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家|該去餵羊,還是去看馬術表演?

「不要!我要去餵羊~~~」 「可是我們想看馬術表演啊!現在不看,等等就沒有了!」 「我%#&¥就是要現在去餵羊!!!」
這是228連假去清境農場玩耍時,無意間聽到的一段對話,來自一對母女,孩子大概在低年級的階段,應該不難猜出哪句是大人說的?哪句是孩子說的?
後來,我繼續往前走,她們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小了,我不知道她們最後選擇去餵羊還是去看馬術?但那段對話帶給我很深的感觸,甚至會猜想著她們最後的選擇會是什麼呢?又是怎麼做出那個選擇的呢?

聽孩子的——去餵羊🐑
清境農場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夠近距離與羊群接觸。
清境農場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夠近距離與羊群接觸。
大人可能會為了避免孩子繼續又哭又鬧而引起所有人的關注或異樣的眼光,或是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決定「讓步」,成全孩子的渴望。這可能也是大部分大人會做的選擇。
然而,這樣的方式,看見的是大人把自己縮的好小,甚至犧牲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只因為「我是成熟的大人」而有的「應該」,但內心真的是舒服的嗎?

#聽大人的——看馬術🐎
清境農場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馬術表演了!而且一天只有兩個時段,上下午各一場。
如果用理性腦思考,馬術表演只有特定一兩個時段,清境的羊咩咩其實相對多數且時間彈性,以大人的立場絕對是馬上做出「理性選擇」——先去看馬術,再來餵羊。然而,對孩子而言,還無法理解這樣的邏輯,只希望可以達成自己現在就想做的事情。
這時,若大人佔上風的做決定,孩子只能「順從」,想必內心仍是不服氣的,即便去看了馬術表演,也可能無法享受其中。這時,就換作孩子的需要被犧牲了。
這下看來,不管怎麼做,好像都會有人被犧牲,不是「孩子贏家長輸」,就是「家長贏孩子輸」,注定會有其中一方的需要被忽略,到底該怎麼選才對?

試試看:傾聽與討論、接納與示範
比起當下馬上做決定,好好的靜下來 #傾聽 彼此的心聲、好好的和彼此 #討論,或許是更重要的事。只是,我們往往在那個當下,被情緒給控制住。
無法心平氣和的時候,不適合和孩子有言語上的互動,因為人在生氣時,說不出正確的話。——《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
最近剛好在看這本書,最有感的莫過於在談「表達情緒的訓練:接納與示範」的章節,邊讀邊想起自己小時候就是那個超級情緒化的孩子,可以一瞬間哭到街頭巷尾都知道,然後又一瞬間破涕為笑;還有高中、大學時期,最常聽到身旁朋友跟我說的話是「別太壓抑,因為壓久了,就會是更大的爆發。」,那陣子的我,總是在「壓抑—爆炸」的循環裡。
閱讀的時候,也試圖梳理自己過往的記憶,尤其是關於「情緒調節」這件事。 書裡提到,孩子的情緒智慧養成,需要父母的 #示範,更需要被父母 #接納,而孩子也可以在過程學習健康表達情緒、接納自己。
但,真的好難啊!!!
畢竟父母小時候也不是這樣被對待的,要改變習慣,需要時間來練習,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是。

教養方程式,絕對不是非A即B的選擇題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找到兩全其美、誰也不被犧牲的做法呢?
正如書中所提到的 #傾聽與討論 #接納與示範,接下來就只差在生活中把它實踐出來了!我相信每個家庭絕對有專屬自己的「教養方程式」,不像各學科有標準答案或公式,但絕對能在一次次的刻意練習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的!
最後,分享三個書中提到「和孩子民主討論」的小訣竅,可以在開始討論前提醒自己:
  1. 耐心聽完孩子想說的話不打岔
  2. 表達時保有和孩子討論的空間
  3. 親身示範就事論事及勿情緒化
生活中處處面臨選擇,像是今天要吃什麼午餐?週末要在家休息還是參加活動?如何在選擇中,尊重他人的同時,也不犧牲自己,是一輩子重要的課題呀!
今天剛好有機會體驗當半日保母,我也會努力實踐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嗨~我是「心會癢」,喜歡冒險,對每件事總感到心癢癢。 雲林人,北漂五年後回到孕育自己的土地生活,陪伴一群小大人成長,用他們的視角,重新認識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2020年,與夥伴共同創立「所在教育工作室」,透過土地教育、家庭支持,陪伴孩子身旁的重要他人戴上「人類學家」的眼鏡,欣賞自己與孩子的獨特之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