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助人口語技巧的第一堂入門課:問句、高指導、低指導

    助人口語技巧系列-曾一平諮商心理師
    助人口語技巧排下來,隨便也有二三十個。
    在這些口語技巧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分辨出三大類,分別是:
    1. 問句
    2. 高指導
    3. 低指導
    問句
    由於助人關係大多會傾聽對方的煩惱,而為了瞭解對方的煩惱,就會提問了解來龍去脈。
    先談問句。在一般的對話中,問句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句型,因為對話需要得到更多資訊才能持續下去,會不會問好問題,怎麼問,往往決定了聊天能不能繼續下去。問句最常被提醒的,就是不要連續一直問,以免變成問案。這會讓當事人感到壓力,也難以產生助人效果。
    問句中,最基本分為開放性問句與封閉性問句,常見的what,how,why都是開放性問句。而封閉性問句則是讓對方回答是或否。在初期的練習中,一般建議新手從練習降低封閉性問句,增加開放性問句做起。而開放性問句中,則盡量少用why,多用what與how。這其中,尤其是what則可盡量多用,what的用法未來會專文詳述。
    盡量少用why的原因是,首先,以長期議題來說,案主到底為什麼會有一些困擾或是症狀,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再來是,問為什麼很容易讓案主有一種被質疑的感受。最後則是,往後大家會發現,就算案主答出為何有這些狀況,其實也無法解決。
    再來就是分辨高指導與低指導。
    高指導中的勸告與安撫
    如同前文所述,問題解決的建議往往難以處理案主的長期議題。詳見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3203b3cfd89780001b97006
    指導性高,對諮商關係跟療效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而直白的說,助人口語技巧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學習低指導的口語技術。
    因為一般人聽到別人的煩惱,主要就是安撫跟勸告兩種反應,勸告是給予建議,而安撫在長期議題中也難以產生效果。
    提供安撫的人,聽了數次相同的苦惱後,往往會失去耐心轉為勸告。
    另一方面,此處安撫的定義,是想要降低對方的負面情緒。因此這樣的安撫常常帶著一種"希望你放寬、心情好一點、不要太沮喪"等意圖在。安撫隱含了一種"希望負面情緒可以趕快過去"的意涵在。也就是說,安撫也多少帶著一種希望情緒可以快點變好的指導性在。
    低指導
    與此相反的,低指導口語技術,入門的第一課是具有傾聽陪伴所產生的情緒紓解與支持效果。低指導還具有很多進階效能,往後將會詳述。
    本文從入門來說,第一,是從低指導的三項口語句型開始。第二,則是辨識自己口語技巧的指導性。最入門的低指導口語技巧,從情緒反映,摘要,自我揭露開始。
    1. 情緒反映:描述案主的情緒。
    2. 摘要:分為摘要,與選擇性摘要。
    3. 自我揭露:此分為兩種分別是此時此刻的自我揭露(當下),與彼時彼地的自我揭露(故事)。
    演練時,一邊提高使用以上低指導句型頻率,同時覺察自身使用高指導與低指導的口語句型比例。
    問句演練原則
    剛開始練習的夥伴對於完全不用問句可能會感到艱難,因此此處加入問句的演練原則:
    1. 不要問why、不要問why、不要問why。
    2. 盡量使用開放式問句。
    3. 問句使用的比例不要高過反映,也就是問一個問題,最少要先做一個反映再繼續問。
    練習:
    扮演助人者-請盡量多使用低指導句型。問一句後先反映再繼續問。不用要why。
    觀察員-請觀察助人者使用句型的高指導與低指導頻率,還有問句有沒有使用過度。
    扮演案主-請扮演案主傾訴煩惱,但不需要用自己真實的煩惱,用別人的情況即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