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越少,心就會不斷地去追逐法塵。
感覺到快樂時,心會屈服於快樂;
感覺到痛苦時,心會屈服於痛苦,
它總是在混亂之中。
最後,人會變得神經質。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只是隨著情緒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顧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小孩沒有父母去照料他一般。孤兒是無所依靠的,而無依無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樣的,如果這顆心沒有受到照顧,如果沒有用正見來訓練或培育品格,它會變得非常麻煩而難以處理。
今天我要提供各位一種訓練心的方法,那就是「業處 (Kamma-tthjana)」。業 (Kamma) 是指「行為」, 處 (tthana) 是指「基礎」。在佛教,這是使心祥和及寧靜的方法——你們可以用它來訓練心,並以這受過訓練的「心」來審視「身」。我們的「存在」是由兩個部份組成的,一是身體,一是心,就這兩部份而已。所謂的「身」,能被我們肉眼所見,而「心」,相反地,是非物質的部份,只能被「內在的眼」或「心眼」「見」到。身和心這兩者,都經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
良因曰:
大家都知道,修行是為了要修心。我們也從很多經論中去閱讀、學習關於「心」的開示,但是有一個重點,也往往是學佛人忽略的,那就是我們一天當中,花多少時間去審視自己的「心」?
往往聽到學佛幾年的人,告訴我他學習過那些經典、修過那些法門……我的回應通常是默然,因為把許多藥單列出來,洋洋灑灑地,但是真的吃藥了嗎?
我們是否曾經長時間關注著平常自己狂亂的心?或者昏昧的心?以及用功時與法不相應時的心、稍微相應時、完全契合的心……恒常地觀察這念心,是調心的基礎。
以前學佛院達公長老告訴我們,經典裡所描述的,就是我們這念心。因此,確實以教照心,才能理解經文的真實義。也就是說,要透過實修,才能親嚐法味。不然即使學的經典再多,甚至為人說法,講得天花亂墜,對「心」還是不了解的,更別說解脫了。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