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28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即十大願王第九個「恒順眾生」的這個願,這是指恒順眾生的善根。就著「有相行」來說,就是看眾生的善根差別,而給予他種種不同教化的方式。《華嚴經》裡面說,菩薩二六時中就是不斷觀察眾生的根機:有的眾生該為他栽培善根;有的眾生該為他成熟善根;有的眾生令他成熟的善根能脫落。
隨著眾生的根性的不同、善根不同、煩惱及形象各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教授、引導,這個就是「恒順眾生」。 恆順眾生的有相行,也就是以世俗菩提心的大慈大悲為上首,因為看到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不忍他們在輪迴當中受苦,所以隨順他們的善根、陪他們,甚至是生生世世陪著他們,一點一點的來為他們栽培善根。
所以我們在度化家人學佛時不能急,急也急不來。為什麼?因為你看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是生生世世陪著他的,隨著他流轉;當然菩薩已經生死自在、已經了脫生死了,但就是陪著眾生到輪迴的境界中一起流轉,然後慢慢地栽培善根,到哪一天突然善根成熟了,他才會脫落。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尤其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為什麼呢?你看世間的人,不管善人也好、惡人也好,若是黑道大哥或者造惡業的人,他有災難的時候就會想到唸觀音菩薩。所以觀音菩薩跟眾生特別特別有緣。這個緣怎麼結來的呢?相信也是生生世世栽培的,觀音菩薩無量化身陪著眾生,在生死界當中不斷地栽培善根,這個就是恒順眾生的有相行
接著提升到無相行,就是觀察能度所度的全體法性,乃至觀察此恒順眾生、為眾生說法的聲音也是全體法性。什麼叫全體法性?我們想想前面夢的譬喻,就容易理解了。好,我們再來看恒順眾生的頌文: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遶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這當中有兩個頌,第一個頌說十方有一切佛刹土,這些佛刹土都是廣大、清淨、微妙而莊嚴。「廣大清淨微妙莊嚴」就是佛淨土的體相用:體是清淨的,相跟用是微妙的、是莊嚴的。
就像今天,我將會引導各位觀修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不但相上很莊嚴,同時體是清淨的,然後它在作用上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因為在「用」上來說,它使眾生接觸之後,對極樂世界就能夠契入而不退轉,這就是微妙。在殊勝的佛淨土當中,都會有如來在菩提樹王之下,為眾菩薩、乃至一切天人、二乘的羅漢等等所圍繞。
在講恒順眾生之前,為什麼要花一句頌文的內容來談十方諸佛呢?主要有兩點意義:第一點、十方諸佛出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恒順眾生的善根,然後來度化他,所以前面頌文舉作為我們的標杆,說明十方諸佛是如此地行:在清淨的刹土當中,為大眾所圍繞、宣說正法、引導眾生;所以我們也應當如是地行,故先舉佛作為我們恒順眾生的一個標準。
再來第二點意義、前面頌文舉佛為例,就是希望在恒順眾生當中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為要度眾生所須的慈悲、智慧、善巧,除了佛是圓滿之外,等覺菩薩以下都是不圓滿的。此智慧是證得實相的智慧,有淺深的不同,還有大慈大悲的心,還有善巧方便,這要在佛力的加持之下,才能夠圓滿成就,才能夠有大的力量。
就像《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的菩薩,在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之下,他們的智慧、辯才無有限量。這樣子的話才有辦法,能夠滿菩薩度眾生的願,所以要求佛力加持。
第二個頌文就開始講到恒順眾生的內容:「十方所有諸眾生」是所恒順及所度化的境界。「願離憂患常安樂」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能夠得樂。離開憂患就是離開一切惑業苦的三障痛苦,進一步可以得到種種的安樂,然後更進一步地「獲得甚深正法利」,最後「滅除煩惱」,即能夠究竟地破壞一切煩惱。
這是因為菩薩的恒順眾生,所以才有辦法使眾生離苦得樂,得到甚深的正法利,凡是能夠見到菩薩的眾生,決定心念不空過,即能滅除諸有苦,以上是重頌恒順眾生。請再看到:
癸三、「廣頌前迴向」。
這是對應十大願王的第十個「普皆廻向」,此處的廣頌可以說是個重頌,就是說把前面普皆廻向的道理再廣泛地重頌,但說是孤起頌也可以,因為前面長行文講普皆廻向的文,它講得很概略,只有幾行字而已,在此處透過十大願來廣泛地說明菩薩普皆廻向的相狀。
在《華嚴經》還有《攝大乘論》裡面都有提到十大願,初地以上的菩薩都會發起這十種的大願,雖然在《攝大乘論》當中及《華嚴經》前面經文當中,講十大願的次第有點不太一樣,但基本上就是這十大願。請看到:
丑一、受持願。
須要受持完整佛法的教理行果,這叫受持願,《十地經》是《華嚴經》其中的一部分,《十地經》有云:「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為什麼呢?這是依著四弘誓願而來的。
菩薩看到眾生的苦,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看到眾生的煩惱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但是必須要有力量才能斷煩惱,所以看到道諦而生起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要攝持無量無邊的法門,才有辦法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就是大乘,也是法身大士的精神。
我們現在是凡夫眾生,我們只能先隨學這樣的精神,隨學發這樣的願,不是馬上就能做,馬上去做我們也做不到,因為單單是攝持廣大的教法,我們本身念力不夠也做不到,而且勉強做也不合適,我們只能先從基礎的集資懺淨做起。
雖然我們先做基礎的集資懺淨,但是不防礙我們隨學菩薩十大願,願我們未來都能夠跟菩薩一樣成就十大願,所以發願跟起行這兩個不妨礙,不是說我們做不到就不能發願,不是,我們還是可以發願的。
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我們看了之後,我們也隨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看到菩薩、法身大士的十大願,我們也應隨學,發起法身大士的十大願,願願來度生。發願之後,我們就依願導行,引導著行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當你發了願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需要積累的能量、積累的資糧,它的量是非常廣大的;我們需要懺悔的業障也是非常的多。」你發大願之後,才有辦法啟這種大行的。
比如有的人說:「我什麼都不必準備,阿彌陀佛都幫我準備好了,我只要相信祂,我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然後計劃這輩子該幹什麼,在家該怎麼放逸就怎麼放逸,只要相信就好了。這樣子的話,你對自己的期望是很卑劣的,可能連人天乘都談不上,因為人天乘是希望求來世的增上生,還是會積功累德的。
如果只是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就相信阿彌陀佛,所以我不必特別積極地修戒定慧、斷惡修善。」這樣的心態很容易造惡業。「反正阿彌陀佛都已經準備好了,極樂世界等著我去。」各位不要笑,這是很可怕的!這樣子的話,就不會想要去緣廣大眾生的境界,以及積累廣大的資糧。
但是當你發起大願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四弘誓願未來的路是很寬廣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資糧要累積。」這時你就會去努力,就不會覺得好像沒什麼特別要做的。「我就是等阿彌陀佛來接就好了」,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若你能夠發起大願,再配合大行,你的一切所行將更廣大,而且功德殊勝,因為有大願的支持在裡頭,所以這十大願雖然是法身大士所發的願,但是我們也應當要隨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