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魯國只有一個儒者

《莊子》裡有些段落,看似批評儒家,但仔細一想,又好像是在暗助儒家。譬如〈田子方〉裡有個故事,常被說成是諷刺儒者表面工夫: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說:魯國儒者很多,像先生您這樣的人很少。
莊子馬上開嗆:可是,魯國根本沒幾個儒者。(魯少儒)
哀公很驚訝:魯國街道上,到處都可以看到穿儒服的人,怎麼會少呢?
莊子答:我聽說,儒者戴圓冠,代表能夠掌握時代趨勢;著方履,代表能夠了解地理環境;繫玉珮,代表再大疑難都有應對之策。
(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可惜,有實力的,未必會這樣穿;而會這樣穿的,又未必有實力。如果您不信,乾脆下道命令:沒實力的敢這樣穿,一律死刑。到時我們再來看看,魯國大街上會剩下幾個穿儒服的。
哀公採納了莊子的建議。五天之後,街道上穿儒服的人全都消失了,唯有一人穿戴儒服傲立於宮殿大門之外。哀公請他進入並問以國家各項政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最後,莊子不忘再補一句:全魯國只有一個儒者,哪裡叫多?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單看開頭和結尾,的確很像是在諷刺儒家。但是,我們很容易設想一個情境:莊子嗆聲完就離開了,留下這位真儒,從此傲立於整個魯國。
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意在莊子的嗆聲,還是意在真儒的實力?或者莊子的嗆聲,一開始就是替這位真儒造橋鋪路?我相信,線索就藏在對話裡。
首先,莊子顯然熟悉儒家規矩。他不是開地圖炮隨便亂轟,而是明確指出儒者的理想型態。
事實上我認為,綜觀整個先秦,這裡給出了儒家做為知識分子的最佳定義: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其次,莊子不是說魯國盡是假儒,也不是說真儒根本不存在,而是說很少。好像他一開始就知道,魯國中真有一人能夠「千轉萬變而不窮」。
其三,整本《莊子》都在強調對話的技巧與藝術,甚至還有篇章特別談到,如何應對殘暴君王的心意,同時也保全自身。這樣的莊子,怎會在最後又補一句「我就說很少吧」?
有點社交技巧的人都知道,「看吧我就說吧」這種話相當貶低,最大作用是惹人生氣,完全是有害無益。就算莊子真的這樣講過,明文記載下來也絕對是畫蛇添足,除非莊子想讓讀者知道,他就是故意要惹人生氣。
最後,惹人生氣的莊子離開了,千轉萬變的真儒留住了。如果這位真儒得以做出什麼成就,人們會歸功於莊子,還是真儒呢?
看來莊子只是路過嗆聲一番,真儒卻因此而得到成功成名的機會。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主要源於真儒本身的實力,因為莊子根本沒那意圖,他只負責胡言亂語,不小心歪打正著而已。
但我相信,並非莊子真的歪打正著,而是他讓整個魯國覺得自己歪打正著;這並非一個諷刺故事,而是一個造橋鋪路不留名的故事。所以我相信,這故事的另一面是:
「你有這種學問,為何至今不能參與國政?你們儒家,不就以澄清天下為己任嗎?」
「當今人人皆圓冠、方履、繫玉珮,假儒太多,遂使真儒不顯,我亦無能為力。」
「缺乏機遇而已。我此見哀公,當呼風起浪,十日內助你盡展所學、名揚魯國!」
那一夜,他夢見自己化身大鵬展翅欲飛,萬里長風卻遲遲未至。隔天,魯哀公發下命令:儒服而不能應答國事者,論處死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