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記憶故事之三: 清明的艾草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小對清明的記憶是唐朝詩人杜牧的那首七言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乍暖還寒的細雨天氣,還有就是每到清明時節出現在傳統市場的艾草粿和紅龜粿這類祭拜食品,紅紅綠綠甚是好看。
食物總是吸引孩子的,有時我會發愣地對著攤子看很久,想像它們是什麼口感和味道。從小家裡沒有祭祖,也不會購買這類食品。有那麼幾次央求母親購買,她總以裡面有色素為由拒絕。
當然再往後,我不需經過母親的同意,自己就偷跑去買了。先不說這些粿是否真的那麼美味,但我始終很喜歡它們。一來是色彩形狀的確吸引人,同時這也是童年心裡種下的懸念。
長大以後才了解清明時節是父母心裡的痛,不祭祖是不想想起。故鄉的一切放在記憶深處的抽屜裡就好,最好不要打開。
那個年代的父母都經歷二戰,很多人的前半生都在移動避禍。外公早年在星加坡報業工作,算是很早移民南洋的華人。母親在星加坡出生,十三歲外公走了,接著日本人占領星加坡。不識字的外婆帶著她先是回到香港,香港又淪陷了。她們就往內地投靠親戚,先到廣州再跟著親戚北轉上海,很快日本人也佔領了租界。於是跟著親戚又往西部內陸走,最後到了廣西桂林戰爭結束。勝利後安定了,母親嫁給父親。不曾想到了1949年,又得從廣州搭廣九鐵路逃到香港,從此無法回鄉。
從母親的言談裡,她對星加坡的記憶與懷念大於她在其他地方,也許祖先這兩個字,在她的腦海裡是相當微弱的一個名詞,所以祭祖這件事相對也不是那麼重要了。父親對於祭祖也從來不提,好像我們家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沒有祖先。直到父親過世,家裡才開始了清明祭祖的儀式。終於,艾草粿紅龜粿不再是家裡的禁忌食品。
艾草粿製作有用艾草,也有用鼠麴草。友人家用鼠麴草、糯米、白米經石磨磨製而成的艾草粿。
朋友在清明前製作艾草粿的影片放上了IG,我又著魔般看著影片裡的艾草粿,看著看著我彷彿看到那個童年的自己。
avatar-img
158會員
104內容數
人世間最無法抵擋的是時間,時間不斷的前進,微小的我們僅能以文字記錄那些過往的「時光」。美好或悲傷都是生命的印記。寫作是一種表達,一種分享,甚或是嘗試記錄那些漸漸逝去,但值得記憶的人事物。jshchu0@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時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時備受矚目描寫二戰的法語片《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上演著,男主角之一在戰壕裡,兩造正激烈交火,電影旁白開始:「如果你等我,我會回來。但是你必須耐心等候,等到日頭西落,等到天下黃雨,等到盛夏的勝利,等到音訊斷絕,等到記憶空白,等到所有的等待都沒有的等待。」
在電子產品普遍以前,人們都經歷過機械手動的年代。那時候沒有靠電池,甚或是太陽能工作的各式精巧器具,那個年代的鐘錶、玩具、文具與教具等日常用品都要靠物理機械原理運作。當時的人都體驗過手上發條這件事。
小學低年級以前,生病可以到父親服務單位的醫務室看病。母親帶我從永和坐三輪車到中正區,過中正橋沿河堤常穿梭在金門街、同安街、牯嶺街。河堤國小那時候就在了,當時該校學生還不少呢。 日前再度路過該校時,發現有個上面寫著100的紀念雕塑。才發現原來這個學校這麼久了。經過網路查詢後發現河堤國小是螢橋國小的分校
我用下課時間走到教室前的佈告欄看報紙。「西貢淪陷」斗大的標題映入眼簾,伴隨的是撤僑與逃難的新聞照片。或許是早已從報紙得知戰事的殘酷,也或許是對於越南敗給共產主義的北越感到失望,在那個陽光普照的上午,我站在佈告欄前頓時感到失落。越南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是個遙遠的國度,但是逃難人們的驚恐困頓表情,讓人喘不過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這部半世紀前的作品,在半世紀後經歷了諸多人生起伏,讀來益發能體會這本散文集的豐富。同時也引領著記憶回到時間的長廊,書中不難捕捉到上世紀六零年代末到七零年代初期香港的風景。就像王家衛電影裡經常出現的時空和場景,那段曾經被譽為香港最美好的時光。
他父親抱著他進了總經理辦公室講話,隨手將他放到地上讓他自己玩,他就乖乖的坐在地上自顧自玩了起來。櫃子上有一台克萊斯勒汽車模型,總經理就拿了下來給崔弟。崔弟玩得非常起勁,就在一陣拿起、丟下和敲打中,轎車模型的門掉下來了。大人們快快結束講話,崔弟再度被抱起離開了辦公室。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命運就宣示了他
當時備受矚目描寫二戰的法語片《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上演著,男主角之一在戰壕裡,兩造正激烈交火,電影旁白開始:「如果你等我,我會回來。但是你必須耐心等候,等到日頭西落,等到天下黃雨,等到盛夏的勝利,等到音訊斷絕,等到記憶空白,等到所有的等待都沒有的等待。」
在電子產品普遍以前,人們都經歷過機械手動的年代。那時候沒有靠電池,甚或是太陽能工作的各式精巧器具,那個年代的鐘錶、玩具、文具與教具等日常用品都要靠物理機械原理運作。當時的人都體驗過手上發條這件事。
小學低年級以前,生病可以到父親服務單位的醫務室看病。母親帶我從永和坐三輪車到中正區,過中正橋沿河堤常穿梭在金門街、同安街、牯嶺街。河堤國小那時候就在了,當時該校學生還不少呢。 日前再度路過該校時,發現有個上面寫著100的紀念雕塑。才發現原來這個學校這麼久了。經過網路查詢後發現河堤國小是螢橋國小的分校
我用下課時間走到教室前的佈告欄看報紙。「西貢淪陷」斗大的標題映入眼簾,伴隨的是撤僑與逃難的新聞照片。或許是早已從報紙得知戰事的殘酷,也或許是對於越南敗給共產主義的北越感到失望,在那個陽光普照的上午,我站在佈告欄前頓時感到失落。越南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是個遙遠的國度,但是逃難人們的驚恐困頓表情,讓人喘不過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這部半世紀前的作品,在半世紀後經歷了諸多人生起伏,讀來益發能體會這本散文集的豐富。同時也引領著記憶回到時間的長廊,書中不難捕捉到上世紀六零年代末到七零年代初期香港的風景。就像王家衛電影裡經常出現的時空和場景,那段曾經被譽為香港最美好的時光。
他父親抱著他進了總經理辦公室講話,隨手將他放到地上讓他自己玩,他就乖乖的坐在地上自顧自玩了起來。櫃子上有一台克萊斯勒汽車模型,總經理就拿了下來給崔弟。崔弟玩得非常起勁,就在一陣拿起、丟下和敲打中,轎車模型的門掉下來了。大人們快快結束講話,崔弟再度被抱起離開了辦公室。現在回頭看,那個時候命運就宣示了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於家族來說承載著深厚的意義。戰後嬰兒潮的30年世代和60世代對傳統儀式的思潮有著十分不同的見解。祖先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古禮及敬天地的意涵給未受教育洗禮的母親,父母親充滿敬畏的承接祭祖儀式,60世代卻因現代思潮漸漸轉變了傳統儀式的樣貌。
我從小就喜歡吃粽子,從阿嬤綁的月桃肉粽,到外婆做的冰涼沾蜂蜜糖漿、柔軟香甜的鹼粽。到了台南唸書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家每戶都吃月桃粽,當時在學校附近慶中街相當有名的楊哥楊嫂肉粽,月桃粽居然只是其中一個品項,而且還不配擁有完整的葷食內餡,只是包花生糯米的菜粽。吃到市面上再怎麼好吃的水煮粽,還是會略感惋惜
Thumbnail
我也喜歡吃一種夏日冰品——黑乎乎的仙草,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嗎?
Thumbnail
清明時節食青團,是淵源已久的古俗,與禁火熄炊的寒食節習俗息息相關。現代人熟悉的青團,很多是用鼠麴草搗汁做的。本文介紹了鼠麴草命名由來、藥食同源的功效、還有一種與鼠麴草長得很類似的鼠麴舅,更適合在南部生長作粿的鼠麴舅。我們實際搗鼠麴草汁作粿,但改良傳統餡料,以富有春天風情、有疏肝解鬱功效的玫瑰餡。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蒸好的草仔粿壓痕還是滿明顯的,連鼻孔都還在!大家可以自由壓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自製內餡非常香,外皮也很Q,真的吃得到香蘭葉的香氣喔!我以前也沒吃過香蘭葉做的草仔粿,比較常看香蘭葉做甜點,沒想到做草仔粿味道也很搭,非常好吃!
Thumbnail
一盒400的國產草莓,觸發了母親對年輕時的味蕾回憶。從青橘子、雞蛋到魷魚片,都是代表窮日子時期的滋味。這篇文章回顧母親的美味回憶,以及滋味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對於家族來說承載著深厚的意義。戰後嬰兒潮的30年世代和60世代對傳統儀式的思潮有著十分不同的見解。祖先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古禮及敬天地的意涵給未受教育洗禮的母親,父母親充滿敬畏的承接祭祖儀式,60世代卻因現代思潮漸漸轉變了傳統儀式的樣貌。
我從小就喜歡吃粽子,從阿嬤綁的月桃肉粽,到外婆做的冰涼沾蜂蜜糖漿、柔軟香甜的鹼粽。到了台南唸書才發現原來不是每家每戶都吃月桃粽,當時在學校附近慶中街相當有名的楊哥楊嫂肉粽,月桃粽居然只是其中一個品項,而且還不配擁有完整的葷食內餡,只是包花生糯米的菜粽。吃到市面上再怎麼好吃的水煮粽,還是會略感惋惜
Thumbnail
我也喜歡吃一種夏日冰品——黑乎乎的仙草,你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嗎?
Thumbnail
清明時節食青團,是淵源已久的古俗,與禁火熄炊的寒食節習俗息息相關。現代人熟悉的青團,很多是用鼠麴草搗汁做的。本文介紹了鼠麴草命名由來、藥食同源的功效、還有一種與鼠麴草長得很類似的鼠麴舅,更適合在南部生長作粿的鼠麴舅。我們實際搗鼠麴草汁作粿,但改良傳統餡料,以富有春天風情、有疏肝解鬱功效的玫瑰餡。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Thumbnail
蒸好的草仔粿壓痕還是滿明顯的,連鼻孔都還在!大家可以自由壓出自己喜歡的圖案。自製內餡非常香,外皮也很Q,真的吃得到香蘭葉的香氣喔!我以前也沒吃過香蘭葉做的草仔粿,比較常看香蘭葉做甜點,沒想到做草仔粿味道也很搭,非常好吃!
Thumbnail
一盒400的國產草莓,觸發了母親對年輕時的味蕾回憶。從青橘子、雞蛋到魷魚片,都是代表窮日子時期的滋味。這篇文章回顧母親的美味回憶,以及滋味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