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禪林寶訓》卷二 146

2015.10.8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勸安老病僧文曰:
「貧道嘗閱藏教,諦審佛意,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生懶墮心,起吾我見。
每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鉢乞食,不擇貴賤,心無高下。使得福者,一切均溥。
後所稱常住者,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非少壯之徒可得而食。
逮佛後,正法世中,亦復如是。
像季以來,中國禪林,不廢乞食,但推能者為之。
所得利養,聚為招提①,以安廣眾,遂輟逐日行乞之規也。
今聞數刹住持,不識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法門。
苟不住院,老將安歸。更不返思常住財物,本為誰置?
當推何心以合佛心?當推何行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或不赴請,留身精舍②,
遍巡僧房,看視老病,一一致問,一一辦置。
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敬,隨順方便,去其嗔嫌。
此調禦師統理大眾之楷模也。
今之當代,恣用常住,資給口體,結托權貴,仍隔絕老者病者。
眾僧之物掩為己有,佛心佛行,渾無一也。悲夫!悲夫!
古德云:『老僧乃山門之標榜也。』
今之禪林,百僧之中,無一老者。
老而不納益之,壽考之無補,反不如夭死。
願今當代,各遵佛語,紹隆祖位,安撫老病。
常住有無,隨宜供給。
無使愚昧專權滅裂,致招來世短促之報,切宜加察。」
《石門集》
【注釋】 ①招提:梵語招鬥提舍,意譯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即指來自四方之僧眾,均可止宿之房舍。故為僧團所共有之物,可供大眾共同使用者,即稱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又據《翻譯名義集》載:北魏太武帝於始光元年(424年)造立伽藍,稱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為寺院之別稱。 ②精舍:亦為寺院之別稱。意為精煉修行者之居舍。釋尊在世時,各地建有精舍,其中以王舍城竹林精舍舍衛國祇園祇洹精舍,較為有名。後人曾將佛陀所常駐錫說法的五處精舍,稱為「五精舍」。此五處即:(1)舍衛城給孤獨園祇園精舍);(2)王舍城靈鷲山精舍;(3)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4)毗舍離獼猴池大林精舍;(5) 菴羅樹精舍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在《勸安老病僧文》中說:
「貧道曾閱讀大藏經教,仔細揣摩的本意,祂原不許少壯比丘安然坐享無功之食,以免生懶惰之心,起人我貢高之見。因此規定每天早晨,佛及弟子們都要親自持鉢入城邑聚落乞食,於施主不擇貴賤,於自己心無高下,意欲使得福者無論貧富貴賤一切人都能平等溥濟,這是佛陀住世時的行持。
及至後來建立叢林,稱為常住,在古德的本意,原是為老病比丘及不能外出行乞的比丘所設,並不是讓年輕體壯的比丘住在叢林中安坐而食。這種以乞食資身的制度,在佛陀滅度後的正法時期一直都是這樣的。到了像法時期,中國禪林雖然沒有廢除乞食這一制度,但形式上已有所改變了,就是推舉有才能的人充當這種職務,稱為化主,把化緣所得的財物利養聚積於常住,以便廣納大眾,故此便中止了比丘各自每天出外行乞的這種規矩。
最近聽說有好幾座寺院的住持,不明因果,居然不肯收留老病僧人,這不但違背了佛祖旨意,而且也削弱了古制法門。試問如果老病僧人不可以住在寺院裡,那麼自己將來老了,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安身?更不回過來想一想,常住所積集的財物原是為誰人收置的?作為住持,理當推究該存怎麼樣的心念才能契合佛陀的悲心?又理當推究該怎麼樣行事才能契合佛陀的行願?
當年佛陀住世的時候,施主經常請僧受供,佛陀有時不赴施主之請,自己留在精舍中,到各僧房巡視,看望老病比丘,一一向他們致以親切的慰問,而且親自幫他們做各種事,並勸勉諸比丘應該互相恭敬,互相關懷,隨順方便照顧老病比丘,不可以對老病者懷有嗔怒厭嫌的心理。這些都是調禦師統理大眾為後世留下最好的榜樣啊!
反觀現今叢林中的住持,往往恣意濫用常住的財物,供給自己一身的享受,或取常住的財物去結交權貴,乞求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對待老病比丘,卻要把他們趕出山門,棄之不管,把原是僧眾共有的財物據為己有,連一絲毫的佛心佛行都沒有,真是可悲亦複可憐啊!
古德曾說:『老僧乃是佛門中不可缺少的典範榜樣。』而今禪林住眾中,一百人中不見一個老僧。出家人活到老了,叢林中既不肯收留,想到老無所靠,即使能夠活到高夀又有什麼好處,反不如早一天死了還省心。但願當今叢林中的住持,能夠遵崇佛的教誡,既為紹隆祖教,也為盡自己的本位,宜當安撫老病僧人,根據常住現有的資產情況,適當提供給他們生活上的所需。千萬不可以懷著愚昧的心理,專權弄勢而滅裂道法,致使來世招感短命夭壽的果報,切宜留心省察啊!」
良因贊曰:
護持他人,實際上也就是護持自己;
佛陀看護一位病比丘時,問他為何都沒人願意看護他呢?
病比丘回答:
「因為過去他對僧團的事情,
也都一向避懶偷安,
所以現在也沒人肯幫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