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禪林寶訓》卷一 072

2014.10.16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舉廣道者①住五峯,輿議廣疎拙,無應世才。
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俱舉。衲子往來競爭喧傳。
真淨聞之曰:「學者何易毀譽耶?」
予每見叢林竊議曰:
「那個長老行道安眾,那個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
夫稱善知識,為一寺之主,行道安眾,不侵常住,
與眾甘苦,固當為之,又何足道。
如士大夫做官,為國安民,乃曰我不受贓,不擾民。
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
《山堂小參》
【注釋】
① 廣道者:北宋瑞州九峰・希廣禪師四川三台人。嗣法真淨克文禪師希廣禪師賦性仁慈愛物,不拘小節,因此叢林中號他為「廣無心」。
【演蓮法師譯文】
希廣禪師是一位很有道行的人。所以真淨克文禪師推薦他任五峯寺的住持。
但有些人對希廣禪師不甚了解,因此議論紛紛,都說希廣禪師才疏學淺,人又笨拙,恐怕沒有才能應付常住內外許多事。
及至希廣禪師當了住持之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上下齊心協力,沒有多久時間,就把寺院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大家紛紛稱讚希廣禪師理眾有方。
真淨禪師聽後感慨地說:「學者怎麼可以輕易地詆毀和讚譽一個人呢?」
我常常聽到叢林中有人私下議論說:「某個長老能精勤行道統理大眾。某個長老不侵用常住財物,能與住眾同甘共苦。」
可是他們何曾想到:既然稱為善知識,又是一寺的住持,行持道法,安撫大眾,不侵用常住,與眾人同甘苦,這本是理所當然應該這樣的,又有什麼值得稱道呢?
譬如士大夫做官,治國安民本是分內事,如果對人說:「我為官廉正,從來不受賄賂,也從不侵擾百姓。」這話豈不是很可笑嗎?難道不受賄賂,不擾民是他分外的事嗎?
良因贊曰:
《維摩詰經》說: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因為攀緣心,所以會有煩惱,及牽引六道輪迴。
為了超脫輪迴,唯有斷攀緣。
閒時議論他人之心,實際上即是不安於正念,與攀緣心相應。
但往往會將之合理化;
唯智者見此是煩惱,而不隨順。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