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被誤解的新課綱:「素養」只是長文閱讀測驗嗎?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學測題公布後,不少媒體論及如今大考題目越變越長,國文科題目破萬字早是必備、自然科與社會科題目也來到近20頁,其中更有老師指出,數A最難的原因可能與繞來繞去的文字敘述有關。而一般人對於「素養」的想像,第一時間也都將它與長文閱讀畫上等號。
這些現象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只要加入閱讀題組,讓題幹敘述變長,就能使任何科目跨領域、「素養」起來,甚至就連教學現場也出現一些誤會:段考題越出越長導致學生寫不完;閱讀素養題變成「大家來找碴」的圈關鍵字題目;或是自然科、數學科加入一長串引文假裝成跨領域題目,然而題幹所問卻與引文沒有關係。
這也讓學生對考試目標感到困惑:考試究竟是在考學科能力,還是在比賽誰閱讀速度比較快,能夠在文章中找到關鍵字而已?課程所學與考試的連結究竟為何?

被誤解的素養導向

會發生這些問題,其實是因為許多包含老師在內的人,對「素養」是什麼、「閱讀素養」在考什麼,有點小小的誤會了。
依照教育部的規定,素養的定義為: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就此看來素養的關鍵有二:解決生活情境的能力、跨領域。新課綱強調的是學生除了學習課本內的背誦性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能夠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因此素養當然並不侷限在「閱讀長文」,而是要學生能解讀文字、圖表、數據、廣告等資料,理解完後綜合學科基礎知識,來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所以單純加入一個閱讀引文,並不能完全當作素養題。舉個例子,單純計算期望值屬於數學科的基礎知識技能,但像是今年學測數A第13題,題目就以抽卡遊戲的機制作為生活情境,要學生計算出遊戲內抽到金卡的期望值是多少,這就稍微符合新課綱目標。
雖然文章發出後有數學老師告訴我,其實期望值超出學測範圍,應該放在分科測驗(指考)比較恰當。但倘若能加上一些「哪種抽卡方案cp值最高」、「有限金額該怎麼分配」等等的要求與狀況,如果出在分科測驗,這題就很貼近素養的「解決生活問題」!
「素養」明明是解決生活情境的取向,那為何還是有許多老師,都不小心把它等同於長文閱讀呢?這可能跟長年以來對國文科「閱讀理解」能力沒有一個具體的框架與方法有關。

「閱讀素養」的三個方向

我們可以從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閱讀素養」角度,來解釋為何考試如果只側重從文章中查找訊息的題型,並不是個太完整的考題方向。PISA是國際組織OECD舉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主要測驗各國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三項素養能力。其題目強調從生活情境出發,且對閱讀素養有明確的三項指標與定義,層次由初階至高階分別是:
  1. 擷取訊息:能夠依據問題,從文本中擷取出明確的訊息。
  2. 統整與推論:能夠廣泛地理解文本中的內容;藉由跨段落的解讀,推導出作者沒有明確提出,但屬於作者意圖的推論。
  3. 省思與評鑑:包含反思與評鑑文本的內容、形式,依照個人的經驗與知識,對文本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批判或對它形成評價。
前述說的素養題幾乎等於長文閱讀,且題幹都圍繞在「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敘述正確?」此類型的問句,就容易將測驗目標侷限在最低層次的「擷取訊息」此種題目容易演變成「大家來找碴」的尋找關鍵字遊戲。學生先看題幹問了什麼,回過頭來從文章中圈關鍵字/句找出答案。這樣確實能夠訓練學生閱讀長文,因為答案只能從茫茫文字海中尋找,但卻很難測驗出學生是否能進一步判讀作者的言外之意,更遑論對文章內容與形式,形成個人的批判與評鑑。這樣也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興趣缺缺,因為考題最後都跟課程沒關係,反正都是閱讀測驗。
PISA閱讀素養並不是一個太新的東西,早在2006年就開始在台灣施測,也有許多國文老師將它的概念融入於課堂教學中。只是因為他們的題目往往從生活情境出發,更是給出閱讀理解能力具體的定義與方向,在108課綱素養導向的趨勢下,變成許多人朗朗上口的顯學。
然而閱讀素養除了擷取訊息外,更高層次的訓練實屬必要,但也就更不容易出成考題。我並非認為擷取訊息的考題不重要,而是應該要顧及到統整與推論、省思與評鑑的階段,才能讓學生擁有完整解釋一篇文章的能力,進而反思其中的好壞。這才是「閱讀素養」的全貌。

「素養」的教學現場限制

素養立意良善、我也認為是個好的嘗試,然而教學的課程內容、測驗方式等同於要大翻新。教學既要與生活連結,又要能形成「學習遷移」,讓學生在課本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能夠靈活運用在生活中,而不僅止於背誦型的知識。
這樣的翻新困難度高,讓108課綱實施的第一年有很多老師不願意配合。比如有聽聞過資深老師紛紛要求只上部定課程(就是原本的課本內容),表明拒絕參與新課綱的選修課、校必課程,他只想好好教他的「學科基礎知識」直到退休。所以在配課安排時,依照學校狀況,可能會將資深老師安排至高一教必修課內容,中生代與新生代的老師,則必須一肩扛下選修課與校必課程的重責大任,重新設計好幾套「沒有課本」的課程內容。
誠然,這樣「各司其職」其實不完全是壞處,因為部分資深老師對於部定課程的掌握度確實相當高。而且從老師培訓的角度來看,資深老師在師培受到的訓練與當今108課綱的取向是截然不同的;新研究、新科技、新的說法甚至推翻了他們以往所學,沒辦法簡單參加幾場研習就能迅速地改變。
只不過這樣一來,中生代、新生代的老師負擔就變得相當大,他們不僅要設計選修課、探究與實作等課程,同時還得顧及原本的課本內容與導師帶班。也別忘了前述說過素養題難教,素養題更是難出!教學負擔大,設計好的素養題也相當耗費時間心力,所以也能明白為何段考容易出現滿滿「大家來找碴」的題目,因為每次段考、每個章節都要有中高層次的素養題型,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因此在新課綱的推動下,教學現場總是有說不完的「鬼故事」。諸如把探究與實作全部塞給新的代理老師,配課時發現自己要教部定課程、兼任導師、協助行政,結果還要負責設計帶學生走出課本,進行實地訪查的「探究與實作」課程。
另外,倘若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新課綱對學生最大的困難就是選不到自己想要的課。儘管老師與學校端已經盡量開出各式課程,但老師負擔頗大,教育部又不增開員額的情況下,勢必影響到教學品質與豐富度。有些具有地利優勢、資源較多的學校還能找來大學教授開課;地處偏鄉或是資源不足的小學校能維持學校基本的運轉就已經耗費許多心力了。

改變的方向:調整評量機制

新課綱能夠帶動教學現場的轉變,然而目前衍生的問題除了素養怎麼教外,更迫切的是素養要怎麼施測,才能確認學生確實掌握到某種素養/能力?
一開始提及的段考考題變長、學生寫不完,抑或是素養題難出,題目換湯不換藥,還是在考傳統的背誦性知識,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為何一定要透過「考試」才能檢測學生具有某種素養/能力?如果調整課程整體評量的比例,也許就能解決段考難以「素養」的問題。
以教學的角度來看,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有掌握到教學重點,而既然有些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內的紙筆測驗檢測出來,那麼也許能換個方式施測,確保學生有掌握到能力。像是可以把報告、實地訪查等需要綜合能力的項目,作為檢驗學習「素養」與否的依據,然後調整這些項目在學期總分的占比。
這樣的用意並非摒棄段考,而是讓段考依舊保持一定比例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題,再配合些許的素養題型即可,至於高層次能力的掌握與否,就交給其他項目檢測。因為基礎知識與技能並非不重要,在處理更複雜問題的時候,勢必需要各學科的基礎能力,而段考的用意就是確保學生能夠擁有這些能力。學生並不一定要藉由段考掌握到「素養」能力;段考也不是唯一的測驗手段。
【延伸閱讀】
【本文為鳴人堂特約作者稿件,感謝鳴人堂刊登】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方格子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按讚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消息哦!📣 歪編會在 IG 限動與大家閒聊文學有關的日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留言,或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一種差異,都是獨特的理由。用文學的濾鏡,和我們一起歪歪地閱讀世界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週剛結束的學測,是108新課綱實行後的第一屆學測。然而這次國寫作文題目「樂齡出遊」以及「當我打開課本」,可能是個不符合新課綱精神的測驗方向,甚至與研究試卷的測驗目標相左。只要知道108課綱的學生,在校期間遇到各式新課程,就能明白這次的作文題目如何與課綱背道而馳。
五分鐘系列在正文不超過閱讀時間五分鐘的前提下,提供大家我們的觀點或是一個具體清晰的知識。由於這週五即將是新制學測的到來,「五分鐘系列」的第一篇,就帶大家看看現在高中大考的趨勢是什麼,以及用短短的時間,告訴你這樣的學測作文感性題,有哪兩種寫法可以對付大部分的題目。
台大學生會在最近的校務會議上提出了廢除「大一國文必修」的提案,雖未通過,但引發不少討論。做為全校共同必修課程的大一國文應該要包含什麼呢?寫作訓練真的那麼重要嗎?從高中端的教改,可以看出這波爭執的核心議題。
今天全台學生,一起迎來在家上課的全新學習型態。被疫情攪亂的不只家長、老師,學生們在轉換之際肯定也會有點無所適從。 目前大家分享的都是上班族為主的 WFH 心得,我們特地整理了網路上的資訊,並融合原本要寫給高三指考生的讀書計劃安排建議,提供給各位學生、大考生一些簡單的小技巧適應疫情的新生活變化。
學測過後,是各大學校系申請的黃金準備期,考生們想必都為了備審資料忙碌著。自傳,就是包裝自己,當然得要先有「實質內容」才能考量如何推出去,包含著「你是誰/怎麼樣」,也就是定義自己特色和佐證的過程。寫作時,可以先想好「想呈現的特色」,依據目標列出哪些資訊可以作為佐證,最後串連成段......
熱騰騰的110年高中學測剛考完,考生們都還順利嗎?今年國文選擇題趨勢:文言比重偏高、閱讀題有難度、題材種類與呈現形式多樣。而從國寫更可以看出,近年越來越有意識地往「與未來世界接軌」的這個思維方向在設計。
上週剛結束的學測,是108新課綱實行後的第一屆學測。然而這次國寫作文題目「樂齡出遊」以及「當我打開課本」,可能是個不符合新課綱精神的測驗方向,甚至與研究試卷的測驗目標相左。只要知道108課綱的學生,在校期間遇到各式新課程,就能明白這次的作文題目如何與課綱背道而馳。
五分鐘系列在正文不超過閱讀時間五分鐘的前提下,提供大家我們的觀點或是一個具體清晰的知識。由於這週五即將是新制學測的到來,「五分鐘系列」的第一篇,就帶大家看看現在高中大考的趨勢是什麼,以及用短短的時間,告訴你這樣的學測作文感性題,有哪兩種寫法可以對付大部分的題目。
台大學生會在最近的校務會議上提出了廢除「大一國文必修」的提案,雖未通過,但引發不少討論。做為全校共同必修課程的大一國文應該要包含什麼呢?寫作訓練真的那麼重要嗎?從高中端的教改,可以看出這波爭執的核心議題。
今天全台學生,一起迎來在家上課的全新學習型態。被疫情攪亂的不只家長、老師,學生們在轉換之際肯定也會有點無所適從。 目前大家分享的都是上班族為主的 WFH 心得,我們特地整理了網路上的資訊,並融合原本要寫給高三指考生的讀書計劃安排建議,提供給各位學生、大考生一些簡單的小技巧適應疫情的新生活變化。
學測過後,是各大學校系申請的黃金準備期,考生們想必都為了備審資料忙碌著。自傳,就是包裝自己,當然得要先有「實質內容」才能考量如何推出去,包含著「你是誰/怎麼樣」,也就是定義自己特色和佐證的過程。寫作時,可以先想好「想呈現的特色」,依據目標列出哪些資訊可以作為佐證,最後串連成段......
熱騰騰的110年高中學測剛考完,考生們都還順利嗎?今年國文選擇題趨勢:文言比重偏高、閱讀題有難度、題材種類與呈現形式多樣。而從國寫更可以看出,近年越來越有意識地往「與未來世界接軌」的這個思維方向在設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過去的閱讀重結果,未來的閱讀重思考;重結果的測驗,以選擇題呈現,重思考的測驗,期待學生以文字表述觀點。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之餘,亦應考核學生的文字產出能力,方能真正落實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達成「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之目標。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針對新課綱學測【國文科】趨勢分析說明與準備 一、學測國文測驗科目 二、學測國文成績計算 三、測驗題型與時間 四、命題趨勢分析 五、能力養成與準備
這是一份統測歷屆試題考卷 國文科統測試題走得前面,在108課綱前,就已經開發素養題的新式題型,表格、圖文、文白對讀、國家重點產業與自然生態,無所不包。寫一份國文統測試題,就像是把一年來的商業周刊、遠見雜誌做出精彩摘錄,最後的作文還可以讓你在不用訂題目的自由之中,發表不限字數的個人看法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學測作文占學測國文總成績之50%,進而依此計算級分與五標,因此作文整整占了一半的比重,是108課綱新式學測中十分重要的改變。加上分科測驗不再考國文,學測國文直接定生死,準備作文就成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畢竟是考試作文,有評分規則與給分標準這個「拿高分的線索」,它們可以說是閱卷老師的審美和喜好,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PISA測試對學生進行全球性調查,但它真的能反映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挑戰嗎? 我們需不需要對PISA測驗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他提出質疑? 又為什麼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經歷。邀請讀者參與討論交流。
Thumbnail
過去的閱讀重結果,未來的閱讀重思考;重結果的測驗,以選擇題呈現,重思考的測驗,期待學生以文字表述觀點。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之餘,亦應考核學生的文字產出能力,方能真正落實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達成「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之目標。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針對新課綱學測【國文科】趨勢分析說明與準備 一、學測國文測驗科目 二、學測國文成績計算 三、測驗題型與時間 四、命題趨勢分析 五、能力養成與準備
這是一份統測歷屆試題考卷 國文科統測試題走得前面,在108課綱前,就已經開發素養題的新式題型,表格、圖文、文白對讀、國家重點產業與自然生態,無所不包。寫一份國文統測試題,就像是把一年來的商業周刊、遠見雜誌做出精彩摘錄,最後的作文還可以讓你在不用訂題目的自由之中,發表不限字數的個人看法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學測作文占學測國文總成績之50%,進而依此計算級分與五標,因此作文整整占了一半的比重,是108課綱新式學測中十分重要的改變。加上分科測驗不再考國文,學測國文直接定生死,準備作文就成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畢竟是考試作文,有評分規則與給分標準這個「拿高分的線索」,它們可以說是閱卷老師的審美和喜好,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PISA測試對學生進行全球性調查,但它真的能反映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挑戰嗎? 我們需不需要對PISA測驗提出質疑? 為什麼我們應該對他提出質疑? 又為什麼我會提出這樣的質疑? 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看法和個人經歷。邀請讀者參與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