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你用蟲的視角,還是鳥的視角在看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覺得所得分配,是越來越平均,還是越來越不平均?」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統計數據會說謊」;也聽過另一句話,「數據不會說謊」。(有趣的是,這兩句話,剛好分別是兩本書的書名。)
所以,數據到底會不會說謊呢?
嗯,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對統計的認識程度」。
如果不懂統計,你就很容易被無良政客、不肖商人用統計數字欺騙;如果學過點「統計防身術」,你就能看出數字背後所藏匿的訊息,所有的數據詐術在你面前,皆一覽無遺。
想學點「統計防身術」嗎?來本《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吧!
來源:https://www.kobo.com/tw/zh/ebook/4w8jG-ImKzyI68AYOMknZA
這本書是2022年,第一本我給「五顆星」的經典好書。
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有本著名的暢銷書叫做《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所以,他在江湖上有個稱號,就叫做「臥底經濟學家」。
哈福特是我非常喜歡的經濟學普及作家,他擅長用故事、生活案例解說經濟學原理,且過程完全不涉及任何數學公式。他的書文筆流暢,淺顯易懂,讓人讀來趣味盎然。
人稱「臥底經濟學家」的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im_Harford_in_2012.jpg
這本《臥底經濟學家的10堂數據偵探課》,主要在談「如何正確的理解、使用統計數據」,才不會讓你鬧笑話、被人騙。
身為經濟學家的哈福特,成天與數據為伍,他從自身實務經驗,總結歸納了看待統計數據的「十條準則」。
我從中挑選了兩個,印象較深刻的概念與你分享:
1. 蟲的視角VS鳥的視角
2. 統計,很多時候是語言學的問題

蟲的視角VS鳥的視角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你覺得所得分配,是越來越平均,還是越來越不平均?」
來源:https://stringfixer.com/tags/prot%C3%A1goras
我猜,沒意外的話,你的答案應該和我相同,都認為是「越來越『不』平均了」。
為什麼?
看看20年前的薪水,再看看現在的薪水;看看20年前的房價,再看看現在的房價。這是實打實的「生活」告訴我們的。
但作者在書中卻告訴我們,從統計數據──吉尼係數──來看,全球的所得分配,其實是越來越平均的。因為大量原本非常貧困的人(許多分布在中國和印度),生活水準和過去相比,獲得了大幅提升。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到底是我們的「個人經驗」錯了,還是「統計數據」錯了
其實,兩者都是對的。
作者稱這種,「個人經驗」的判斷為「蟲的視角」,「統計數據」的判斷為「鳥的視角」。
蟲在地上爬,只能看見狹小的範圍,在時間和空間上,受到嚴重的侷限;鳥在天上飛,擁有遼闊的視野,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鳥的視角對我有什麼幫助呢?身為蟲子,我能感受到的、我在乎的,就是我四周的生活環境。『全球』貧富差距大不大,與我何干?我只在意,此時、此地、此刻──台灣,貧富差距有多大,我買不買的起房。」
對夏蟲來說,不可語冰又如何?夏蟲的生活,本來就不會、也可能永遠不會有冰!
這種想法沒有錯,但有些事情,只靠蟲的視角是無法回答的,你必須飛起來,用鳥的視角來看。
比如說,「抽菸會不會導致肺癌?」
你看了自己的爺爺,50年的老菸槍,80幾歲了還是生龍活虎的,罵起人來中氣十足;你考察了身邊有抽菸的人,發現他們也沒幾個得到肺癌。反倒是沒抽菸的,倒是有人得了肺癌。因此,你下了一個判斷:「得不得肺癌,和抽菸無關!」
不用學過統計、科學,有點常識都知道,這個判斷是有問題的──因為,你不能只考察身邊的人,你要考察全世界的人;你不能只看最近這幾年,你要看過去50年,甚至是100年。唯有這樣的觀察所得到的結論,才夠強硬,才對我們的生活有指導意義。
有些東西,蟲看不見,唯有鳥才看的見。
口罩對新冠肺炎的防護力有多高?疫苗到底有沒有效?打疫苗的死亡風險有多高?
這些問題,個人經驗都是單獨的「點」,參考價值極有限,你必須靠統計這枝畫筆,將點連成線,將線延展成面,才能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這就是為什麼,光有蟲的視角還不夠,我們還需要──鳥的視角。

統計,很多時候是語言學的問題

來看一個真實的統計數據:
「在芬蘭,嬰兒死亡率為0.23%,相當於每一千名嬰兒中,有2.3人死亡;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0.61%,也就是每一千名嬰兒中,有6.1人死亡。」
美國的嬰兒死亡率,竟然是芬蘭的2.7倍!
為什麼會這樣?
難道是因為,自詡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醫療水平遠不如北歐的一個小國芬蘭嗎?
當然不是。背後的原因,可能會讓你乎意料。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兩個國家對『嬰兒』的定義不同!」
「對嬰兒的定義不同?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美國,超過22周終止懷孕的狀況,稱為「嬰兒死亡」;不到22周終止懷孕的,則稱為「流產」。在芬蘭,嬰兒死亡的基準線,則是劃在24周。
就是因為兩個國家,在對「什麼是嬰兒」的定義上不同,才會導致嬰兒死亡率有如此大的落差。所以這個現象,完全不是醫療問題、不是數學問題,純粹就是個語文問題──「你如何『定義』一個概念或名詞。」
在心理學、社會科學實驗中,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這些研究,有一個小小麻煩點,就是用詞平易近人、結論淺顯易懂,以至於許多人以為「自己看懂了」,就以它為證據、武器,去攻擊和自己立場相左的人──不少政治人物都是這樣幹的。
比如說下面的例子:「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玩暴力電玩的孩子,比較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展現暴力行為。」
來源:Pixabay
這個研究結果夠白話、夠簡單了吧!每個字我們都看懂了。但,你確定,你真的了解這段描述中,每個語詞的定義嗎?
比如說,「暴力電玩」的定義是什麼?「格鬥天王」算不算暴力遊戲?
你說:「算!因為他有暴力的元素──打鬥。」
那踩香菇的「超級瑪利歐」算不算?把動物裝在一個手掌大的球裡,還讓他們互相殘殺的「神奇寶貝」算不算?
再比如,「玩」的定義是什麼?每天接觸10分鐘算不算玩?還是要超過一定的時間才算玩?玩的「量」,要看頻率還是總時數?玩的「地點」,是在自己家裡玩,還是被研究人員找到大學實驗室裡玩?也就是結論是「統計」來的,還是「實驗」來的?
「暴力行為」的定義又是什麼?怎麼量化「變得更暴力」這件事?
如果以上問題你都沒想過,這些概念都沒有弄清楚,就急著下結論,以此為所謂的「科學證據」,攻擊和自己價值觀、立場相反的人,不覺得太草率了嗎?這種行為和某些政客,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當看到統計數據、研究結果時,別急著下判斷,先確認自己,「弄清楚所有語詞的定義、指涉的對象」──哪怕這個語詞在表面上看起來有多麼「白話」。
最後,來一道和台灣有關的練習題:「死亡率達4.81%!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高於全球平均!」
在下判斷、使用這個研究結果之前,你弄清楚「死亡率」的定義了嗎?你知道死亡率分成兩種,一種叫「致死率」,一種叫「感染死亡率」。這則新聞標題中說的死亡率,是哪一種呢?
在個人有限的生命經驗裡,我們都是蟲子,需要統計這雙翅膀,讓我們騰空而起,以鳥的視角,俯瞰大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7會員
3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聽過「棄嬰箱」嗎? 最近因為要交稿的關係,上網讀了些資料,意外發現一本好書。看完後頗有感觸,迫不及待發文與你分享。 這本書的書名是:《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要介紹這本書,得先從「棄嬰箱」這三個字說起。
你應該也看過下面這張卡通圖。 這張圖,只要是批判「教育」、批判「公平」,經常有文章或演講用此圖做為隱喻、諷刺,有時還會在旁邊補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價一隻魚,牠一輩子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笨蛋!」 讓我們從「腦補」這群動物的對話開始吧! 動物們的對話
截至2021年,每年年底固定發閱讀書單文的習慣,已經持續「六年」了。 記得第一年記錄時,僅有約30本的閱讀量,六年後,閱讀量竟也翻倍了。沒有什麼事情比看到自己的進步,來的讓人喜悅。這也是我最初在臉書發文的原因——「紀錄自己成長的軌跡,讓進步變得可見」。 1. 《科學態度》 2. 《正義教室》
要多少顆高爾夫球,才能塞滿一架波音747?」「芝加哥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帝國大廈的重量是多少?」 不曉得看到這些題目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還是,覺得這幾道題,是腦筋急轉彎題,所以也給出一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亦或是,打開電腦,上網google一下答案。
昨晚,在網上看到一道國小五年級,社會科考卷的題目: 小花一個月收入30,000元,小陳一個月收入26,000元,兩人準備結婚。如果結婚了,每個月的開銷怎麼分配比較合理? 我第一反應是眉頭緊蹙,心想:「這題目太……OOXX了吧!」 自我覺察後,決定先讓思緒沉澱一晚,待隔日早,再動筆為文。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看完一本書後,就立刻被作者圈粉,甚至,愛上作者,巴不得想要認識他本人。 《異類矽谷》的作者「鱸魚」,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想認識的有趣人物。這本書,也是我近期看過的幾本書中,特別「偏愛」的一本。 偏愛到什麼程度? 這本書有三個我特別喜愛的點:「不正經」、「異類」和「深度」。 異類
你聽過「棄嬰箱」嗎? 最近因為要交稿的關係,上網讀了些資料,意外發現一本好書。看完後頗有感觸,迫不及待發文與你分享。 這本書的書名是:《為什麼要拋棄我?:日本「嬰兒信箱」十年紀實》。 要介紹這本書,得先從「棄嬰箱」這三個字說起。
你應該也看過下面這張卡通圖。 這張圖,只要是批判「教育」、批判「公平」,經常有文章或演講用此圖做為隱喻、諷刺,有時還會在旁邊補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價一隻魚,牠一輩子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笨蛋!」 讓我們從「腦補」這群動物的對話開始吧! 動物們的對話
截至2021年,每年年底固定發閱讀書單文的習慣,已經持續「六年」了。 記得第一年記錄時,僅有約30本的閱讀量,六年後,閱讀量竟也翻倍了。沒有什麼事情比看到自己的進步,來的讓人喜悅。這也是我最初在臉書發文的原因——「紀錄自己成長的軌跡,讓進步變得可見」。 1. 《科學態度》 2. 《正義教室》
要多少顆高爾夫球,才能塞滿一架波音747?」「芝加哥有多少位鋼琴調音師?」「帝國大廈的重量是多少?」 不曉得看到這些題目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還是,覺得這幾道題,是腦筋急轉彎題,所以也給出一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亦或是,打開電腦,上網google一下答案。
昨晚,在網上看到一道國小五年級,社會科考卷的題目: 小花一個月收入30,000元,小陳一個月收入26,000元,兩人準備結婚。如果結婚了,每個月的開銷怎麼分配比較合理? 我第一反應是眉頭緊蹙,心想:「這題目太……OOXX了吧!」 自我覺察後,決定先讓思緒沉澱一晚,待隔日早,再動筆為文。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看完一本書後,就立刻被作者圈粉,甚至,愛上作者,巴不得想要認識他本人。 《異類矽谷》的作者「鱸魚」,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想認識的有趣人物。這本書,也是我近期看過的幾本書中,特別「偏愛」的一本。 偏愛到什麼程度? 這本書有三個我特別喜愛的點:「不正經」、「異類」和「深度」。 異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投資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市場是否真的需要專業知識?從巴菲特的批評到猴子射飛鏢實驗,作者探索了投資的真諦。結論是,成功的投資不僅在於運氣,更在於順應市場、保持謙虛和洞察力。
提到經濟學往往教我如墜五里霧中。大學時代,買了一推經濟學的教科書,讀了好幾篇依然不懂。後來才發現這是計量經濟學,一堆圖表一串術語,如同閉門造車。但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著作的特色,就是讓讀者昏頭轉向,才顯示身為作者的高深學問,比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 為何出現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為何行為經濟
Thumbnail
本書的內容,如同標題一樣,探討窮人與富人的10個思維。如,富人是以「年」來計算收入,而一般中產階級是以「月」來計算收入,若是窮人、赤貧者是以「週」或「天」來計算。書中以10個思維來探討, 思維10 : 有錢人在乎一「年」可以賺多少錢 當然有錢人不是天生下來就是金湯匙,畢竟是極少數,富人之所以可以
Thumbnail
西方有句諺語是這樣描述的,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據,那在投資圈裡利用統計數據來說謊的現象是不是也存在呢? 一、精挑細選的平均值?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這樣的新聞,類似"2023台股大豐收!平均每位股民賺近OO萬元"的新聞標題,在這樣文章中,新聞記者通常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 根據
Thumbnail
會,因為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統計報告,若不懂統計,容易被誤導。具有統計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對的統計報告,做更明智的做出決策。一般人可以先學習如何判讀統計報告和留意統計的應用開始,培養如何獨立思考。
Thumbnail
資訊大混亂的時代,更需要辨別真偽的技能!人人都能解讀數據背後隱含的陷阱,撥開迷霧,看見真相。 Tim Harford (提姆.哈福特).遠見天下.2021/08.廖建容、廖月娟譯。 推薦給: ❦ 想知道如何解讀「統計學」看懂大混亂時代下的資訊內容的人 ❦ 想知道經濟學家會開出什麼樣的偵探
前天看了《數值化之鬼》這本書,這本書由識學創辦人安藤廣大撰寫,深入的探討數值化的議題。 在生活與職場上,我們很常很聽到身旁人講數值化思維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數值化的真正含義,其中更只有微小的比例能夠真正實踐。 實際上,培養數值化思維並不需要深厚的統計基礎,數值化強調的是「用數字來思考」
Thumbnail
這本書由日本升東京大學之連鎖補習班最具實力的地理名師,宮路秀作所著,濃縮他超受歡迎的經濟地理講座精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教我們看統計數字的意義,並藉由世界經濟地圖,來讓我們清楚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現在發展的樣貌和未來發展的可能趨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投資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市場是否真的需要專業知識?從巴菲特的批評到猴子射飛鏢實驗,作者探索了投資的真諦。結論是,成功的投資不僅在於運氣,更在於順應市場、保持謙虛和洞察力。
提到經濟學往往教我如墜五里霧中。大學時代,買了一推經濟學的教科書,讀了好幾篇依然不懂。後來才發現這是計量經濟學,一堆圖表一串術語,如同閉門造車。但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著作的特色,就是讓讀者昏頭轉向,才顯示身為作者的高深學問,比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 為何出現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為何行為經濟
Thumbnail
本書的內容,如同標題一樣,探討窮人與富人的10個思維。如,富人是以「年」來計算收入,而一般中產階級是以「月」來計算收入,若是窮人、赤貧者是以「週」或「天」來計算。書中以10個思維來探討, 思維10 : 有錢人在乎一「年」可以賺多少錢 當然有錢人不是天生下來就是金湯匙,畢竟是極少數,富人之所以可以
Thumbnail
西方有句諺語是這樣描述的,謊言有三種: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據,那在投資圈裡利用統計數據來說謊的現象是不是也存在呢? 一、精挑細選的平均值?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這樣的新聞,類似"2023台股大豐收!平均每位股民賺近OO萬元"的新聞標題,在這樣文章中,新聞記者通常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 根據
Thumbnail
會,因為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式統計報告,若不懂統計,容易被誤導。具有統計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對的統計報告,做更明智的做出決策。一般人可以先學習如何判讀統計報告和留意統計的應用開始,培養如何獨立思考。
Thumbnail
資訊大混亂的時代,更需要辨別真偽的技能!人人都能解讀數據背後隱含的陷阱,撥開迷霧,看見真相。 Tim Harford (提姆.哈福特).遠見天下.2021/08.廖建容、廖月娟譯。 推薦給: ❦ 想知道如何解讀「統計學」看懂大混亂時代下的資訊內容的人 ❦ 想知道經濟學家會開出什麼樣的偵探
前天看了《數值化之鬼》這本書,這本書由識學創辦人安藤廣大撰寫,深入的探討數值化的議題。 在生活與職場上,我們很常很聽到身旁人講數值化思維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數值化的真正含義,其中更只有微小的比例能夠真正實踐。 實際上,培養數值化思維並不需要深厚的統計基礎,數值化強調的是「用數字來思考」
Thumbnail
這本書由日本升東京大學之連鎖補習班最具實力的地理名師,宮路秀作所著,濃縮他超受歡迎的經濟地理講座精華,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教我們看統計數字的意義,並藉由世界經濟地圖,來讓我們清楚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現在發展的樣貌和未來發展的可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