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119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简单至极,只有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必去找尋自己的方法 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北欖寺祖師已經歸納出修行的要點了,只要拿來操作使用即可。 也就是「靜止不動」。內在黑暗一片也靜止不動,光亮也靜止不動。 有無內在畫面,都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 不靜止,便無法修行有成。 不必去找寻自己的方法
    心念放於感覺舒適處 如果會一直擔心身體中心點的位置所在,或者習慣壓迫眼球, 可以假設身體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大,擴大直到整個天際、整個三界, 而我們的身體就坐在其中央處。 心念放在哪裡舒服,就放在哪裡,因為身體中心點已經向外擴大出去了。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止下來,不必在意是否有見到內在畫面。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必去找尋自己的方法 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北欖寺祖師已經歸納出修行的要點了,只要拿來操作使用即可。 也就是「靜止不動」。內在黑暗一片也靜止不動,光亮也靜止不動。 有無內在畫面,都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 不靜止,便無法修行有成。 不必去找寻自己的方法
    心念放於感覺舒適處 如果會一直擔心身體中心點的位置所在,或者習慣壓迫眼球, 可以假設身體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大,擴大直到整個天際、整個三界, 而我們的身體就坐在其中央處。 心念放在哪裡舒服,就放在哪裡,因為身體中心點已經向外擴大出去了。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止下來,不必在意是否有見到內在畫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守護諸根」。 就是說,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安住,心往內攝,根就不會往外放,就不會像前面講的根放逸那種狀態,不會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鼻子不會想要嗅香,乃至舌頭不會想要覺察味道,身體也不會想要一些柔軟的衣服、柔軟的臥具——自然而然就不會順著習慣向外攀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守護諸根」。 就是說,他自然而然就能夠安住,心往內攝,根就不會往外放,就不會像前面講的根放逸那種狀態,不會的。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鼻子不會想要嗅香,乃至舌頭不會想要覺察味道,身體也不會想要一些柔軟的衣服、柔軟的臥具——自然而然就不會順著習慣向外攀緣。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