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寫005 「朕不給,你不能要」- 不給?自會有人給

    大家好,我是艾希。
    忽然一場暴雨,世界縮為屋簷。 前面一個一起躲雨的妹子,看起來像是失戀。 是不是該一起來場,濕戀。
    今天要講的主題其實不完全是面對新手。 主因是最近跟朋友聊天聊到一種狀況,於是我就把我的上一篇文章貼給他。 我的目標其實就是這樣,對於一些常被問到的問題直接產出一些東西紀錄,後續遇到相同問題就直接拋給對方。
    但上篇其實是先建立可以離開的能力,比較是面對新手的。 但我後來想想,他的狀況比較是中手、甚至是一些高手偶爾也會遇到的狀況。 關於該不該去要求自己應得的東西。 當然這有個前提是「應得」,意思就是自己已經做出一些成績,已經提供一些價值了。

    誰需要誰比較多

    這幾乎是每一次我被問到類似問題時,會第一個反問的問題。 一段關係,不管是親人、伴侶、職場、朋友,都是會有一定的權力意志在其中暗潮洶湧,理想的狀態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 但如果失衡了,就會變成漩渦,把一人、兩人甚至周圍的人都攪進去。
    而我個人認定相對理想的關係是,「我不需要你,但我想要身邊有你」。 也就是說,我有其他選擇,但在眾多選擇中我選擇你。 而在選擇後,我扛起我該承擔的,所以我享受我應得的。 誰都不欠誰,誰也不是真的擁有誰。
    上面這段偏向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但同樣地,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在關係中詢問自己,「我想要在這段關係中獲得什麼」,然後問「我給了我能給的、我該做的都做了嗎?」。 如果這兩個問題都有答案了,對於自己「得到什麼是合理的」,也應該會有一個初步的答案。 接下來該做的,就是去驗證自己的答案。

    被取代的雙重性

    講一個很矛盾也很真實的話,「每個人都可以被取代,同時也無法被完全取代」。 也就是說,自己這類型、這種能力、這種個性和類似經歷的人可以直接分到一群,但自己作為個體又是唯一的,其他個體花在自己這個個體的經歷也是獨特的。 這段論述的辯證接近於小王子對於世界上的玫瑰和自己的玫瑰之間差別的理解。 那麼,問題就在於自己在同類型的品項中是否是具優勢的,其足以反映在這段關係應得的。
    淺白點講,用職場的概念來舉例就是,我這種工程師市場一定找得到,但自己的性價比以及重新找一個新人的時間和磨合成本,是否高過於公司直接給自己加薪。 而這完全是可以經過市場驗證的,只要出去面試幾次就知道,自己值多少價、自己要的價合不合理。

    世界要予以回應,首先自己要先發出請求

    華人傳統習慣靜靜地做、等待被發現,如「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之類的說法。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敘述方式和思維結構會互相影響。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描述事情時,也在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而我們對外界提出要求時,類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我們也會受到那對外要求的反作給驅動。會讓自己的行為開始配得上我們的對外要求,以達到外在與內在的一致平衡。
    而如果自己的內在高於外在的給予,又會處於一種不均衡的痛苦中。 那麼就會回到上一篇所說的,需要嘗試讓外在環境配得上自己。 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改造現有的環境,另一則是直接前往到更好的環境。 以人生就是一場在世修行,所有的歷練都可視為一種練習的角度來看,會建議先嘗試改變現存環境,但也可以同時一邊對外物色其他更好的環境。
    回到最初的問題,其實覺得自己不配有兩種答案:一個是以為自己不配,另一個是自己真的不配。 那麼,去問問身邊的人(比較理性客觀的那些),自己以為的是真的嗎? 如果他們的答案是自己配得上,那麼相信自己配得上,就如同相信身邊的這些人。 而如果明明自己配得上,卻還是不敢提出要求,那麼就要有個預期。 自己那些配得上卻不敢要求的獎賞,會給到那些配不上的人身上,只因為他們敢要求。
    這樣的結果,自己可以接受嗎?
    希望你在我的文字中,多看懂了自己一點點。
    我是艾希,我們下次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