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口語技巧的第一堂入門課:問句、高指導、低指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助人口語技巧系列-曾一平諮商心理師>>
助人口語技巧排下來,隨便也有二三十個。
在這些口語技巧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分辨出三大類,分別是:
  1. 問句
  2. 高指導
  3. 低指導
問句
由於助人關係大多會傾聽對方的煩惱,而為了瞭解對方的煩惱,就會提問了解來龍去脈。
先談問句。在一般的對話中,問句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句型,因為對話需要得到更多資訊才能持續下去,會不會問好問題,怎麼問,往往決定了聊天能不能繼續下去。問句最常被提醒的,就是不要連續一直問,以免變成問案。這會讓當事人感到壓力,也難以產生助人效果。
問句中,最基本分為開放性問句與封閉性問句,常見的what,how,why都是開放性問句。而封閉性問句則是讓對方回答是或否。在初期的練習中,一般建議新手從練習降低封閉性問句,增加開放性問句做起。而開放性問句中,則盡量少用why,多用what與how。這其中,尤其是what則可盡量多用,what的用法未來會專文詳述。
盡量少用why的原因是,首先,以長期議題來說,案主到底為什麼會有一些困擾或是症狀,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再來是,問為什麼很容易讓案主有一種被質疑的感受。最後則是,往後大家會發現,就算案主答出為何有這些狀況,其實也無法解決。
再來就是分辨高指導與低指導。
高指導中的勸告與安撫
如同前文所述,問題解決的建議往往難以處理案主的長期議題。詳見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3203b3cfd89780001b97006
指導性高,對諮商關係跟療效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而直白的說,助人口語技巧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學習低指導的口語技術。
因為一般人聽到別人的煩惱,主要就是安撫跟勸告兩種反應,勸告是給予建議,而安撫在長期議題中也難以產生效果。
提供安撫的人,聽了數次相同的苦惱後,往往會失去耐心轉為勸告。
另一方面,此處安撫的定義,是想要降低對方的負面情緒。因此這樣的安撫常常帶著一種"希望你放寬、心情好一點、不要太沮喪"等意圖在。安撫隱含了一種"希望負面情緒可以趕快過去"的意涵在。也就是說,安撫也多少帶著一種希望情緒可以快點變好的指導性在。
低指導
與此相反的,低指導口語技術,入門的第一課是具有傾聽陪伴所產生的情緒紓解與支持效果。低指導還具有很多進階效能,往後將會詳述。
本文從入門來說,第一,是從低指導的三項口語句型開始。第二,則是辨識自己口語技巧的指導性。最入門的低指導口語技巧,從情緒反映,摘要,自我揭露開始。
  1. 情緒反映:描述案主的情緒。
  2. 摘要:分為摘要,與選擇性摘要。
  3. 自我揭露:此分為兩種分別是此時此刻的自我揭露(當下),與彼時彼地的自我揭露(故事)。
演練時,一邊提高使用以上低指導句型頻率,同時覺察自身使用高指導與低指導的口語句型比例。
問句演練原則
剛開始練習的夥伴對於完全不用問句可能會感到艱難,因此此處加入問句的演練原則:
  1. 不要問why、不要問why、不要問why。
  2. 盡量使用開放式問句。
  3. 問句使用的比例不要高過反映,也就是問一個問題,最少要先做一個反映再繼續問。
練習:
扮演助人者-請盡量多使用低指導句型。問一句後先反映再繼續問。不用要why。
觀察員-請觀察助人者使用句型的高指導與低指導頻率,還有問句有沒有使用過度。
扮演案主-請扮演案主傾訴煩惱,但不需要用自己真實的煩惱,用別人的情況即可。
給心理師、社工師、輔導老師、志工等各種助人工作者的個案概念化實務運用手冊。作者為資深心理師商專業督導,將以豐富的實務經驗,一步一步協助您擬定有效的個案概念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個案概念化系列-曾一平諮商心理師>> 如果從事輔導,心理,社工等等接觸到比較心理層面的助人工作,就會發現一件事:諮商輔導常常都是要橘子給蘋果。 例如案主來的時候是希望助人者改變他的孩子,最後我們給他的卻是改變親子關係的可能性。 舉個日常建議無效的例子: 我:…….. 主述與長期心理議題的差別
<<個案概念化系列-曾一平諮商心理師>> 筆者在擔任專業督導時,常見助人工作者會將工作目標中的主述問題、個案概念化、心理衡鑑、精神診斷四者搞混,進而失去具體可行的策略與目標。本文我們就來試著分辨這四者的差異,助人工作者才能檢視自己的工作焦點聚焦在何處。
<<個案概念化系列-曾一平諮商心理師>> 如果從事輔導,心理,社工等等接觸到比較心理層面的助人工作,就會發現一件事:諮商輔導常常都是要橘子給蘋果。 例如案主來的時候是希望助人者改變他的孩子,最後我們給他的卻是改變親子關係的可能性。 舉個日常建議無效的例子: 我:…….. 主述與長期心理議題的差別
<<個案概念化系列-曾一平諮商心理師>> 筆者在擔任專業督導時,常見助人工作者會將工作目標中的主述問題、個案概念化、心理衡鑑、精神診斷四者搞混,進而失去具體可行的策略與目標。本文我們就來試著分辨這四者的差異,助人工作者才能檢視自己的工作焦點聚焦在何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善意溝通 早上帶冰山溝通課程時,學習者T分享 自己過去在提問的時候曾經太「套路」、 或是會對訴說者「太追問」,最後對方就不說了。 這也是我剛開始在練習對話時犯過的錯誤 常常不覺察地把對方的議題攬到身上 或因急著想陪對方釐清,不自覺地就變得壓迫 當傾聽者過於求好心切, 反而容易讓對方
為什麼諮商師會一直問你問題? 諮商師不懂你 & 諮商師在引導你
Thumbnail
隨著青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啟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心理諮商。然而,初次諮商常伴隨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將從壓力反應到個人需求,幫助你理解心理諮商的意義。無論是生活壓力、情緒困擾或是自我成長,每個人都有尋求專業支持的理由。透過這個指南,希望你能對諮商有更深入的認識。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Thumbnail
當初開始學習諮商技巧時,雖然已掌握許多基本技術,但在實際兩人晤談練習中卻感到當機,不知道如何回應。本文分享了專注聆聽和回應的兩大練習方法,強調這些基本訓練對於適應多變的諮商情境至關重要。
我畢業於台大工管系,考取清大心諮所。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幫助我在諮商演練的過程中進步的心法。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包括調對話頻率、避免過大或過多的提問,以及聆聽對方回應等。通過輕鬆生動的案例分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教學中。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善意溝通 早上帶冰山溝通課程時,學習者T分享 自己過去在提問的時候曾經太「套路」、 或是會對訴說者「太追問」,最後對方就不說了。 這也是我剛開始在練習對話時犯過的錯誤 常常不覺察地把對方的議題攬到身上 或因急著想陪對方釐清,不自覺地就變得壓迫 當傾聽者過於求好心切, 反而容易讓對方
為什麼諮商師會一直問你問題? 諮商師不懂你 & 諮商師在引導你
Thumbnail
隨著青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啟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心理諮商。然而,初次諮商常伴隨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將從壓力反應到個人需求,幫助你理解心理諮商的意義。無論是生活壓力、情緒困擾或是自我成長,每個人都有尋求專業支持的理由。透過這個指南,希望你能對諮商有更深入的認識。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Thumbnail
當初開始學習諮商技巧時,雖然已掌握許多基本技術,但在實際兩人晤談練習中卻感到當機,不知道如何回應。本文分享了專注聆聽和回應的兩大練習方法,強調這些基本訓練對於適應多變的諮商情境至關重要。
我畢業於台大工管系,考取清大心諮所。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幫助我在諮商演練的過程中進步的心法。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包括調對話頻率、避免過大或過多的提問,以及聆聽對方回應等。通過輕鬆生動的案例分享,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於日常生活及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