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戒之在得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以致患得患失。這樣的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我實在不能同意。
    ①孔子所講的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利」上,故孔子是罕言「利」的。既然罕言「利」,又何會耿耿於「得」呢?
    ②人到老年,過去經歷過不少的人生起跌,體驗到不少的世事浮沉,通常都不會介懷於「得」。既然如此,又何須特意「戒之在得」呢?
    ③若把這個「得」引申到「患得患失」,為什麼只戒之在得,而毋須戒之在「失」呢?
    所以,我是不能同意過去的解釋的。
    那麼,怎樣解釋這個「得」呢?
    這個「得」,就是「有所得」。得到啥?大家想想:年紀老了,一把歲數了,人生的閱歷多了,處事的經驗豐富了,對人與事自然會有自己的一套的好惡曲直、有自己的思想看法、有自己的價值批判,於是就往往自以為是,動輒就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想當年我…」。故此,孔子體會到越是年紀大、越是輩分高,正正是血氣既衰的時候,對許許多多的新事物都不習慣、不接受。這個時候,就更加要提醒自己——戒之在得。具體地說,不要恃老賣老啊。
    謹以此語自勉。 (寫於2014年1月11日)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7】
    下一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