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28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即十大願王第九個「恒順眾生」的這個願,這是指恒順眾生的善根。就著「有相行」來說,就是看眾生的善根差別,而給予他種種不同教化的方式。《華嚴經》裡面說,菩薩二六時中就是不斷觀察眾生的根機:有的眾生該為他栽培善根;有的眾生該為他成熟善根;有的眾生令他成熟的善根能脫落。
隨著眾生的根性的不同、善根不同、煩惱及形象各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教授、引導,這個就是「恒順眾生」。 恆順眾生的有相行,也就是以世俗菩提心的大慈大悲為上首,因為看到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不忍他們在輪迴當中受苦,所以隨順他們的善根、陪他們,甚至是生生世世陪著他們,一點一點的來為他們栽培善根。
所以我們在度化家人學佛時不能急,急也急不來。為什麼?因為你看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是生生世世陪著他的,隨著他流轉;當然菩薩已經生死自在、已經了脫生死了,但就是陪著眾生到輪迴的境界中一起流轉,然後慢慢地栽培善根,到哪一天突然善根成熟了,他才會脫落。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尤其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為什麼呢?你看世間的人,不管善人也好、惡人也好,若是黑道大哥或者造惡業的人,他有災難的時候就會想到唸觀音菩薩。所以觀音菩薩跟眾生特別特別有緣。這個緣怎麼結來的呢?相信也是生生世世栽培的,觀音菩薩無量化身陪著眾生,在生死界當中不斷地栽培善根,這個就是恒順眾生的有相行
接著提升到無相行,就是觀察能度所度的全體法性,乃至觀察此恒順眾生、為眾生說法的聲音也是全體法性。什麼叫全體法性?我們想想前面夢的譬喻,就容易理解了。好,我們再來看恒順眾生的頌文: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遶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這當中有兩個頌,第一個頌說十方有一切佛刹土,這些佛刹土都是廣大、清淨、微妙而莊嚴。「廣大清淨微妙莊嚴」就是佛淨土的體相用:體是清淨的,相跟用是微妙的、是莊嚴的。
就像今天,我將會引導各位觀修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不但相上很莊嚴,同時體是清淨的,然後它在作用上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因為在「用」上來說,它使眾生接觸之後,對極樂世界就能夠契入而不退轉,這就是微妙。在殊勝的佛淨土當中,都會有如來在菩提樹王之下,為眾菩薩、乃至一切天人、二乘的羅漢等等所圍繞。
在講恒順眾生之前,為什麼要花一句頌文的內容來談十方諸佛呢?主要有兩點意義:第一點、十方諸佛出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恒順眾生的善根,然後來度化他,所以前面頌文舉作為我們的標杆,說明十方諸佛是如此地行:在清淨的刹土當中,為大眾所圍繞、宣說正法、引導眾生;所以我們也應當如是地行,故先舉佛作為我們恒順眾生的一個標準。
再來第二點意義、前面頌文舉佛為例,就是希望在恒順眾生當中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為要度眾生所須的慈悲、智慧、善巧,除了佛是圓滿之外,等覺菩薩以下都是不圓滿的。此智慧是證得實相的智慧,有淺深的不同,還有大慈大悲的心,還有善巧方便,這要在佛力的加持之下,才能夠圓滿成就,才能夠有大的力量。
就像《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的菩薩,在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之下,他們的智慧、辯才無有限量。這樣子的話才有辦法,能夠滿菩薩度眾生的願,所以要求佛力加持。
第二個頌文就開始講到恒順眾生的內容:「十方所有諸眾生」是所恒順及所度化的境界。「願離憂患常安樂」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能夠得樂。離開憂患就是離開一切惑業苦的三障痛苦,進一步可以得到種種的安樂,然後更進一步地「獲得甚深正法利」,最後「滅除煩惱」,即能夠究竟地破壞一切煩惱。
這是因為菩薩的恒順眾生,所以才有辦法使眾生離苦得樂,得到甚深的正法利,凡是能夠見到菩薩的眾生,決定心念不空過,即能滅除諸有苦,以上是重頌恒順眾生。請再看到:
癸三、「廣頌前迴向」。
這是對應十大願王的第十個「普皆廻向」,此處的廣頌可以說是個重頌,就是說把前面普皆廻向的道理再廣泛地重頌,但說是孤起頌也可以,因為前面長行文講普皆廻向的文,它講得很概略,只有幾行字而已,在此處透過十大願來廣泛地說明菩薩普皆廻向的相狀。
在《華嚴經》還有《攝大乘論》裡面都有提到十大願,初地以上的菩薩都會發起這十種的大願,雖然在《攝大乘論》當中及《華嚴經》前面經文當中,講十大願的次第有點不太一樣,但基本上就是這十大願。請看到:
丑一、受持願。
須要受持完整佛法的教理行果,這叫受持願,《十地經》是《華嚴經》其中的一部分,《十地經》有云:「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為什麼呢?這是依著四弘誓願而來的。
菩薩看到眾生的苦,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看到眾生的煩惱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但是必須要有力量才能斷煩惱,所以看到道諦而生起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要攝持無量無邊的法門,才有辦法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就是大乘,也是法身大士的精神。
我們現在是凡夫眾生,我們只能先隨學這樣的精神,隨學發這樣的願,不是馬上就能做,馬上去做我們也做不到,因為單單是攝持廣大的教法,我們本身念力不夠也做不到,而且勉強做也不合適,我們只能先從基礎的集資懺淨做起。
雖然我們先做基礎的集資懺淨,但是不防礙我們隨學菩薩十大願,願我們未來都能夠跟菩薩一樣成就十大願,所以發願跟起行這兩個不妨礙,不是說我們做不到就不能發願,不是,我們還是可以發願的。
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我們看了之後,我們也隨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看到菩薩、法身大士的十大願,我們也應隨學,發起法身大士的十大願,願願來度生。發願之後,我們就依願導行,引導著行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當你發了願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需要積累的能量、積累的資糧,它的量是非常廣大的;我們需要懺悔的業障也是非常的多。」你發大願之後,才有辦法啟這種大行的。
比如有的人說:「我什麼都不必準備,阿彌陀佛都幫我準備好了,我只要相信祂,我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然後計劃這輩子該幹什麼,在家該怎麼放逸就怎麼放逸,只要相信就好了。這樣子的話,你對自己的期望是很卑劣的,可能連人天乘都談不上,因為人天乘是希望求來世的增上生,還是會積功累德的。
如果只是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就相信阿彌陀佛,所以我不必特別積極地修戒定慧、斷惡修善。」這樣的心態很容易造惡業。「反正阿彌陀佛都已經準備好了,極樂世界等著我去。」各位不要笑,這是很可怕的!這樣子的話,就不會想要去緣廣大眾生的境界,以及積累廣大的資糧。
但是當你發起大願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四弘誓願未來的路是很寬廣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資糧要累積。」這時你就會去努力,就不會覺得好像沒什麼特別要做的。「我就是等阿彌陀佛來接就好了」,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若你能夠發起大願,再配合大行,你的一切所行將更廣大,而且功德殊勝,因為有大願的支持在裡頭,所以這十大願雖然是法身大士所發的願,但是我們也應當要隨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辛初、「合頌三門」。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所以十大願王的格局是非常恢弘廣大的,不只是在事相上禮拜佛乃至請轉法輪。為什麼很多佛教徒要請轉法輪?因為他們就喜歡聽法,這也是過去生的善根喜歡聽法,但喜歡聽法只是一種感覺,他們並不見得是依止這兩種的菩提心,所以這兩種心態的格局完全不同。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庚四、「頌懺除業障」。 這個就是有相行,即事相上的事懺,包括對首懺(根據戒律的對首懺),還有大乘佛法的取相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懺、梁皇懺這些的,都是依著一樣的原理來修懺。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庚二、「頌稱讚如來」。 講到稱讚如來,我們先回顧一下它的內容,也是從有相跟無相來修。先說有相,就像法身大士現無量身,然後無量身上都有個頭,頭上都有舌,等於無量身有無量的頭、有無量的舌,舌頭出無量的音聲來讚歎諸佛無窮無盡的功德海。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看到庚七、「頌請佛住世」。 若我們反過來不要想那些六道甚至三惡道相應的事情,我們多去想想、多去思惟佛法,以佛的知見、眼光來看這個世間,今後你就能夠常隨佛學,這也是不斷地在請自性佛住世。 接著請看庚八、「合頌後三」。 辛初、「合頌三門」。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所以十大願王的格局是非常恢弘廣大的,不只是在事相上禮拜佛乃至請轉法輪。為什麼很多佛教徒要請轉法輪?因為他們就喜歡聽法,這也是過去生的善根喜歡聽法,但喜歡聽法只是一種感覺,他們並不見得是依止這兩種的菩提心,所以這兩種心態的格局完全不同。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庚四、「頌懺除業障」。 這個就是有相行,即事相上的事懺,包括對首懺(根據戒律的對首懺),還有大乘佛法的取相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懺、梁皇懺這些的,都是依著一樣的原理來修懺。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迴向!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請看庚二、「頌稱讚如來」。 講到稱讚如來,我們先回顧一下它的內容,也是從有相跟無相來修。先說有相,就像法身大士現無量身,然後無量身上都有個頭,頭上都有舌,等於無量身有無量的頭、有無量的舌,舌頭出無量的音聲來讚歎諸佛無窮無盡的功德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欣逢 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觀音山舉辦「大悲心起 四海承平──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敬邀全球人民共同參與法會總迴向,祈請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護佑,憐憫眷顧病者轉健、傷者得安、貧者致富、苦者為樂,天災戰禍早日平息,四海承平。除障祿位‧超薦蓮位登記中
Thumbnail
觀世音菩薩視一切眾生如獨子,以大悲心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觀音山攜手政府機關及專業機構,進行合法的保育放流、放生護生等善行,以體現 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之大悲心。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欣逢 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日,觀音山舉辦「大悲心起 四海承平──觀世音菩薩聖誕四日祈願法會」,敬邀全球人民共同參與法會總迴向,祈請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護佑,憐憫眷顧病者轉健、傷者得安、貧者致富、苦者為樂,天災戰禍早日平息,四海承平。除障祿位‧超薦蓮位登記中
Thumbnail
觀世音菩薩視一切眾生如獨子,以大悲心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觀音山攜手政府機關及專業機構,進行合法的保育放流、放生護生等善行,以體現 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之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