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硬體)產品經理一二三 (團隊文化)

身處一個組織中,好像大家只會討論流程是否有效率,但是不會有人討論文化或價值觀,這東西似乎是唯心論,當家的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外人不容置喙,至於內部人,似乎就要無條件地相信,所以也不容許挑戰,更不能評價公司決策是否符合價值觀。
但是你不一定有能力決定組織架構,也沒有能力決定文化氛圍,但你至少可以在你的部門/團隊,建立起一個文化泡泡,展示給其他部門看,創建一個開放且樂於分享的環境,得到行動或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善意的反饋,有發言或動手的機會,並從中獲得參與感、存在感、歸屬感。
這邊我將分享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如何建立一支頑強的隊伍。

工作分配與培養
很多公司對於部門,列出令人乍舌的職責,我們產品部一直沒有很完整明確的分工,估計只有60%的工作是被分配的,很多人訝異竟然有40%的工作沒有分配,難道不會放著沒人管嗎,最後看哪個倒楣鬼要吞下。相較於隔壁的業務主管,對有非常明確的分工,還要求寫週報,但是我很驚訝發現,組內完全不合作,甚至排斥合作,而且開始計較,誰的工作量比較多,經常在茶水間聽到私下抱怨,像是為什麼工作不是交給誰,不曉得我有多忙嗎。當他們發現我們組的做事方式,都感到十分羨慕,並且好奇詢問我們如何做到。
首先,不管我在哪間公司,我都相信內部驅力,我相信只要創造適合的生態,事情自然會按序發展。
關於工作分配,我只有一項大原則:一起下班,這項原則並不是經過人資公告,而是逐漸發展成形的。我一般習慣在下班時,把當天已經沒用的文件銷毀,順便整理一下筆記清空頭腦,再把隔天要處理的事先分類,然後進行10分鐘左右的放空。如果同部門的還在密集地敲擊鍵盤,我會走去看看他正在忙什麼,問他還需要多久,如果他說快好了,我就會等一下,隨手翻翻目錄,在辦公室繞兩圈,把花修個枝,聊聊今天工廠發生什麼,最後一起關燈關冷氣,設置完保全,然後一起撤退。如果因為一些臨時的需求,造成工作量增加,剛好我也會做的,就會拿一部分過來練練手,減輕其他人的負擔。
如果他剛好碰到瓶頸,我會主動表示願意協助。但是要先請他描述什麼事讓他卡住,以及我可以如何協助? 這時他會停下來,在腦中組織一下事情跟語言,然後我像是誰丟來的需求,他嘗試過怎麼處理,效果如何等等,中間我也可能穿插問一些為什麼不是由哪個單位處理,或是之前都是這樣處理嗎。其實很多時候,就只是這麼一個「停下-組織-輸出」的過程,可能就能釐清雜亂的思緒,同時心理上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可以感覺到接下來的處理速度有顯著提升。如果今天角色掉換,晚下班的是我,也會是這樣的分工合作,久而久之,那些沒有被劃分清楚的職責,會自然地調配優化。
有時候交付一些較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就會收過來一些比較耗時間的工作,短期內我要保證每個人手上工作量及類型,綜合起來效率是最高的;長期還要兼顧各人希望發展的能力及目標。其實不只在下班時間,在當時產品部的互動中,求助是很正常的,就是站起身走過來,對話就開始。如果部門內都無法合作,如何跟其他部門有良好的溝通,如何跟公司以外的機構組織,有良好的商務合作。
你所處的團隊是如何分工? 你在發言或求助時經常會感到猶豫嗎?

把人當人看
我先問你兩個問題
Q1:每天當你走進辦公室,你覺得你身邊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還是只是一串員工編號,或是你根本不關心是誰。
Q2:你喜歡現在的座位安排嗎,你理想的座位長什麼樣子,你去過老闆的辦公室嗎,你覺得如何?
現在很多公司都說自己有人性休息空間,我曾看過上面都生灰塵了,根本是擺好看的。老闆的辦公室我去過不少,真的都挺能反映出公司真實的價值觀。有些人喜歡各種遮擋,因為他的權力來自於繼承,安全感對他來說最重要,並且用隔絕來顯示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另外有些喜歡完全開放,這群人的特質是很容易適應變化,並且是變化為機會,他想要知道外面發生了些什麼。
我身為一個心理學者,傾向把每個人視為與眾不同的個體,換位思考是很重要的。我覺得想要驅使一夥人,發揮最大的天賦及能力,感受到熱情並樂於分享,當然可以向《華爾街之狼》學習,給予足夠的金錢,總能引來嗜血的狼群,只是能感受到那份連結與滿足嗎?
我會試著記住人的名字,了解他們的性格,偏好的做事方式,你可能懷疑為什麼要花腦力去記住這些事情,大家照SOP來就好。當你身處急診室中,或飛機駕駛室中,突發狀況讓場面極為混亂,這時有套SOP,可以減少認知及行事風格的差異,將注意力轉到真正重要的地方。但是商業的環境,步驟沒有那麼死板,若凡事都要按照規矩來,經常說服變成辯論,最後也許對方放棄爭執,你似乎贏了,但是可能會感受到對方消極對待。如果足夠重視,願意花時間了解,一方面可以減少很多無效溝通,另一方面,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也會更加努力想要回報。
劉強東體驗京東外賣小哥的一天
劉強東體驗京東外賣小哥的一天
張瀞仁在《安靜是種超能力》,特別為了內向者在職場中應對不同行事與溝通風格的主管,分成以下四種類型,當然你不只用在向上管理,對於你的同事也能付出多點關懷,了解他們的類型,用大家都舒服的方式進行溝通合作,不只可以減少團隊內耗,效果保證事半功倍。
  • 支配型主管:有行動力,但缺乏耐心。講重點,給選項,立刻辦
  • 表現型主管:善於社交,重感覺認同。新想法,好創意,給個讚
  • 親切型主管:重視傳統,個性太溫和。公司好,部門好,大家好
  • 分析型主管:思維縝密,又注重細節。前提對,數據有,邏輯通
有些人會覺得,工作就是工作,你不是來交朋友的,不要帶入太多的情緒,而且不帶情感才是專業的表現。我認為雖然說到底,工作就是把事情處理好,但是處理事情的還是人,如果能把人的部分搞定,也同時讓事情辦得圓滿,豈不兩全。在這樣的信念下,我與同部門的交情,不光是建立在功利主義的合作上,而在這樣基礎上形成的凝聚力,即便後來各自踏上不同的路,多年來都還保持著聯繫,也持續為我帶來機會及貴人。

藉由儀式強化內在動機
東亞很多工廠都有做早操的習慣,藉此培養身為團體一份子的心態。任何的儀式都是先從模仿同樣的行為開始,你去到部落圍著圈一起跳舞,去到球場比著一樣的手勢,念著一樣的口號,也許你是第一次去,當你開始「請你跟我這樣做」,發出一個有形的信息,意識到身為團體的一員,會更仔細觀察並揣摩他人的心思以及行為,當你逐漸融入,也就是所謂的人與人調整到相同頻率,你會更敞開交換信息,而且對周遭戰友感同身受,而這些會讓溝通更順暢,可以促使放下個人好惡,以團隊榮辱為先。
在專案開發時,我也經常解由儀式感,來塑造出一種緊張感跟獨特感,怎麼做到的呢? 為了避免打擾,圍起了安全範圍,並且在角落架上縮時攝影,所有進來的人,都只能是限定人員,在整個接近完工的組裝過程,能完整的被紀錄下來,可以做為行銷相關素材,可以做為公司內訓的教材,可以做為後續產品研發的參考,也可以做為回溯問題的證據。場地有了,物品有了,整體感受會更強烈,我們好像也是那時候開始,在最後的測試都會買麥當勞,只要看到麥當勞,就代表離成功不遠了,不管多苦似乎都能再堅持一下。作為專案經理的你,是否只有想到如何調整排程,但是資源跟時間就是不夠用,好像怎麼都無法盡如人意。我很感謝我的團隊,很多次時間趕得不行,幸運女神總是不對你微笑,但是團隊背靠背的使命感,還是撐過來完成任務。到年底績效考核時,主管也滿臉疑惑地問我:「你怎麼有辦法讓人自願假日來加班?」
簡單說,就是透過參與感、發現存在感、找到歸屬感。
你是什麼類型的? 什麼樣的工作方式可以讓你有更好的發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