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有老派的包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不諱言自己很老派,喜歡浪漫主義的小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六十年代的生活氛圍,喜歡會幫女人打點好一切的男人,而我覺得可以理直氣壯說自己那些該被淘汰的老舊思維正是因為我活在二零二二年,不至於還有人來告訴我不應該這樣想、又應該怎樣想。
很討厭一切要講求政治正確的年代,相信社會早已跳脫了八十年代的文青思維,和一切追求政治正確的人談話很辛苦,經常看不到他們的信仰。好比我認為支持文言文的人並不能與中國崇拜劃上等號,事實上,你永遠不能說別人的藝術追求是錯誤的。
我在老派的家庭中長大——指的是傳統大家族的老派、自覺有貴族血統重視形象的那種——從小學習喝茶、餐桌禮儀、坐有坐相,如何合宜的講話,也有「必讀」的經典文學和「必聽」的古典音樂⋯⋯在這之下形成的習慣讓我兒時在很多地方顯得無法融入,甚至在人眼中自然成為傲慢感,但我討厭別人質疑我的養成,因此也不會去質疑別人。
讀契訶夫的短篇,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記憶。
那時我還沒讀國小,從那時開始我發現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去糾正別人的習慣是很沒禮貌的。那代表著一個人過去的成長背景,而沒人可以污衊別人養成的文化,即使不認同——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和價值觀不同的人沒必要爭辯的原因。
先說明,我並不認為我們家的家庭教育就是正確的。
那是我第一次在外面喝茶,很開心終於要實踐在家練習過的「禮儀」,看到隔壁桌的老先生以攪拌匙搖了一點茶到口中,打亂了我在腦海中的練習,可能不小心有點大聲的問我媽:「為什麼他要用小湯匙喝茶?」我心裡肯定認為這麼做很奇怪才問的。
我媽小聲的解釋,他沒有在家裡練習喝下午茶,所以搞錯了程序,提醒我不要盯著他或是大聲問問題,這樣很沒禮貌。這當然是跟小孩子說明的方式。一直以來,我媽就有意識訓練我到任何地方不要表現出「不妥」,後來我也懂了那種習慣是源自於「沒落大家族」的氣派。
回到契訶夫的短篇
故事裡是沒落的公爵一家,公爵就是標準的紈褲子弟,敗光了家產又染上了肺病。公爵母親只好請來農奴身分的名醫,醫師祖上出身於公爵家的佃農家庭,小時候還因為來公爵家打掃沒打掃乾淨被毒打⋯⋯之後靠著讀書當上醫師,為人正直又醫術高操成為當地名醫,座駕是雙排馬車,而公爵家此時只能叫出租馬車,還到處賒帳。
公爵一家和醫師成為強烈的對比,醫師看診後甚至還問了「公爵姓什麼?」不確定是真的忘了自己家的老地主還是故意表示輕視。
其中有段喝下午茶的情節很有趣,公爵一家人說著舊時代的談話內容,扯到軍團裡的人際關係,公爵妹妹還彈上一曲蕭邦,老公爵夫人還說著哪個女高音曾是他學生,醫師絲毫沒興趣,甚至直接打斷說「我不想聽完」。
談話中,醫師以專業的口吻解釋著公爵兄妹的病情還夾雜專業知識,畢竟醫師認為自己沒有必要為了公爵一家人而降低談話水準。老夫人覺得他這樣很傲慢無禮、公爵認為很慚愧,「他把我們當成同樣等級的人,我剛剛還說著軍團的無聊事,但這也說明我們的地位還在」,而公爵妹妹卻想著「醫師很聰明,可是我們配不上這麼複雜的談話⋯⋯」
那是正在進行階級被打破的年代,就像六十年前法國的巴爾札克的家庭翻身成為資產街族。契訶夫本身也是農民後代,靠著獎學金讀了醫學系。故事中的年輕公爵雖然不務正業,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的說了「這年頭誰有腦袋,誰就是好出身」、「我寧願用我的公爵頭銜去換取他的頭腦和口袋。」
在讀契訶夫的這短篇,很清楚的感受到他敘述的兩種家庭背景下的差異,沒落貴族喜歡不具體的事物,那或許會讓他們自覺良好和開放,老夫人欣賞醫師的品德、公爵和妹妹欣賞醫師的智慧;而醫師感到舒適的談話就是具體的醫學知識,他不喜歡談論人情和藝術,他到了家道中落的公爵家也猶豫的收錢。
老派有老派的包袱,但有時老派的人強調自己的喜好,在有心人眼裡卻成了一種排他性,就像剛打破封建制度時代的人一樣,有些東西是地位的象徵,但學術的知識是可以努力取得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人說法國人很浪漫。對你而言,「浪漫」是什麼意思? 如同老舍的《二馬》:「你老說我太注重事實嗎,我得學著浪漫一點,是不是?」——他們不總是被描繪成不切實際的那種「浪漫」。
當我說自己不懂一件事情不是在謙虛,是確實不明白。但我依然想從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分享,例如從中學時讀了沙特、卡繆或其他與哲學沾點邊的文學,談論的都只是文藝上的欣賞而非哲學。
1995年法國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的電影《儀式》(La Cérémonie)的故事是從英國犯罪小說《A Judgement in Stone》改編的,文盲女子為了隱藏自己不識字的真相,起初是因為羞愧,後來演變為不可收拾的血腥事件。
這是個人人想當寫作者的年代,原來咖啡師也想要創作。
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在媒體工作時,特別羨慕那些能夠輕易表達出自己想法的人,我的腦中總有很多概念但口語表達跟不上頭腦的運作。每次要進行一個提案就必須寫出逐字稿(雖然不會看稿唸,但一定要寫出來)才不會脫稿演出。書寫有其限制但我反而需要一定的範圍來自我約束。
有人說法國人很浪漫。對你而言,「浪漫」是什麼意思? 如同老舍的《二馬》:「你老說我太注重事實嗎,我得學著浪漫一點,是不是?」——他們不總是被描繪成不切實際的那種「浪漫」。
當我說自己不懂一件事情不是在謙虛,是確實不明白。但我依然想從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分享,例如從中學時讀了沙特、卡繆或其他與哲學沾點邊的文學,談論的都只是文藝上的欣賞而非哲學。
1995年法國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的電影《儀式》(La Cérémonie)的故事是從英國犯罪小說《A Judgement in Stone》改編的,文盲女子為了隱藏自己不識字的真相,起初是因為羞愧,後來演變為不可收拾的血腥事件。
這是個人人想當寫作者的年代,原來咖啡師也想要創作。
文友私下的discord中討論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e De La Jeunesse Perdue),這本由法國猶太裔小說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寫的著作,書中提到那群大學生待的咖啡廳在左岸。其中有問到左岸與右岸是否是有明確的分水嶺?於是借題發揮寫了這篇。
在媒體工作時,特別羨慕那些能夠輕易表達出自己想法的人,我的腦中總有很多概念但口語表達跟不上頭腦的運作。每次要進行一個提案就必須寫出逐字稿(雖然不會看稿唸,但一定要寫出來)才不會脫稿演出。書寫有其限制但我反而需要一定的範圍來自我約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媽媽常說老爸年紀大就變成老小孩,「好奇怪」。 仁正吐槽說「才不是」,他是老紳士不是老小孩。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Thumbnail
傳統的思想,有時候,常常另我們壓的喘不過氣,造成家庭紛爭,困擾不已,結婚前,以為換個家庭能夠擺脫,不一樣的家,結婚後才知道,其實傳統思想,更嚴重,壓的我不要不要! 我離婚後,才知道,自己響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找回,原來我就是這樣的自己,傳統沒有不好,我喜歡大家聚在一起,但不是比較我有多厲害,薪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父母都是公教,從小就被嚴格要求,所以我都過著循規蹈矩的克制壓抑生活,不要說抽菸喝酒了,我連夜店這些地方都沒去過,來往的友人大多也是我這類型的人,我們都是相約星巴克、速食店這些地方碰面。 我爸也不抽菸喝酒,他會抽但不抽,有可能因此身體比同年紀的人好一點,看起來喔也年輕些,家族有長輩男性從青春期開始
Thumbnail
家裡的長輩如果有行善的觀念和習慣,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模仿,耳濡目染下,善的種籽理所當然埋進子輩的心田,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在我周遭有許多家庭,經濟富足、生活無虞,但是煩惱也沒有比較少,一下子擔心老大工作太操勞,一下子嫌棄媳婦貪婪、好吃懶做,一下子又擔心孫子學業跟不上,天天操煩到睡不著吃不好需要靠安
大學時代,有位高富帥的同學,非但能談文論藝,而且口若懸河。一副文青架勢,聊起莎士比亞,也穿插英國詩歌,出門習慣跟小姐搭訕,目的就是把妹、撩妹。有趣的是,他第一任太太,也是在路邊認識的。習慣一養成,結婚之後,老毛病改不掉,到處拈花惹草。 兒子慢慢長大之後,有事沒事還會幫老爸接電話。 小孩子總是
明明年紀也沒那麼大 但就是有些老派 跟許多年輕人經常相處 也能天南地北 也能地理天文 也能偶爾流行語 自以為的規則鐵律 別人看來卻是凌亂不堪 自以為的條理井然 別人看來卻是邏輯不通 言語很客氣 表情很淡然 情感很疏遠 某種善於交際的內向型人格 喜歡待在角落 喜歡大片落地窗 不喜歡吃瓜群眾
Thumbnail
  何謂老派?在捷運上看報紙的人?手機沒有網路的人?沒有在用Line、FB、IG等社群媒體的人?不是鄉民的人?去實體店面購物而不在網路購物的人?結帳用現金而不用支付寶的人?認為中國史是本國史的人?約會時堅持要站在靠馬路側的人?會送對方到家的人或到家後會在知會對方的人?還是欣賞彼此差異甚至因此
Thumbnail
你的原生家庭怎麼樣呢?我的......有點無奈,如果有空會繼續更新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媽媽常說老爸年紀大就變成老小孩,「好奇怪」。 仁正吐槽說「才不是」,他是老紳士不是老小孩。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Thumbnail
傳統的思想,有時候,常常另我們壓的喘不過氣,造成家庭紛爭,困擾不已,結婚前,以為換個家庭能夠擺脫,不一樣的家,結婚後才知道,其實傳統思想,更嚴重,壓的我不要不要! 我離婚後,才知道,自己響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找回,原來我就是這樣的自己,傳統沒有不好,我喜歡大家聚在一起,但不是比較我有多厲害,薪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父母都是公教,從小就被嚴格要求,所以我都過著循規蹈矩的克制壓抑生活,不要說抽菸喝酒了,我連夜店這些地方都沒去過,來往的友人大多也是我這類型的人,我們都是相約星巴克、速食店這些地方碰面。 我爸也不抽菸喝酒,他會抽但不抽,有可能因此身體比同年紀的人好一點,看起來喔也年輕些,家族有長輩男性從青春期開始
Thumbnail
家裡的長輩如果有行善的觀念和習慣,很容易影響下一代模仿,耳濡目染下,善的種籽理所當然埋進子輩的心田,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在我周遭有許多家庭,經濟富足、生活無虞,但是煩惱也沒有比較少,一下子擔心老大工作太操勞,一下子嫌棄媳婦貪婪、好吃懶做,一下子又擔心孫子學業跟不上,天天操煩到睡不著吃不好需要靠安
大學時代,有位高富帥的同學,非但能談文論藝,而且口若懸河。一副文青架勢,聊起莎士比亞,也穿插英國詩歌,出門習慣跟小姐搭訕,目的就是把妹、撩妹。有趣的是,他第一任太太,也是在路邊認識的。習慣一養成,結婚之後,老毛病改不掉,到處拈花惹草。 兒子慢慢長大之後,有事沒事還會幫老爸接電話。 小孩子總是
明明年紀也沒那麼大 但就是有些老派 跟許多年輕人經常相處 也能天南地北 也能地理天文 也能偶爾流行語 自以為的規則鐵律 別人看來卻是凌亂不堪 自以為的條理井然 別人看來卻是邏輯不通 言語很客氣 表情很淡然 情感很疏遠 某種善於交際的內向型人格 喜歡待在角落 喜歡大片落地窗 不喜歡吃瓜群眾
Thumbnail
  何謂老派?在捷運上看報紙的人?手機沒有網路的人?沒有在用Line、FB、IG等社群媒體的人?不是鄉民的人?去實體店面購物而不在網路購物的人?結帳用現金而不用支付寶的人?認為中國史是本國史的人?約會時堅持要站在靠馬路側的人?會送對方到家的人或到家後會在知會對方的人?還是欣賞彼此差異甚至因此
Thumbnail
你的原生家庭怎麼樣呢?我的......有點無奈,如果有空會繼續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