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可恥但有用 仍請記得回到地球表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Mirror演唱會的事故引起各方的熱烈討論,事發一刻連登更一度因網路擠塞而斷線,whatsapp 、signal群組、IG、FB等爆炸式地傳播着事發的影片。當時大家都很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傷者的情況。一時間,整個網絡世界都聚焦在此事之上。
及後,有不同的機構呼籲停止傳播影片[1],也呼籲關注身邊人可能出現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的情況。有網民便開始反諷「咁都PTSD」,也批評人們對社會其他弱勢羣體的漠視。筆者認為,事發時有不少人在現場近距離目擊事件,而且當時他們正陶醉其中欣賞表演,突然目睹慘劇發生,自然會有驚慌、惶恐的心情,甚至事後會在腦中有「回閃」片段,所以呼籲人們遠離這些影片是無可厚非。
至於網民批評人們對不同羣體出事時的關注度極不平等,這跟媒體的曝光率當然有很大關係。同樣是意外,但地盤工人的死傷乏人問津,因為媒體對議題的選擇追隨大眾的口味,而大眾又過於依賴媒體提供的資訊。當我們只仰賴事件在記憶中被搜索的容易程度,亦即可用性捷徑[2]去決定事件的重要性,有許多重要的議題便會被忽略。
對於有人批評歌迷沉迷追星,黃毓民更指這是精神鴉片[3],筆者則認為追星以及很多行為都可以是人們逃離現實的出口,例如是煲劇,瘋狂購物,甚至是瘋狂OT… 逃避主義 (escapism) 其實是中性的名詞,透過這些行為,我們能從現實的壓力中喘息一下,或者也能從中得到面對現實的正面心態或方法,而不是一面倒的貶義。但筆者反對過度沉迷,以至忽略身邊人甚至過度揮霍。逃避有用,但始終都是要面對自己的人生。
[1] 關於應否傳播事發影像,呈現真相之餘又該如何處理相關影像,可以看書生百用7月28日的文章《傳媒倫理》https://www.instagram.com/p/Cgk9BfHvD5O/?igshid=YmMyMTA2M2Y= )
[2] 可參閱《快思慢想》的前言及第12章<可用性的科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逃避兩個月多,終於回來了,兩個月多做了很多事情沒做的也很多,發現了自己慣性的逃避心理,好像放著不去理會就可以不必為這件事情負責任,卻往往在截止線的時候,交出看似還行的成果,卻又同時把自己弄得破碎不堪,對你們來說逃避是什麼,在自己深度剖析後發現自己不想去承擔,但又希望自己有所成就,這樣的矛盾心理,其實
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分散。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新動態、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還是無數未完成的待辦事項,這些分心的瞬間不僅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讓我們的快樂指數逐漸下降,焦慮感日益增加。焦慮和不開心,成為了損失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身邊陸續被憂鬱症、躁鬱症所苦的人愈來愈多,有一面之緣的鄰居,有同事,有家人,甚至是自己的房客。嚴重的,被憂鬱症帶走了。 明星也是經常被憂鬱症call到的一群。嚴重的也是抵不過,選擇:那就先走吧。 想想台灣每年約有3000人因為憂鬱症而走。那整個世界有多少呢? 其實想到這這群人,心很痛,
Thumbnail
HI: 你聽過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嗎? 你知道會創傷會為人帶來的後續反應嗎? 以Mike為例,創傷的存在就像生命的黑洞一樣。 即使你不做處理,它也會一點一滴侵蝕掉你的生命力.. 創傷後的人生專題系列,是Mike與創傷為伍的生命經驗。 它使我沒有任何逃避,只能誠實以對。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2022.5.19 今天臍輪在清理上癮,找尋手機、食物、追劇、…各種上癮背後是因為在逃避什麼、是遇見了什麼樣的不舒服情緒想轉移注意力或切斷感覺 而在裡面看見滑手機、追劇的自己分裂成兩半,前面是面無表情機械化滑著手機或隨著劇情起伏做出反應的自己,但後面卻有一個在黑暗中躲很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創作動機 現在有太多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中,整天滑的手機都不離手,這樣的生活是否正常呢?當然不正常。所以我們也要離開手機,過自己的生活。正視自己週邊的事物,而不光是沉迷在手機世界之中。別讓錯失恐懼症綁架你。 編曲 由於收集的片段比較多,在編曲上也顯得比較複雜。特別是FOMO這段,要如何處理才能讓
Thumbnail
身為曾經患有拖延症,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不想面對,或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就會想用先放放來面對的前拖延症(如今也不敢說已經完全好了)患者,我感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句話和我的經驗是完全不符的。甚至反過來,事情通常都是在放著放著的過程中逐漸爛掉的……
Thumbnail
逃避兩個月多,終於回來了,兩個月多做了很多事情沒做的也很多,發現了自己慣性的逃避心理,好像放著不去理會就可以不必為這件事情負責任,卻往往在截止線的時候,交出看似還行的成果,卻又同時把自己弄得破碎不堪,對你們來說逃避是什麼,在自己深度剖析後發現自己不想去承擔,但又希望自己有所成就,這樣的矛盾心理,其實
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分散。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新動態、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還是無數未完成的待辦事項,這些分心的瞬間不僅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讓我們的快樂指數逐漸下降,焦慮感日益增加。焦慮和不開心,成為了損失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身邊陸續被憂鬱症、躁鬱症所苦的人愈來愈多,有一面之緣的鄰居,有同事,有家人,甚至是自己的房客。嚴重的,被憂鬱症帶走了。 明星也是經常被憂鬱症call到的一群。嚴重的也是抵不過,選擇:那就先走吧。 想想台灣每年約有3000人因為憂鬱症而走。那整個世界有多少呢? 其實想到這這群人,心很痛,
Thumbnail
HI: 你聽過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嗎? 你知道會創傷會為人帶來的後續反應嗎? 以Mike為例,創傷的存在就像生命的黑洞一樣。 即使你不做處理,它也會一點一滴侵蝕掉你的生命力.. 創傷後的人生專題系列,是Mike與創傷為伍的生命經驗。 它使我沒有任何逃避,只能誠實以對。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2022.5.19 今天臍輪在清理上癮,找尋手機、食物、追劇、…各種上癮背後是因為在逃避什麼、是遇見了什麼樣的不舒服情緒想轉移注意力或切斷感覺 而在裡面看見滑手機、追劇的自己分裂成兩半,前面是面無表情機械化滑著手機或隨著劇情起伏做出反應的自己,但後面卻有一個在黑暗中躲很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創作動機 現在有太多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中,整天滑的手機都不離手,這樣的生活是否正常呢?當然不正常。所以我們也要離開手機,過自己的生活。正視自己週邊的事物,而不光是沉迷在手機世界之中。別讓錯失恐懼症綁架你。 編曲 由於收集的片段比較多,在編曲上也顯得比較複雜。特別是FOMO這段,要如何處理才能讓
Thumbnail
身為曾經患有拖延症,遇到讓自己不知所措、不想面對,或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就會想用先放放來面對的前拖延症(如今也不敢說已經完全好了)患者,我感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句話和我的經驗是完全不符的。甚至反過來,事情通常都是在放著放著的過程中逐漸爛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