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II 導讀|2021/11/13 主題:後疫情時代,人才流動何去何從?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台灣本土企業現在不只是在當地與外商搶人,更要深層思考的是,人才荒的戰場已經拉開到全世界領域了
不得不說,我每次在準備資料前都會焦慮到好想用笑逃避;分享完後都會徹底由內心放鬆大笑!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很喜歡用大笑當作文章的起言,畢竟學習就是要從好玩、有興趣開始,才能越走越遠。
這次特別不一樣的是,我們一團與二團終於可以實體相見歡啦,願意參加導讀團的小夥伴真的很優秀。說真的,我們彼此來自各行各業,每雙週大家都自主學習並分享自己的產業知識,我超級開心也很興奮可以跟大家見面,畢竟做了快半年的網友,總是要實體交流一下嘛!(看大家笑得如此愉快,就知道我們每次分享得有多麼盡興)

本次導讀主題: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正面臨重大考驗

這次Host是我們導讀會發起人之一的國際獵頭Sandy (特別推薦求職者必看聖經: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她以人資專業視角特別挑選這篇文章讓所有小夥伴們有機會交流彼此產業觀察。
這次日報內容提到兩點讓我特別有感,分別是:
「美國面臨的挑戰尤其嚴峻。在規模近6兆美元的財政刺激政策推動下,美國消費者支出較新冠疫情前高出約9%,而受供應瓶頸影響,美國通脹率在9月份升至5.4%,創下13年新高。」
「在東南亞,新冠疫情已經退潮,工廠重新開工,使全球供應鏈的部分關鍵節點得到恢復。但東南亞仍繼續面臨勞動力短缺、運費高昂和疫情的威脅。」
重點歸納就是:美國通膨越來越嚴重、東南亞缺工同樣未受到改善,而這些都同樣反應在現況人才招募上。
Sandy分享是依招募跟人才市場需求概況做為說明架構:

一、全球話題:供應瓶頸

德國企業車:9月製造業產值比疫情前低10%;歐洲9月新車銷售是1995年以來同期最低值。
  • 結論:供應鏈問題何時解決很難預料,由於前景晦暗不明,企業也難做計劃。
  • 汽車零件、半導體呈現缺貨狀況
  • 汽車零部件製造商CPS CEO曾說:「我們一直無法抵銷材料、能源、運輸和勞動力方面廣泛存在的通膨影響」

二、疫情下的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就業市場:各行各業出現搶人現象,特別是半導體產業。
  • 台灣的GDP-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國家(增長4.9%)、2021年的GDP成長接近6%
  • 台塑四寶前三季加總達到1,949億的增長紀錄
  • 台商回台投資總金額約NT14,029億元->創造近12萬個就業機會
  • 謝董:投資、出口、消費是驅動台灣經濟三馬車 (正成長)

三、麥肯錫人才報告 (連結:The future of work after COVID-19)

Sandy舉例與我們就業、生活習慣最為接近的日本,不難發現因為人口老化及科技時代已來臨,在2030年與長照、健康、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關的工作機會呈現正成長;但也因為疫情關係,工作內容重複性高的辦公室行政或倉儲工作,因被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取代可能性高,未來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
另外,疫情迫使公司不得不讓員工居家辦公,但麥肯錫同樣發現,矽谷頂尖公司像是臉書、Google的員工,不會因為沒到公司而造成產能下滑,這些現象也讓求職者更具立場要求公司繼續維持遠距辦公。
Z世代求職者在尋找心目中NO.1的工作待遇看重的不是過往X或Y世代考量的薪資或休假福利,反倒是能具彈性的工作環境 Remote/WFH jobs (Flexible work environment)。

四、HR協助企業該做的改革方向&人才對企業的要求點

從以下的矩陣圖不但可做為求職者評估這家企業是否值得加入,也是人資或經營層做為改變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的參考。過去因為視訊技術與工作模式未成熟,所以員工不得不在辦公室完成所有工作,但因為疫情加速世界數位轉型的腳步,台灣本土企業現在不只是在當地與外商搶人,更要深層思考的是,人才荒的戰場已經拉開到全世界領域了
Sandy總結:如果台灣不改變,但只要想做台灣的生意,那人才教育訓練&需求緊急程度應該還好;但如果想跨足全球,人才百衲需求性高,則勢必盡早做出改革!

華爾街日報導讀衍生分享

因為咱們的Host希望來自四面八方的二團成員能夠分享彼此產業的人才觀察,所以我就用三個層面進行顧問視角的觀察與分享,分別是:

一、2021年台灣人才整體變動說明

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20週年慶祝大會暨論壇上,聯發科周漁君技術長曾提到:「疫情造成衛生紙與晶片兩項產品缺貨」,根據104發布的半導體人才白皮書,內容甚至直言半導體缺才2.8萬人。但其實台灣的人才荒早已發生,主要造成的原因有:
  • 人口負成長(2020年台灣新生兒16.4萬人創新低)
  • 台灣專業人才外移,高居總外移人口的六成
  • 台灣平均每月薪資只有41K,難以留才&無法吸引高等人才來台 (低於鄰國的港130K、星120K、日本95K、南韓66K等)
  • 政策混亂、短視,造成高教人才危機 (e.g大學退場機制不明,不少學校儘管只剩一系,新生人數不到百人,卻依然獲得教育部補助,形成資源排擠的效應)
  • 其他:環境品質、租稅政策、幼兒養教、產業失衡
至於影響的層面除了在科技業外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曾直接投書媒體,直指科技人才缺乏,影響半導體產業發展),同樣在軍中(志願役軍官招募達成率僅66.1%)、營造業 (今年上半年公共工程連續流標5次,計達200件。每日薪資1萬元,還是招不到成熟的技工),甚至是公務員都發現求才困難 (今年高普考報考人數8萬6471人,到考5萬8797人,錄取5811人,錄取率9.88%,創27年新高)。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2015年出版的《全球人才2021》,台灣將在2021年成為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人才赤字率達-1.5% (全球最慘。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都比台灣好)
而台灣部分學者則建議可朝以下3點進行改善:
  1. 訂定長期有遠見之人口政策 (鼓勵年輕人生育,由國家合理分擔養育、教育費用)
  2. 改革現行教育,重視數理基礎教育
  3. 消弭年輕人低薪困境 (最近連越南固定薪資,都已超過台灣!)

二、出走人才回流說明

2020年前是「最大人才外流潮」,但因為疫情關係,去年反倒成為「最大返鄉潮」。根據天下雜誌特別企劃4:回家 (閱讀連結)採訪台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的內文說明,整體人才潮流向主要變因均來自外部 (台灣本身相較於6、7年前,從產業到薪資結構、青年工作者的發展空間等,並沒有顯著而具體的變化。)
杜奕瑾甚至指出:
「科技業要轉換思維,才能停止軟體人才出走」。(合理評估軟體人才的價值,深耕用戶體驗)
「不能再單純仰仗幾乎只能靠外移、或削價繼續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傳統科技業』」
「全球科技產業的領頭羊,早已從硬體製造商,轉為軟體巨擘了。」(Google、臉書、Amazon、微軟、甚至賣智慧型手機的蘋果,他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都在軟體)

三、流通業+資訊業人才流動觀察

根據我所在的公司及服務產業來分享這幾年觀察到的人才需求,基本上現在已不太可能會有一份工作如同我們父母那樣,能夠做一輩子直到退休。
  • 人才找尋不易 (符合5G、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的科技人才)
  • 持續缺才 (顧問、客服、技術人員異動居高不下,2021離職率遠高於2020)
  • 求職者年齡超過55歲比例↑ (很多是台幹回台或中高階主管)
  • 擁有經營企劃、數位背景的經驗確實吃香 (e.g數位行銷、智慧工廠、AI數據建模與分析等)
  • 重複性高的工作,未來會被機器人流程取代。 (e.g 會計、產業新聞蒐集可被RPA取代)
大環境、科技及人才變動會越來越快,我們無法抗拒這股潮流,除了要每年定期檢視自己在市場的價值外,持續有方向的學習,才是能穩定自己不被就業市場淘汰的基本要求。

筆記:導讀夥伴分享重點

推薦閱讀資訊

Harper (數位轉型顧問):「後疫人才招募戰」二團紀錄
任何書籍都有存在的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妨與過去經歷連結,你會發現當初讓自己卡關的問題,或許對現在的你來說,都不再是個困擾了!那麼,恭喜你又成長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0因為疫情,世界旅遊連結停滯但網路趨勢、科技發展、數位轉型卻是加速進行。 中國的零售電商高度發展,穩坐龍頭的阿里光環已不在。首席執行官張勇更將這競爭加劇的現況列為過去一年最大的障礙之一。
之前準備其他資料時,就有稍微接觸碳中和、碳權等名詞定義。但畢竟是初次接觸,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之後對企業、社會、消費者的幫助是什麼?不做會怎樣等仍是疑問重重。Host-Annie平常就蠻關注環保議題如何結合企業經營,再加上ESG這主題在台灣也日漸被重視,於是就形成了這次的導讀分享。
即便NFT轉手的利潤看起來有極大的利潤空間,但我仍不會直接貿然投入這塊市場。投資NFT就像投資藝術品或珠寶收藏一樣,是非常看重行銷熱度的市場。 簡單來說,除非這件作品是我真的喜歡,否則我不會因為它看起來有增值空間而去購買!
未來,使用者體驗會成為勝出的主要關鍵,如何透過AI數據進行使用分析、透過更好的內容吸引使用者在平台留下,會是各家公司需要面臨的挑戰。 世界在改變,不論你身處的行業為何,都會面臨這波數位轉型。學習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主動學習,會是這世代人才勝出的不二法門。
不得不說,美國對中國確實又愛又恨,民生必需品長期仰賴進口的它,中國供應商的便宜讓企業忍不住靠近,可政府轉頭看到低迷已久的就業市場,考量國家利益當然得出手處理。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你打我一巴掌,我就讓你痛得更厲害,於是兩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就不斷築高,只為了證明誰才是老大!
會想聊這個主題,主要是來自電動車導讀的靈感。雖然純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但特斯拉電池的不穩定性及馬克斯狂人風格,仍帶給消費者許多疑慮。在管顧工作中,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危機即是轉機」,該怎麼逆轉就看你如何運用智慧施展行動。
2020因為疫情,世界旅遊連結停滯但網路趨勢、科技發展、數位轉型卻是加速進行。 中國的零售電商高度發展,穩坐龍頭的阿里光環已不在。首席執行官張勇更將這競爭加劇的現況列為過去一年最大的障礙之一。
之前準備其他資料時,就有稍微接觸碳中和、碳權等名詞定義。但畢竟是初次接觸,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之後對企業、社會、消費者的幫助是什麼?不做會怎樣等仍是疑問重重。Host-Annie平常就蠻關注環保議題如何結合企業經營,再加上ESG這主題在台灣也日漸被重視,於是就形成了這次的導讀分享。
即便NFT轉手的利潤看起來有極大的利潤空間,但我仍不會直接貿然投入這塊市場。投資NFT就像投資藝術品或珠寶收藏一樣,是非常看重行銷熱度的市場。 簡單來說,除非這件作品是我真的喜歡,否則我不會因為它看起來有增值空間而去購買!
未來,使用者體驗會成為勝出的主要關鍵,如何透過AI數據進行使用分析、透過更好的內容吸引使用者在平台留下,會是各家公司需要面臨的挑戰。 世界在改變,不論你身處的行業為何,都會面臨這波數位轉型。學習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主動學習,會是這世代人才勝出的不二法門。
不得不說,美國對中國確實又愛又恨,民生必需品長期仰賴進口的它,中國供應商的便宜讓企業忍不住靠近,可政府轉頭看到低迷已久的就業市場,考量國家利益當然得出手處理。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你打我一巴掌,我就讓你痛得更厲害,於是兩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就不斷築高,只為了證明誰才是老大!
會想聊這個主題,主要是來自電動車導讀的靈感。雖然純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但特斯拉電池的不穩定性及馬克斯狂人風格,仍帶給消費者許多疑慮。在管顧工作中,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危機即是轉機」,該怎麼逆轉就看你如何運用智慧施展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美國7月就業市場少數產業仍有增長人力、短期臨時性裁員人數上升推升失業率,然而勞動參與率維持上升,主要以兼職人數支撐,目前僅資訊產業有裁員現象,未有大規模產業的裁員發生,並在建築維持增長,有望支撐經濟基本面,市場關注這種臨時性裁員是否短期內能夠解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李強達沃斯論壇致詞時,按中醫理論,不能下猛藥的,應慢慢調理,使其基礎逐步得到恢復。謝田教授表示,李強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因對中國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外商台企已陸續紛紛撤出中國! 相對的,黃仁勳旋風強化台灣成為AI核心地位,台灣繁榮與全球科技中心角色才正要開始,千萬要把握住此空前機會!
Thumbnail
引言 在全球經濟動盪和多變的背景下,經濟形勢的變遷對各地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全球供應鏈、貿易動態、以及消費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各國逐步復甦,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重新分布,尤其在先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對於亞洲市場來說,這些變遷
Thumbnail
根據最新公佈的就業報告,就業市場已開始趨緩,而即將公佈的5月非農就業人數也受到市場關注。此外,在金融市場方面,科技股的表現相當強勁,聯準會的降息預期以及輝達的市值創新高都在市場上產生影響。此篇報告也提到未來的投資策略,呼籲市場在參考這些因素後做好準備。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本週台股在投信創天量買超後收20294.45點、小漲66.02點,櫃買收252.11點,重回均線上,加上融資不增反減,交易量無明顯增加,顯示短期多頭格局未變,操作上應可較為積極,但考慮指數處於高檔,持股市值需嚴謹。 觀察最大消費國的經濟,疫情過後美國移民人口淨流入超過600萬人,就業市場已連續4個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根據最新的臺灣財經新聞和市場分析,臺灣出口訂單顯著下降,科技產業表現韌性,全球通脹和地緣緊張影響需求,投資於人工智慧和科技硬件具成長潛力。2024年認為具有投資潛力的臺灣股票包括臺積電、聯發科、廣達和玉晶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美國7月就業市場少數產業仍有增長人力、短期臨時性裁員人數上升推升失業率,然而勞動參與率維持上升,主要以兼職人數支撐,目前僅資訊產業有裁員現象,未有大規模產業的裁員發生,並在建築維持增長,有望支撐經濟基本面,市場關注這種臨時性裁員是否短期內能夠解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李強達沃斯論壇致詞時,按中醫理論,不能下猛藥的,應慢慢調理,使其基礎逐步得到恢復。謝田教授表示,李強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因對中國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外商台企已陸續紛紛撤出中國! 相對的,黃仁勳旋風強化台灣成為AI核心地位,台灣繁榮與全球科技中心角色才正要開始,千萬要把握住此空前機會!
Thumbnail
引言 在全球經濟動盪和多變的背景下,經濟形勢的變遷對各地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全球供應鏈、貿易動態、以及消費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各國逐步復甦,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重新分布,尤其在先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對於亞洲市場來說,這些變遷
Thumbnail
根據最新公佈的就業報告,就業市場已開始趨緩,而即將公佈的5月非農就業人數也受到市場關注。此外,在金融市場方面,科技股的表現相當強勁,聯準會的降息預期以及輝達的市值創新高都在市場上產生影響。此篇報告也提到未來的投資策略,呼籲市場在參考這些因素後做好準備。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本週台股在投信創天量買超後收20294.45點、小漲66.02點,櫃買收252.11點,重回均線上,加上融資不增反減,交易量無明顯增加,顯示短期多頭格局未變,操作上應可較為積極,但考慮指數處於高檔,持股市值需嚴謹。 觀察最大消費國的經濟,疫情過後美國移民人口淨流入超過600萬人,就業市場已連續4個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根據最新的臺灣財經新聞和市場分析,臺灣出口訂單顯著下降,科技產業表現韌性,全球通脹和地緣緊張影響需求,投資於人工智慧和科技硬件具成長潛力。2024年認為具有投資潛力的臺灣股票包括臺積電、聯發科、廣達和玉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