來越愛自己的手足了, 會自己說出『因為我很愛燁燁/翎』這類的話。(幫手足感情錦上添花篇請看這篇https://alulukao.com/increase-kids-harmony/)
    現在,只要孩子吵得特別厲害的時候,我就會回頭檢視: 是否最近自己的事情較多,少了與孩子的單獨約會? 或是少給了孩子正向關注? 從冰山底層,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著手,盡量不讓自己被孩子冰山表面的爭吵行為捲入。
    【彩蛋2】 文未額外分享我的自身經驗: 以前我總覺得小的弱小、會被大的欺付,所以身為大人,當然要保護小的,因此我在行為上是有偏心的。當我放手不介入後,開始看見小的很「悍」的那一面(其實一直都是這樣只是以前不知道為何媽媽都看不見這樣)後來也觀察到:其實翎會先對燁有一些不太明顯的挑釁行為、逼燁出手!通常燁不會馬上還手,但忍無可忍時,就...(接著小的就會大哭、或受傷),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因此,要打破這個手足衝突的循環,還是老話幾句: #大人要退出拯救者和法官的位置 #不介入不插手也不當觀眾 #沒事多正向關注 #多正向關注沒事 #高小露的育兒學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