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和他久違的晚餐聚會。
他是我非常知心的好友,我們總是聊聊生活與工作,有時候我感覺和他的聊天,可以把過度熱衷心靈世界的我,帶向更日常的生活,一直以來他像是這樣的角色,也挺健康的活生生的這麼一個人。
前幾個月,他因為一些事情像被騷擾,有些言論讓一向陽光的他,心裡很不舒服,我們正巧聊到了此事,我跟他說:「嗯~我的確有看到你的貼文,不過好像有一種錯覺,無論你怎麼發表,即便以正向的形式發表,我仍然覺得你變得很尖銳。」
「哦?怎麼說?」他一臉驚訝的回我。
「會不會可能⋯,你試試看完全不發文半年呢?」我回答他。
「嗯。」、「聽你這麼一說,我的確有意識到,所以自己的發文也減少很多,你有發現我逐步減少社群分享內容嗎?」,他望向我,似乎在尋找認同。
我回答:「我的意思是『直接切斷』,請你就直接切斷這股能量?」、「不確定是你社群平台裡的朋友,是和你分享的貼文有關聯的群體?或是什麼的?但我覺得有一股能量,你和它待在一起許久了,但它並沒有帶你走向快樂。」
但它並沒有帶你走向快樂!
是的,你也有意識到嗎?社群平台的發達,似乎讓我們可以短時間的接觸到更多人,連結的快速且密切,然而當你將貼文上傳的時候,你可曾思考過?在那公眾平台裡的你自己,真的是你自己嗎?
或許你正在形塑你另一部分的後天人格,你卻未必意識到?
我一直很相信「自言者富」,類似自證預言的意思,也就是每日常常的自我對話,不僅可能潛在影響自我認同,和周遭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他人不是最重要的)但你有想過,人格也是可以後天塑造的嗎?
每日社群平台的發文,可能正潛移默化的影響你後天人格。
大腦就像一片土壤,我們日日給大腦加入的訊息,就像為土壤播的種,再加上類似概念的貼文、常態性灌溉,是否代表個人的認同?而這份認同就如「洗腦」一般,透過勤加不斷地洗腦,逐漸形塑成另一個後天人格。
試著回想你最愛聽的歌曲,它的歌詞都寫了什麼?那可能就是你認同的世界觀。
除了社群貼文的分享、觀看,我也經常注意自己聽的歌曲、音樂中的歌詞,甚至留心我看的電影中的劇情,慎選資訊進入我的頭腦。而我還發現,我們全體正將集體社會的認同,一致性的鎖定在某框架裡,限制著彼此不自由的活著。
個體感受到的不自由,正來自被傳播的資訊,讓我們以為世界就是這樣子。
一件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好壞,而你喜歡的是什麼呢?透過分享,讓我們更有意識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