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有時也像是不知所云的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一篇〈日常像是契訶夫的短篇〉,是不同論述方式的「日常像是⋯⋯」
日常有時像是歐諾黑的電影,彷彿有點什麼卻一點也不記得。

觀影

小時候幾乎每週都會和媽媽去看電影,只要是院線片都看過,甚至是年齡還不夠格看的。
當時我們好像得了一種不看電影會死的病,或許看了太多,也可能是好萊塢的劇情過於氾濫,能記憶下來的很少,但經常想起看電影開場前和結束的回憶片段。
在影城繞來繞去,尋找有座位又是母女三人都想吃的餐廳;買了爆米花跟飲料,一手還要騰出來拿吉拿棒;母女三人輪流上洗手間⋯⋯的狼狽。有一次,媽媽工作的媒體得到《鐵面人》首映票,她沒時間便委託舅舅帶我去西門町的電影院觀賞,首映會結束超過凌晨,回到家已經半夜一點。
雖然那時只是個課業不重的小學生,但隔天恰好是月考第一天。可想而知,如此白目的行徑,一回家被我爸逮著正著,然後又是毒打一頓。《鐵面人》本身是一個很悲慘的電影,對於我而言又有更悲慘的回憶,也是現在還記得的。

歐諾黑

從國中開始獨自看電影,當時還有著對藝術的追求,零用錢都花在書本和電影上。經常在週末走到專門播放外語片的長春戲院,也是看遍了大多數有引進的歐語電影——法語片居多,然後是義大利、西班牙——那是沒有來由的喜歡,或許只是因為喜歡歐語、喜歡暗色系還是其他不具體的原因
我對電影市場發展不熟,不確定歐諾黑的電影在台灣算不算出名,但估計我這代人喜歡看法國電影對他都不陌生,即使不愛看法國電影可能也聽過《母親,愛情的限度(Ma mère )》、《巴黎小情歌》和我之前寫過的出軌議題《212號房間》⋯⋯等等在台灣有上映或影音串流有引進的電影。
《巴黎小情歌》那類歌舞形式的法國電影在千禧年前後算是流行,我認為日常有時像歐諾黑的電影是在發生時它會產生一種效果,總覺得自己要刻意記得「當下」、「這種感受」似乎很重要,以為自己正在經歷一個了不起的事件,但又好像石子丟到河面上彈了兩下(如果技術好,可能三下),過了一段時間就絲毫沒有任何影響,連那顆石子也找不著。
也不在意。
歐諾黑出名的很早,中學時《Ma mère》在某些圈子產生了討論,我還去參與相關講座,沒想到當時他也才34歲。只記得他的作品中探討的禁忌、性別議題似乎總能創造話題,還有經常與(前幾天剛過39歲的)八零後男神路易·卡瑞(Louis Garrel)合作,大概也是我特別關注的原因。
路易在19歲時演義大利名導貝納多·貝托魯奇的《巴黎初體驗》即成名,後來又在《Ma mère》嘗試母子戀。而現實生活中,他有段時間(23~29歲)也和法國前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尼(Carla Bruni)的姊姊瓦萊麗雅(Valeria)有段相差十九歲的姐弟戀。
現在回想那電影中有所謂什麼?事實上一個重點也想不起來⋯⋯
只記得《巴黎小情歌》中唱歌、走動的畫面,若有人問我是否有看過這電影,很確定自己有看過,但真的記不起來劇情——此還是受到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提名的電影——但我現在依然能說清楚更早之前《巴黎初體驗》的背景是五月學運。

彩蛋

又再度寫得太隨興,本來試圖想和前一篇文章用相同格式寫,可是一下筆就偏了!
上一篇最後寫到尼采的時間論,這裏就呼應與尼采有關的電影《都靈之馬》,片頭敘述尼采在義大利都靈街上瞧見一匹不聽命令的馬兒遭馬伕毒打,見狀阻止馬伕行為並抱著馬兒痛哭⋯⋯是不是很神經?
那是一部就算對「莫名其妙」、「毫無高潮」的接受度很高的觀眾,大概還是會因為畫面過於沉悶而想打瞌睡的電影,但同時會以為再撐下去可能有高潮,若是錯過就枉費花時間跟金錢看一部這麼特別的電影,因此硬撐著看完了一齣平淡、以紀錄片形式的類似流水帳的電影。
可能是我太沒水準看藝術片
生活也是如此,在苦難的日子總期待著之後會有彩蛋,不過這終究不是歡樂喜劇,坐在放映廳等到報幕結束,還是沒看到精彩的片段,畢竟上面沒有寫著「超級雷片」,也只好乖乖撐完全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之前經常會想,我寫這樣的文章有必要保存下來嗎? 又有什麼意義,其實我也經常不確定自己為什麼讀那一個個的故事,畢竟也不會說給別人聽,對我而言又有什麼必要?
從不諱言自己很老派,喜歡浪漫主義的小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六十年代的生活氛圍,喜歡會幫女人打點好一切的男人,而我覺得可以理直氣壯說自己那些該被淘汰的老舊思維正是因為我活在二零二二年,不至於還有人來告訴我不應該這樣想、又應該怎樣想。 讀契訶夫的短篇,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記憶。
有人說法國人很浪漫。對你而言,「浪漫」是什麼意思? 如同老舍的《二馬》:「你老說我太注重事實嗎,我得學著浪漫一點,是不是?」——他們不總是被描繪成不切實際的那種「浪漫」。
當我說自己不懂一件事情不是在謙虛,是確實不明白。但我依然想從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分享,例如從中學時讀了沙特、卡繆或其他與哲學沾點邊的文學,談論的都只是文藝上的欣賞而非哲學。
1995年法國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的電影《儀式》(La Cérémonie)的故事是從英國犯罪小說《A Judgement in Stone》改編的,文盲女子為了隱藏自己不識字的真相,起初是因為羞愧,後來演變為不可收拾的血腥事件。
這是個人人想當寫作者的年代,原來咖啡師也想要創作。
之前經常會想,我寫這樣的文章有必要保存下來嗎? 又有什麼意義,其實我也經常不確定自己為什麼讀那一個個的故事,畢竟也不會說給別人聽,對我而言又有什麼必要?
從不諱言自己很老派,喜歡浪漫主義的小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六十年代的生活氛圍,喜歡會幫女人打點好一切的男人,而我覺得可以理直氣壯說自己那些該被淘汰的老舊思維正是因為我活在二零二二年,不至於還有人來告訴我不應該這樣想、又應該怎樣想。 讀契訶夫的短篇,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記憶。
有人說法國人很浪漫。對你而言,「浪漫」是什麼意思? 如同老舍的《二馬》:「你老說我太注重事實嗎,我得學著浪漫一點,是不是?」——他們不總是被描繪成不切實際的那種「浪漫」。
當我說自己不懂一件事情不是在謙虛,是確實不明白。但我依然想從個人的欣賞角度去分享,例如從中學時讀了沙特、卡繆或其他與哲學沾點邊的文學,談論的都只是文藝上的欣賞而非哲學。
1995年法國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的電影《儀式》(La Cérémonie)的故事是從英國犯罪小說《A Judgement in Stone》改編的,文盲女子為了隱藏自己不識字的真相,起初是因為羞愧,後來演變為不可收拾的血腥事件。
這是個人人想當寫作者的年代,原來咖啡師也想要創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夏日情事》導演Mikhaël Hers在2018年的作品。本片描述大衛與外甥女亞曼達在遭逢意外的療傷之路。節奏緩慢平實,角色透過對話展現情感,最終也看到生活的轉機。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Intouchables逆轉人生》,是一部由奧利維那卡什與艾力克托勒達諾執導,於2011年上映的法文喜劇。由佛朗索瓦克魯塞及歐馬希主演。本片改編自真實故事,電影調性輕鬆愉快又感人肺腑,在全世界都大受歡迎,本片最後獲得了超過3億美金得票房,是法國電影史上第2賣座的電影。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一部經典的黑幫電影,不對,應該說是警匪電影,我想從視覺感官的面向切入,來介紹這部電影傑出的視覺美學。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世界那麼大,我們如何得以相遇相識,可能真的有神,我們不同的神各自的安排。」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夏日情事》導演Mikhaël Hers在2018年的作品。本片描述大衛與外甥女亞曼達在遭逢意外的療傷之路。節奏緩慢平實,角色透過對話展現情感,最終也看到生活的轉機。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Intouchables逆轉人生》,是一部由奧利維那卡什與艾力克托勒達諾執導,於2011年上映的法文喜劇。由佛朗索瓦克魯塞及歐馬希主演。本片改編自真實故事,電影調性輕鬆愉快又感人肺腑,在全世界都大受歡迎,本片最後獲得了超過3億美金得票房,是法國電影史上第2賣座的電影。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一部經典的黑幫電影,不對,應該說是警匪電影,我想從視覺感官的面向切入,來介紹這部電影傑出的視覺美學。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世界那麼大,我們如何得以相遇相識,可能真的有神,我們不同的神各自的安排。」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