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1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個意義

  意義應該是真的,所謂真正的,可是怎麼到後來變成了虛偽的,假象的,甚至變成了泛泛之類下的一種意義?我寫〈意義論〉是希望能透探討真正的意義所在,也就是一個最原始的問題: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我寫到結論:那就是沒有意義,意義是每一個人自己所認為的,所專屬的。只不過,我再繼續追問下去,我發現,那種自己專屬的,好像是某種的偽意義所在,如果那真的是意義,我不覺得人們會快樂,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真正發自內心的,不是有人要你快樂,也不是家人朋友逗你快樂,網路影片逗你歡樂的笑容,這都不是快樂,後來我又寫到〈快樂的意義〉這篇文章,我專注的重點不是快樂本身,而是意義本身,請先搞清楚這點,再來想想快樂的原本泉源會更有意義,這一直很重要。
  我一直想要快樂,也做了很多讓我「快樂」的事,可是到頭來,冷靜下來想想,那真的讓我不快樂,是發自內心到的感謝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無法言語的,是你在平靜之下,感受到一種喜悅,一種雀躍,一種真正不是笑容的快樂。你大概很難體會我的意思,吃一頓大餐,登上世界的某座山的高峰,或是終於邁入人生的一大階段,例如結婚或是升上大位子,這都不是我要指的快樂,這些人生上的真正大事,倒不如平常的一件小事上的快樂,我們不在乎這個,誰會想到每天的一頓飯就很快樂?誰會期待能夠看到每天的日出與日落?期待下雨的日子到來?或是有人關心你吃飯了嗎?天冷是否要加件外套等等,這就是平凡的快樂讓我真正感受最深的原因。
  平凡沒有不好,但意義之中,人們卻想要非凡,更上層樓。在那些偽意義之中,我也體驗到無數個偽意義,告訴我原來參與這樣的快樂就是快樂,吃上一頓從來沒去過的餐廳,體驗到從來沒去過的旅行,但這些的背後,其實也不是在於體驗,而是感受,一種所能在生活間,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受到很無聞的感官與內心結合起來的一種內心意義。如果真的要我描述,不外乎就是我們是否可以感受到那內心不起眼的周遭?如果真的要我去了解,我們也是否可以看到以外的世界感受?
  我相信世界上的某一角落,有人在失落,發冷找不到被子取暖,我同樣也相信,某一個村落或是小家庭的兒童沒有飯可以吃飽。世界上浪費的糧食更甚以往,來到十億噸,每人每天浪費的食物重量高達七十四公斤,將近一個成人的體重,然後他/她可能還微胖。而講到肥胖,每人的身材從筆直擴展到圓弧型,腰圍的數字也在增大。世界上的平等,加上了政治與城市管理不當,任何想要拉近貧富的距離比以往困難。
  想想物價與房價之間的關係,南韓的房價是史上最高的價格,香港也不差到哪裡去。而不管是南韓的蛋黃區,或是香港的地方小,甚至只是看台灣的精華區,房價影響著物價的相對比例,不吃不喝多少年才可以買一間房已經不是新聞,真正想要過得快樂,空間還要能夠「足夠」到可以好好躺下來睡覺,翻個身還不會撞到什麼東西真是越來越難。
  房價影響我們的消費意願,雖然那些餐廳店家都不願馬上大漲衝一波,可是相對而來的縮水,以及換了個包裝重新上架,還是換了個說法,都沒有辦法阻止物價波動的進度。我們想要好好吃一餐,除了便利商店外,不然就是要找找料多味美一家餐廳。
  這沒有什麼用,餐廳倒掉的食物那麼多,我們看上的卻是難得的美味,米其林等級重要嗎?為什麼這個幾乎變成了食物挑選的代名詞?必比登的說法很靠得住嗎?為什麼變成某一食物的考量詞?如果你不在乎這個,部落客也會告訴你他們的體驗如何,這可是餐廳勝出的關鍵,想要一間餐廳吸引力,當然要靠這些人的味蕾,才能抓得住我們的舌尖,才可以留住最多的客人,因為說實話,餐廳的目的當然就是要賺錢,如果都不賺錢,餐廳就會倒光,就無法吸引人上門消費,而餐廳沒有新菜色,也同樣流失客群,我們這些人想要給別人賺飽飽,當然就是靠著自己鑑賞的眼光,來挑好吃的新奇菜色與經典的食物。
  我們是挑剔者,有一種獨特的眼神在挑出適合自己的菜。在社會的每一吋連結,我們同樣也發現大眾愛吃的也這麼類似與經典,就從台灣的滷肉飯,或是美國的牛肉漢堡,義大利的披薩與義大利麵,從北到南,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洲,每一個菜色的類似程度都大同小異,只是我們選擇的嗜好類型不同。誰喜歡真正適合什麼菜,自己舌頭最知,而在社會整個領域,各類的食物已經「被玩」了差不多了!從漢堡傳到每一個國家,都經過改良,味道可能略有不同,墨西哥塔餅從墨西哥再到美國本土,味道也可能都有變化。我們的相似食物類型在某一寸之間,都已經沒有可看性,但不代表沒有什麼意義......
  食物在各個之間只有自己的最美味。然而,這還是食物而已,整個世界的相似度,以及我們的連結程度幾乎普遍來說,都那麼接近,也那麼陌生。記得剛開始提倡的偽意義嗎?當我們想要某種意義,偽意義已經幫我們寫下,因為三享生活的美好,我們可以想見,每一個人被這種進步,想要快樂的自由被明顯放大,誰都很想要的那種生活富足,能夠真正享樂,讓人生更加不凡。也由於這樣的意義來得更加明顯,於是我們就看到這樣的意義無意義間被渲染成真正社會最突出的放大鏡。
  誰都想要快樂,我們都懂。貧窮人士想要改善生活,社會要更有愛,溫情讓人間充滿幸福,其實都是靠著人之間去發想改善社會的自滿與不滿。〈問題製造者〉裡面所講的那些問題,是我們從來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也絕對不在「菜單」上面,你就點選就可以看見細微。為什麼我們這麼冷淡?而這裡的冷淡是指不願意深入人心第三層下面去思考什麼?家人朋友之間的第二層,其實沒有真正了解第二層與第三層之間的那種真正互動來得更有安心感,也就是說,家人雖然深入你的第二層人心,但在第二層與第三層之間的某種夾層中,你才能發現,了解你其實未必是你真正內心的第二層全部,而是某一個第三層與第二層中間進入你第一層的那種療癒感受,這也是為什麼陌生人幫你勝於家人朋友幫你那麼感動的原因,你總心想不認識你卻要幫你,不是因為社會有愛這麼容易解釋,而在社會普遍去連結的過程中,我們緊密相連的程度,就想攀上意識下面的某一個連結情感會讓我們動容。
  多數人能夠看到的其實是偽意義之下的有個意義,這種有個意義,與泛意義之間不同的是,有個意義是把意義去當成意義上的真實感,認同感,以及真正的確認感。而泛意義則是在生活的周遭,都當作有意義的真確感,即使那不是意義的所在性,就像我們見到好看的食物,對於食物的品頭論足,了解到的意義其實就是有個意義,而這種意義是不是真正的認同與確認感,是根據個人感受而說,在放在每一個人感受上,或許雷同,但也有相反的時刻。
誰真正愛你?你自己,暸解自己很重要,因為自己的觀點去勝於別人圍繞你的觀點,如果不是愛自己多,只要「一點」,就影響一點點。
  然後再來看看相對的時候,事情因為個人而有所不同,各種偏誤中,這種容易當成一個意義去真實發生的感受最顯得突出而且緊要。而在相對的時候,例如我們對於問題的思考點時,也因為意義發生而有所不同,但前提是我們對於這個了解是相同,所以在食物的這一個方面,這也是為何兩者的相異會如何大的原因,即使吃同一種食物。
  再來看看交友聯誼,這種無法去深入了解連結之間的一種連結,是我們最大的性別挫敗,性別總是無故去參與這樣的性別角力場,讓性別因為男女而去男女,今天我去了解一個人的內心,這個人是不是也因為去了解我的內心?否則交友的目的性意義就失去,而如果一個人在了解不夠投入,不是你的問題,也是在這樣的問題,引發更大的漣漪問題,誰是你的菜不重要,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解這樣的菜是不是為你的也好,而是在人心的每一層之間,夾了各種層層堆疊的東西,而你只看到自己的。
  你總是想到你自己,人心是不是自私,愛自己才能先愛別人也不重要,因為連結不是靠單方面改變,愛自己就會愛別人,社會就一天到晚愛自己才會去愛別人,連結就會更加複雜與交集不過來,就像錯過的緣分,誰真正愛你?你自己,暸解自己很重要,因為自己的觀點去勝於別人圍繞你的觀點,如果不是愛自己多,只要「一點」,就影響一點點。
  感受不到嗎?事情的每一個意義,在連結看似容易的情況下,容易去分散連結之間,好讓這個意義能夠清楚產出,然後對意義去做解釋。而在情感連結過程中,如果感覺太過牢靠,就會把感覺往自己身上擠進去,以為感覺就存在內心的一層上,你就更有感覺。
  誰真正會有多大的感覺是我們很難真正了解過,誰真正在你內心的海洋停留多久,你可能也沒想過。人群之中的廣大海岸線上,連結著各種斷層而來的複雜連結,人人都有故事可以說,人人都可以連結成更有效的情感連結,但在意義的寫實上,同樣的,我們也知道「有個意義」是否真正能夠是個有個意義,就看自己要把意義變成怎麼樣的真實感受,是清楚浮現在上頭,而且還擁抱它,忘了看到其他的意義,畢竟,偏誤的影響,是因為有個意義而來,認知的那種錯覺,在人格上如果要去多做解釋,就是層層影響之下,會讓我們產生多大的反差,多大的順差,直到把我們覆蓋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