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02《以法為贈禮》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raw-image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raw-image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越少,心就會不斷地去追逐法塵。
感覺到快樂時,心會屈服於快樂;
感覺到痛苦時,心會屈服於痛苦,
它總是在混亂之中。

最後,人會變得神經質。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只是隨著情緒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顧自己的心,就像一個小孩沒有父母去照料他一般。孤兒是無所依靠的,而無依無靠的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

同樣的,如果這顆心沒有受到照顧,如果沒有用正見來訓練或培育品格,它會變得非常麻煩而難以處理。

今天我要提供各位一種訓練心的方法,那就是「業處 (Kamma-tthjana)」。業 (Kamma) 是指「行為」, 處 (tthana) 是指「基礎」。在佛教,這是使心祥和及寧靜的方法——你們可以用它來訓練心,並以這受過訓練的「心」來審視「身」。我們的「存在」是由兩個部份組成的,一是身體,一是心,就這兩部份而已。所謂的「身」,能被我們肉眼所見,而「心」,相反地,是非物質的部份,只能被「內在的眼」或「心眼」「見」到。身和心這兩者,都經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
raw-image

良因曰:

大家都知道,修行是為了要修心。我們也從很多經論中去閱讀、學習關於「心」的開示,但是有一個重點,也往往是學佛人忽略的,那就是我們一天當中,花多少時間去審視自己的「心」?

往往聽到學佛幾年的人,告訴我他學習過那些經典、修過那些法門……我的回應通常是默然,因為把許多藥單列出來,洋洋灑灑地,但是真的吃藥了嗎?

我們是否曾經長時間關注著平常自己狂亂的心?或者昏昧的心?以及用功時與法不相應時的心、稍微相應時、完全契合的心……恒常地觀察這念心,是調心的基礎。

以前學佛院達公長老告訴我們,經典裡所描述的,就是我們這念心。因此,確實以教照心,才能理解經文的真實義。也就是說,要透過實修,才能親嚐法味。不然即使學的經典再多,甚至為人說法,講得天花亂墜,對「心」還是不了解的,更別說解脫了。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6
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實行」之事 ( 一 ) 學佛以後,就不應在世法和人群中廝混,應當如法去修持。 ( 二 ) 應該離開家鄉到遠方去,身無依仗,心無貪著地去修行。 ( 三 ) 應該依止善妙的上師,心離驕慢,如教奉行地去修持。 ( 四 ) 在聞思上經過一番努力後,經常要少說話,一心
Thumbnail
2022/11/06
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實行」之事 ( 一 ) 學佛以後,就不應在世法和人群中廝混,應當如法去修持。 ( 二 ) 應該離開家鄉到遠方去,身無依仗,心無貪著地去修行。 ( 三 ) 應該依止善妙的上師,心離驕慢,如教奉行地去修持。 ( 四 ) 在聞思上經過一番努力後,經常要少說話,一心
Thumbnail
2022/11/06
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謹記」之事 ( 一 ) 外顯諸境皆屬迷幻無有真實,應當謹記。 ( 二 ) 內之心性無有吾我,空空如也,應當謹記。 ( 三 ) 心中的妄念解應緣而生,率爾無體,應當謹記。 ( 四 ) 四大所成之身體及語業,皆是有為法,無常無住,應當謹記。 ( 五 ) 眾生之一
Thumbnail
2022/11/06
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應當謹記」之事 ( 一 ) 外顯諸境皆屬迷幻無有真實,應當謹記。 ( 二 ) 內之心性無有吾我,空空如也,應當謹記。 ( 三 ) 心中的妄念解應緣而生,率爾無體,應當謹記。 ( 四 ) 四大所成之身體及語業,皆是有為法,無常無住,應當謹記。 ( 五 ) 眾生之一
Thumbnail
2022/11/06
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不應捨」之法 ( 一 ) 不要捨棄慈悲,因為慈悲是利他之根本。 ( 二 ) 不要捨棄外境之現象,因為一切外境之顯現,皆是由心性自顯之光明。 ( 三 ) 不要捨棄一切妄念,因為它們都是法性之顯現遊戲。 ( 四 ) 不要一意捨棄煩惱,因為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 (
Thumbnail
2022/11/06
良因法師 著 岡波巴大師: 常念十項「不應捨」之法 ( 一 ) 不要捨棄慈悲,因為慈悲是利他之根本。 ( 二 ) 不要捨棄外境之現象,因為一切外境之顯現,皆是由心性自顯之光明。 ( 三 ) 不要捨棄一切妄念,因為它們都是法性之顯現遊戲。 ( 四 ) 不要一意捨棄煩惱,因為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佛在哪裡?佛在法中! 法在哪裡?法在佛中,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裡?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佛在哪裡?佛在法中! 法在哪裡?法在佛中,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裡?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瞭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瞭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哪裡?沒有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裡或那裡,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了寧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禪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禪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了寧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禪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禪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什麼?心並不真的是什麼「東西」,依照傳統上的說法,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下這個時刻就有心——當我正在對你們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什麼;聲音透過耳朵,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個經驗到這些的,就叫做「心」。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什麼?心並不真的是什麼「東西」,依照傳統上的說法,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下這個時刻就有心——當我正在對你們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什麼;聲音透過耳朵,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個經驗到這些的,就叫做「心」。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良因曰: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讓我解釋得更清楚些,現在我們正坐在平靜的森林裡,這兒,如果沒有風,樹葉會保持原狀靜止不動,而假若有風吹時,樹葉便會拍打舞動起來。心,就像那樹葉一般,當它一接觸到法塵,它便會依著法塵的性「拍打舞動」起來。 良因曰: 先別說大話,練習看自己的「心」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