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日前逛書局,隨手翻閱一本水果養生食譜,各色水果、菜肴五顔六色,美不勝收,讓人看的眼花撩亂。但我有點不解,此書介紹了許多溫帶水果,可惜本地很少種植生産,若主打熱帶水果,那就更好了。近來許多人主張「吃在地、吃當季」,以减少食物運輸過程的碳排量,愛自己也愛地球,需要大家共襄盛舉。翻著翻著,我看到楊梅。

楊梅也是溫帶水果,不知多少大馬人吃過?我去年在臺灣吃過一次,念念不忘,特地帶一點果核回來,惟,全都沒發芽。即使楊梅核順利長大成株,生長在全年皆夏的赤道地區,恐怕也不容易開花結果。

去年六月初,我們和小姑一家去臺灣玩。在淡水對岸的八裏,某水果攤有一種鮮紅欲滴的果子,硬幣大小,美麗耀眼。老闆娘請我試吃,說是楊梅,八裏山上種的,一年産季只有二十天。我吃一口就買了一些,酸酸甜甜,特殊香氣非常迷人,價位稍高仍值得。我忍不住拿給先生嘗嘗,他說味道很像小時候吃過的蜜餞。

我們搭渡輪回淡水,逛一下淡水便坐捷運回住處,我洗了楊梅和大家分享。買楊梅到洗楊梅,相隔大約二、三小時,誰知有些楊梅已壓爛,略有發酵,我吃了一個,判定仍可食用,只是沒想到楊梅竟如草莓般嬌弱。小姑一吃也驚呼,就是蜜餞的味道,看來,楊梅其實是不少大馬人熟悉的滋味。大家對楊梅贊不絕口,邊吃邊聊很開心,小外甥還特地挑有點壓爛的吃,他覺得有點酒味更美味。

楊梅在臺灣幷不普遍,近年來北部陸續有人種植推廣,是很受歡迎的高級水果。楊梅儘管運輸不易,倒是頗具加工價值,果汁、蜜餞、果醬、釀酒等等,好滋味確實該想辦法保存久一點。日前臺灣總統蔡英文就職的國宴,其中爲一道樹梅(即楊梅)蒸龍膽石斑,原來楊梅是可以上國宴的。

作家琦君是浙江人,文章常提及楊梅,讓讀者如我垂涎不已,果然楊梅確實有讓人魂牽夢縈的魅力。琦君還提及燒酒楊梅,想來是將楊梅浸于燒酒。琦君家常將燒酒楊梅供奉于佛堂,偶爾膽大調皮的小孩會去偷吃。燒酒楊梅除了美味,鄉人還以它治療中暑、腹瀉等小病。我不確知燒酒楊梅是否具有療效,不過有時候,好滋味本身就是療效。

若有機會在初夏時節造訪江南,我一定狠狠大吃楊梅幾頓,再買一些燒酒楊梅,帶回家慢慢回味。琦君想念的味道,我也很喜歡。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5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