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禪林寶訓》卷第二 101

2014.12.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
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
夫用眾人之心為心,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
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諂媚哉。
既用眾人耳目為耳目,則眾人聰明,皆我聰明,故明無不鑒,聰無不聞,又安用
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惑耶。
夫布腹心托耳目,惟賢達之士,務求己過,與眾同欲,無所偏私,故眾人莫不歸
心。所以道德仁義,流布遐遠者,宜其然也。
而愚不肖之意,務求人之過,與眾違欲,溺於偏私,故眾人莫不離心。所以惡名
險行,傳播遐遠者,亦宜其然也。
是知住持人,與眾同欲,謂之賢哲,與眾違欲,謂之庸流。
大率布腹心托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惡成敗,相返如此。
得非求過之情有異,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善於作住持的人,能以眾人的心為自己的心,不會私懷偏心;以眾人的耳目為自己的耳目,不私用自己的耳目。這樣才能瞭解眾人的志向,洞悉眾人的性情。
因為既然用眾人的心為自己的心,那麼我的好惡就是眾人的好惡,這樣我所喜好的決不致於偏邪,我所厭惡的也決不致於差錯,又何必還要在眾人中部署心腹,甘願受他的曲意迎合呢?
既然能用眾人的耳目為自己的耳目,那麼眾人的聰明就是我的聰明,這樣便沒有我看不清的事物和聽不到的消息,又何必還要在眾人中安插耳目,難道一定要聽從那些親信的蒙蔽和蠱惑才放心嗎?
布腹心、托耳目的做法在古時也有,但這是賢明的人想藉此耳目、腹心,專為尋找自己的過失,以便及時改正。希望能夠儘量做到與大眾好惡相同而不偏私,所以眾人對他無不歸心。他的道德仁義能夠流布遠方備受人們敬仰,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那些不成器的愚人,他們安插耳目、心腹的用意,是想在暗地裡專門調查尋找他人的過失,因而與眾人的願望相反,陷入偏私,所以眾人對他無不離心。他的惡名以及險毒的行為也會傳播到遠近各地,受到眾人的鄙夷,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由此可知,住持能夠與大眾願望相同的稱為賢哲,與大眾願望相反的稱為小人。大概布腹心托耳目的用意不一樣,而造成善惡成敗的結局便有如此截然相反的差別。
這難道不是因為求人過和求己過的相異,用人有為公和為私的不同,而產生出來的結果嗎?
良因贊曰:
藕益大師說:「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因此所謂邪與正不在行為本身,而在動機是邪是正。
倘若布腹心、托耳目是為了逞個人的私欲,則為邪;
若為了大眾的福祉,或為了導正自己的缺失,則為正。
心態若正,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
心安神怡,晝夜吉祥,豈不快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