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繼2016年跟三位友人到台東市區半日遊後,相隔三年再次搭上僅固定行駛在南迴線的普快,不同的是,這回普快只是旅途的一段路,到台東後會繼續轉車往玉里移動。
此時離未來普快停駛的2020年年底約一年半,在許多文章及照片的推波助瀾下,連平日的普快,也越來越常幾近客滿。很多旅行團大概都曉得,這是花小錢就能往台東移動的選項。2016年時,我們還能在非常空曠的車廂裡隨便選位子坐。
因應第二月台整修,3671次普快改到第一月台發車。多年後看才發現,原來這塊第一月台的資訊顯示器,也有放第零月台的列車資訊,用那醒目的「0」。
平日週一搭車的人潮不少,倒也還不到一位難求的窘境。
3671次普快一如既往地中午前發車,駛離因電氣化工程而滿目瘡痍的枋寮車站。
南迴線靠台灣海峽側的車站,跟屏東線的狀況差不了多少。三年過去,加祿車站已"面目全非",蓋起不知後續會有多少人使用電梯,以及跟站房風格很不搭的木造遮雨棚。
接著到枋山車站之前,就是多年不見,從南迴線看下去的台灣海峽景觀。
抵達枋山時,普快停靠在現已停用的舊島式月台,而站房那側新建的側式月台,已施工到現出遮雨棚柱子的程度。動線依此調整的好處是不必再走地下道,不過從此以後。再也無法從月台看見站房全貌了。
不辦客運的枋野號誌站,則沒有什麼明顯變化。
過了大武車站,就來到能清楚看見太平洋的路段。短短兩個多小時車程內,享受屏東、台東的南國空氣,並眺望台灣海峽與太平洋美景,就是這班3671次普快的獨一無二。
只要別下雨,就算要忍受柴電機車進隧道時的噪音,一切都是很棒的。
一切看似一如既往,直到抵達太麻里車站有了變化。
純白色的電桿從列車較少停放的股道開始延伸,改建的第一月台也已啟用,採用對比的藍色柱子與黃色雨棚支架,選色非常鮮艷。據說藍色代表海洋,黃色象徵旭日及金針花海。相反的,第二月台仍維持原本樣貌,尚未被動刀。
從太麻里繼續往北,到知本間的鐵路旁已架起電桿,更往知本靠近則接起電線。看來熟悉的南迴線太平洋側,終究開始有必然的變化。
南迴線從這裡起離海越來越遠,終於往窗外看已難見太平洋,3671次普快也駛入我2014年第一次搭南迴線時就已電氣化的知本車站。如今有數班對號車,在這裡始發往北。
直至今日,不確定自己2016年為了上廁所,趁普快待避時趕緊出站再馬上進站的過程,到底算不算有在知本車站進出過呢。
最後往台東的這段路,過利嘉溪時剛好在舊橋上拍到興建中的新利嘉溪橋。這座取代舊橋的新橋已於2021年啟用,還預留未來要雙線化的空間。
3671次普快順利抵達台東車站,跟一旁的莒光號剛好對齊,也能從顏色均勻程度來對照保養狀況的明顯差異。
這回台東車站僅僅是轉車點。接著就看要搭哪班車,來完成就算只到玉里,也是第一次踏進花蓮縣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