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於競爭的人,內心必有個慘烈的戰場

慣於競爭的人,內心必有個慘烈的戰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最近因為正在籌備一個身心成長類Podcast節目,身邊知情的朋友常提供他們很有感的人生議題給我。昨天便有個朋友提到,她懷疑自己想與人競爭是因為內心有匱乏感,但當不刻意去競爭,她又怕自己這樣會不會太消極了?

這種兩難,真的很弔詭。另一個常見的弔詭是,明明在成長過程或者商業環境,大家都在強調人應該要競爭力,也不斷培養競爭力。具競爭力理應是好事,但在某種層面上,大家似乎又普遍怕別人覺得我們是很會競爭的那種人,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覺得會怕自己被認為愛競爭的人,應該是目睹過某些人誤用了競爭手法,甚至成為其中的受害者,因此導致對競爭這概念產生厭惡感,而且很害怕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或被迫必須成為那樣的人才能成功!

在職場上尤其如此,不管是內部或外部的競爭,最討厭的就是,你似乎要不就要有能耐壓著別人打,要不就被打,其實你都不喜歡,但你得選一個。這時無論你選了哪一個,心裡都很苦。輸了縱然很苦,為什麼贏了也苦?因為有可能你並不喜歡其中某些手法,內心深處其實討厭必須這麼做的自己。此外,你也十分擔憂只是暫時贏了,因此時時處於驚恐狀態,無法放鬆,甚至總是不太敢為自己創造的成果感到開心。

我覺得我們被灌輸、承襲來的「競爭」概念,往往是所謂的「比較心」,而它是種十分具有破壞力的一種信念。它讓我們相信,我們應該要比別人好,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不對、沒價值。

「比較心」的問題點在於,它先假設我們沒價值,必須贏了才有價值、才值得開心。因此每每我們進入競爭的狀態,內在也啟動了一個戰場,我們不斷為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奮戰。為了贏,有些人不是讓自己更好,而是會專注在使手段讓別人輸。而如果自己輸了就感到羞愧、沮喪、恐懼或者焦慮、憤怒。我們經常陷入苦戰,因為很多人即使第二名仍然覺得輸。殊不知,每個人都有價值,這件事根本不用證明。玫瑰的香氣,不是有人聞到才香,玫瑰本來就有香氣,不用證明。

那麼是不是放棄競爭就沒事了,或者認為喜愛競爭的話太不政治正確?

我認為「競爭力」與「競爭心」是不一樣的。競爭心是與別人比較,藉由贏過別人來獲取自我價值感。競爭力是跟自己比較,它是客觀的指標,讓你衡量自己目前的位置。我們追求競爭力好,因為那個境界有你想要的願景,或者光是目睹自己因努力而獲得進步,就很讓自己感動。如果退步或做得不好,你可能會有點失落,但你不會感到羞愧,因為它跟輸贏無關,也跟自我價值感無關。

在邁向成熟大人的過程中,我們學習相信自己不用做什麼就很有價值,我們的努力是為了「看見不同樣貌的自己」,而不是為了「贏別人」。















avatar-img
半熟大人身心地圖/米娜的沙龍
21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曾經看過一段藝術家的影片,介紹她所做的一個行動藝術,讓我印象深刻。這位藝術家因為母親過世,開始對於死亡有很多感觸。於是她在自家附近一個廢棄空屋做了一面留言牆,題目是「在我死之前,我要____」整面牆像考券一樣,重複列出這一個問題。附近的鄰居,可以自由地來這裡填空,寫下自己的遺願。
「好像應該要減肥」「好像應該要運動」「好想把韓文學得更好」......每天忙於手上應該要做的事之餘,腦中是否同時也充滿許多願望等待完成,卻遲遲沒有進展? 為什麼明明想做的事,卻一直做不到呢? 最近看到一個學者的說法,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人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做起來沒有明顯成果,而選擇乾脆不要做。
「最近怎麼樣?忙不忙啊?」 「就老樣子,一樣忙啊!」 這樣的問答,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忙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不可避免的負擔。我們的生活忙於工作;而我們在工作上則忙於會議、溝通、等待、執行任務、解決問題。 1.彰顯地位 2.對抗不確定性 3.麻痹自己
曾經看過一段藝術家的影片,介紹她所做的一個行動藝術,讓我印象深刻。這位藝術家因為母親過世,開始對於死亡有很多感觸。於是她在自家附近一個廢棄空屋做了一面留言牆,題目是「在我死之前,我要____」整面牆像考券一樣,重複列出這一個問題。附近的鄰居,可以自由地來這裡填空,寫下自己的遺願。
「好像應該要減肥」「好像應該要運動」「好想把韓文學得更好」......每天忙於手上應該要做的事之餘,腦中是否同時也充滿許多願望等待完成,卻遲遲沒有進展? 為什麼明明想做的事,卻一直做不到呢? 最近看到一個學者的說法,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人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做起來沒有明顯成果,而選擇乾脆不要做。
「最近怎麼樣?忙不忙啊?」 「就老樣子,一樣忙啊!」 這樣的問答,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忙碌,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不可避免的負擔。我們的生活忙於工作;而我們在工作上則忙於會議、溝通、等待、執行任務、解決問題。 1.彰顯地位 2.對抗不確定性 3.麻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