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火塘|碳費先行以應變遷,漂亮框架能否塑造現實?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一起關心原住民族與氣候變遷問題。上週我們談過「碳匯」,今天讓我們續談「碳費」。
Source: GETTY via Forbes
目前待審議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草案總說明指出,修訂並更名《溫管法》是為了「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並建構韌性體系」以便「與國際接軌」,具體的作法有:
  • 導入國際碳定價經驗開徵碳費
  • 發展低碳技術
  • 開發產業及經濟誘因制度
  • 促進國家邁向淨零轉型目標
也就是說,《氣候變遷因應法》暫時放棄比較複雜也爭議較大的碳交易機制,選擇徵收碳費作為管制手段。那麼這個「碳費」是什麼東西呢?
碳費」是一種規費(租稅和規費的差別詳見財政部說明),是針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徵收,與此類似的規費例如隨油徵收的空污費,加多少油,承擔相應空污費,而不是加完了油,視最後排放的廢氣來收費。
除了從源管制、徵收碳費,另外一種可能的工具是末端管制、徵收碳稅,可資類比的例子如隨袋徵收的垃圾費,製造愈多垃圾的人就付出愈多的代價。《氣候變遷因應法》選擇從源管制,主要因末端管制的碳稅不易估算排放量,雖然採取這種手段的話,定價相對明確容易。
碳費的徵收是減量排碳的經濟誘因,草案中收費對象有直接排放源和間接排放源兩種,生產電力而排放二氧化碳當然屬於直接排放一類,使用電力則屬於間接排放一類。此外草案也規定主管機關可以「針對特定產品訂定碳含量計算及認證方式」,這是針對高碳含量的進口產品,對輸入業者徵收碳費(碳邊境)。
整體而言《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選擇簡單明瞭的工具,確實符合草案總說明中「與國際接軌」的目標。畢竟這已經成為國際趨勢,而國際政經局勢驟變當下,台灣有了數十年來不曾有過的機會,可以整合進入國際社會,氣候因應的國內立法工作當然非加緊腳步不可。
雖然《氣候變遷因應法》的首要目標是要推動碳費,以為減碳的經濟誘因,但草案中也有關於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的規定,是「與國際接軌」的預備工作之一。
目前還不清楚這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要如何進行,但正如之前說明的,「減碳」作為國際共識的志業,不可能排除原住民族,因為當今世界許多重要森林事實上是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但原住民若不是被剝奪了山林權利,就是被以保育之名從山林驅逐出去,如今人人高喊減碳、維護森林與海洋,原住民在這當中卻依舊沒有發言權。例如,《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中規定要成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主要來源是碳費收入),並列出十一款基金用途事項,但這當中完全見不到原住民的影子。整部草案中看來最可能指涉原住民族的詞彙就是「脆弱族群」。
國際上普遍肯定,對抗氣候變遷,很大程度上必須仰賴原住民族,既然如此,就不該排除原住民族的參與。這也是原住民族氣候變遷聯盟主張成立「原住民族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實際參與政策研擬和協調的原因。
最近加拿大的一則新聞批評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2015 年甫上任時就徵收碳稅對加拿大人做出的承諾。當時杜魯道說,徵收碳稅將帶來營造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社會許可(social licence),屆時加拿大就可以將能源銷售於國際,而不必低價賣給美國,加拿大將因此有能力邁向綠色經濟轉型。
然而七年一過,杜魯道跳票了。他宣稱的「社會許可」不曾發生。即使聯邦政府一年能收來數十億美元的碳稅,原住民族依舊堅持抗爭石油與天然氣管道。這說明了舉凡牽涉到原住民族生存與土地管理的事項,光有一套帳面數字和似是而非的說詞,並不能夠取代事實,商議合作才可能找到一條可供大家並行的道路。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的「碳匯」或者既有森林、林業固碳⋯⋯任何類似文字的指涉,都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高度重疊,其上自然資源應當屬於原住民族,如果現在被國家所控制,那是殖民的惡果,不表示國家理所當然應該繼續控制這些空間。
原住民是普通人,不是非原住民一廂情願幻想的純潔天真無私的原始人。那些認為原住民不該抱有金錢觀念的人,或許應該想想,同樣的邏輯將導致原住民也不該抱有法治觀念的結論。原住民不是你的 buffet 餐盤,你只選自己喜歡的東西放進去。
這兩種身份彼此不見得互相干涉,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的主張,是要將後者(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以前者(族群身分的認定)方式來進行,一方面削弱國家控制原住民族的權力,一方面鞏固族群集體權的行使。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原住民族運動不是一般的公民運動、社會運動,而是政治運動、主權運動。原運的本質是主權的競爭,不是國家與社會資源的競爭。
所謂的「碳匯」或者既有森林、林業固碳⋯⋯任何類似文字的指涉,都和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高度重疊,其上自然資源應當屬於原住民族,如果現在被國家所控制,那是殖民的惡果,不表示國家理所當然應該繼續控制這些空間。
原住民是普通人,不是非原住民一廂情願幻想的純潔天真無私的原始人。那些認為原住民不該抱有金錢觀念的人,或許應該想想,同樣的邏輯將導致原住民也不該抱有法治觀念的結論。原住民不是你的 buffet 餐盤,你只選自己喜歡的東西放進去。
這兩種身份彼此不見得互相干涉,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的主張,是要將後者(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以前者(族群身分的認定)方式來進行,一方面削弱國家控制原住民族的權力,一方面鞏固族群集體權的行使。
我們一直主張原住民的身分和自我認同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對抗國家與歷史不正義,而不是獲取資源的工具。從整體資源分配和保護既得利益的角度出發來考慮身分的原住民,他的認同內涵難道不可疑嗎?
原住民試圖以名字來突顯身分、引起注意、強調認同,並不表示名字和認同(就如外界所以為)就是一回事。事實上就像卡森的經驗所指出,所謂「真正的原住民」是個虛妄的概念,就像「真正的台灣人」是個虛妄個概念。
原住民族運動不是一般的公民運動、社會運動,而是政治運動、主權運動。原運的本質是主權的競爭,不是國家與社會資源的競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要在2026年開始徵收碳費(每噸碳新臺幣300元,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先不說我們走得有多「先進」,畢竟連美國都還沒有全國性的碳稅通過立法,歐洲各國也未能徵收統一形式的碳稅,但自從碳稅的概念被提出來,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目前能減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佳手段。 碳稅(carbon tax
Thumbnail
碳費是一種針對碳排放的經濟措施,透過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多寡,來徵收費用促進減排,主要目的是減少碳排放,不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損害,通常碳費不會在市場價格中反映出來,碳費大都透過公部門徵收碳稅,將碳排環境汙染外部成本,以經濟損失的成本計算價格,轉嫁的企業內部財務計算。這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環境部最近宣佈了碳費共有兩種自主折抵方式,第一種是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者可獲得最優惠費率。第二種是企業採取環境部的指定項目進行自主減碳,同樣可享優惠費率,但折扣幅度較小。這兩種方式對於企業減少排放量有不同的影響和折扣幅度,並且需符合特定的條件。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本文整理這段期間我在搜尋相關課程時看到的一些比較奇怪的開課機構、發證機構或是老師,希望能緩解大家的碳焦慮,未來才不會不小心掉進陷阱,花了一大堆錢卻得到一紙垃圾。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Thumbnail
針對今年新上路將徵收碳排費用,已有部分不動產業者宣稱此舉可能造成房價上漲。對此,環境部強調,無論是營造業或不動產業都不是碳費初期規劃的徵收對象,再者碳費費率仍待審議,相關業者宣稱徵收碳費將造成房價大漲15%至35%,並非事實且有藉此哄抬房價的疑慮。 環境部表示,房價結構主要由土地成本、營造原料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要在2026年開始徵收碳費(每噸碳新臺幣300元,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先不說我們走得有多「先進」,畢竟連美國都還沒有全國性的碳稅通過立法,歐洲各國也未能徵收統一形式的碳稅,但自從碳稅的概念被提出來,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是目前能減少二氧化碳污染的最佳手段。 碳稅(carbon tax
Thumbnail
碳費是一種針對碳排放的經濟措施,透過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多寡,來徵收費用促進減排,主要目的是減少碳排放,不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損害,通常碳費不會在市場價格中反映出來,碳費大都透過公部門徵收碳稅,將碳排環境汙染外部成本,以經濟損失的成本計算價格,轉嫁的企業內部財務計算。這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環境部最近宣佈了碳費共有兩種自主折抵方式,第一種是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者可獲得最優惠費率。第二種是企業採取環境部的指定項目進行自主減碳,同樣可享優惠費率,但折扣幅度較小。這兩種方式對於企業減少排放量有不同的影響和折扣幅度,並且需符合特定的條件。
Thumbnail
### 過程原因及未來影響 碳費審議會的成立和首次審議會召開是為了加速減碳並與國際接軌,這一舉措將對未來的氣候政策和環境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 過程原因 1. **法律框架擬訂**:環境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優先擬訂12項子法,其中包括與碳定價相關的法規,這促使了碳費審議會的成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本文整理這段期間我在搜尋相關課程時看到的一些比較奇怪的開課機構、發證機構或是老師,希望能緩解大家的碳焦慮,未來才不會不小心掉進陷阱,花了一大堆錢卻得到一紙垃圾。
Thumbnail
【環保新進展】2024年首波國內碳權交易即將啟動! 環境部近日公布了「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這不僅是碳交易市場的一大進展,更代表著我們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又一次飛躍。這個被熱切期待的草案,將為國內碳權買賣開啟新篇章。
Thumbnail
針對今年新上路將徵收碳排費用,已有部分不動產業者宣稱此舉可能造成房價上漲。對此,環境部強調,無論是營造業或不動產業都不是碳費初期規劃的徵收對象,再者碳費費率仍待審議,相關業者宣稱徵收碳費將造成房價大漲15%至35%,並非事實且有藉此哄抬房價的疑慮。 環境部表示,房價結構主要由土地成本、營造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