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足食、足教、足兵、足信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故此,孟子也提出要讓百姓有恆產,再加上道德教化,激發善心,使人民有恆常之善心。此即孟子所講的「有恆產,始有恆心」。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孟子前後見梁惠王與齊宣王,都有一幅經濟的藍圖,講及如何富民(詳見《孟子•梁惠王上3及7》,茲不贅)。依孟子的經濟藍圖,其效益是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一般的老百姓的要求是很簡單的,只要能養生,能活得有尊嚴;只要能善終,去時心安。生時不怨,死時無悔。為政者,能為百姓做到這些基本的要求,這便是推行王道的開始了。
    由此觀之,儒家的養民善教,是何等的重要啊!
    昔日,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子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7》
    從這段對話,可知在孔子的理念,食、兵、信,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非戰時期,要去的,就先除去兵,以減省養兵,又或既農且兵,以增加生產。再其次的,無奈也只能減去糧食。至於政府的誠信,則絲毫不能減損,也不能說待日後再補回誠信。因為,政府一旦失信於民,國家就無法站立得住;即使事後補救,民眾都會視之為謊言。政府不講誠信,社會自然也不會講誠信;人與人之間,最後也不會講誠信。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 政府失信於民,則什麼事情、什麼政施,都無法建立、無法落實!
    這就是儒家既富而教、足食而信的治道原則。
    (寫於2022年2月6日) 下一講:淺釋《大學》的三綱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