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離職是種藝術 忍一下別讓十幾萬飛了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工作對人們的意義是多重的,但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只有兩個,「酬勞」與「成就感」,除非是已經退休的族群或義工,不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上班族,為了維持生活所需資金來源,工作當然是換取酬勞最重要途徑,隨著選擇的職業不同,難免出現工作身體或精神勞累與酬勞高低不成正比的情況,但不管工作是否輕鬆或困難,或是酬勞多寡,都可能誘發讓人想辭職的念頭,或許因為環境或是公司營運的問題,也隨時需面臨被離職與失業的問題。
除了酬勞,成就感也是維繫對工作持續下去的動力之一,成就感的產生,源於個人或團隊在工作每階段都能按照目標完成的喜悅,這樣的工作過程不僅愉悅,甚至還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對很一大部分的人來說,日復一日的工作,卻可能也早已失去新鮮感,或許是大環境問題、公司組織文化、團隊氣氛都會消磨自己對工作的期許與熱情,酬勞反而變成繼續待在目前工作崗位的主要原因。

意外隨時可能發生 離職日也可能隨時到來

貓頭鷹在今年迎來了在一間公司任職20年的紀錄,期滿那天只覺得「時間過好快!竟然已經過了20年」,但是不可諱言,今年是變化很大的一年,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至今,身處疫情海嘯第一排的公司是觀光旅遊業,衝擊之大也改變了公司營運方針,為了生存,連帶我們的工作內容也需調整,原本以為自己會在公司待到退休的想法,就像夢醒了一般變得不切實際,工作內容調整之大,讓許多同仁陸續離職,最後,在考量自身興趣及未來發展後,也不得走向離開的道路,只是畢竟已經工作了20年,也必須考慮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離開。

安靜離職議題夯 真正離職需要勇氣

疫情已經步入第三年,也改變許多人對人生及工作的看法,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這個名詞近期在歐美被熱烈討論,它指的是「在工作中離職」,但不是真正行動上的離職,而是在原工作與職位上的心態轉變,只達到工作最低度的要求,不再工作投入額外的熱情與時間,不再追求卓越的自己,也不再需要成就感,尤其是在年輕員工族群間獲得共鳴,與中國青年現今流行的「躺平」主義相似,卻又不至於那麼消極,什麼都不做。
不爽不要做」是一句簡潔有力的口號,真要實行起來,卻不見得像說得那麼容易,對每個人來說,產生了想離職的念頭,但距離付諸行動還隔著像馬里雅納那麼深的鴻溝。因為滿意目前酬勞,待在原工作崗位是理所當然的,但也有人雖然不滿酬勞或工作環境,卻有許多不得已而選擇繼續待下去,或許是個人或家庭經濟因素、交通或其他因素,但還有一個普遍的原因之一就是「改變的恐懼」,一想到還要重新找工作、面試、待遇可能變低、離家更遠、交通與住宿等開銷增加,想到就讓人頭痛。
儘管每次聽到同仁要離職,都會勸說先找好工作再離職,但是貓頭鷹自己卻沒辦法照做,因為選擇的方法無法決定自己的離職日,就沒辦法先去其他公司應徵,做好銜接,加上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也很難說,心中其實也是有不少擔憂,而且一離職,就沒有了工作收入,每過一天都是消耗與坐吃山空,相信這也是許多選擇要離開者內心的恐懼之一。

志願或非自願權益大不同

離職的形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自願離職」,另一種是「非自願離職」,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在勞基法上權益卻可能有著極大差別,自願離職就是自己想離開,所以許多權利是等於放棄的,除了當月在職天數及法定未休年假折算之外,沒了…,也不會有資遣費,而勞基法對於非自願離職,規定任職的公司必須給予資遣費,還有可以申請失業補助,這兩點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大部分的人沒有面臨離職的問題,通常也不會先行自己研究,尤其資遣都是臨時通知的,在心情飽受刺激下,常常也難兼顧許多事情,甚至應有的權益也可能錯過爭取就很可惜了。
非自願離職的狀況往往來的突然,所以先了解自己有哪些權益就顯得很重要,貓頭鷹將以一系列離職權益文章分享自己的經驗,萬一哪天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來抱一下佛腳,請記得,這來去之間,有可能是幾十萬的權益差別,不能忽視。

離職除非不得已 否則千萬別交惡

貓頭鷹以自己所遇到的非自願離職狀況為例,來說明如何爭取自己最大的權益,而權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符合法律規定的權益至少要爭取到,公司如果給予額外的福利那就感恩吧。不過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離職,貓頭鷹都建議,除非是受到暴力、騷擾、或是營業利益衝突不得已,不然最好還是不要與公司鬧翻,吵鬧或許可出一口怨氣,但是對狀況其實沒有太大幫助,也不管是不是未來還會待在相同產業,都別因為講難聽話而種下未來不知何時會產生蝴蝶效應的惡果,那就得不償失了。
後續貓頭鷹將會分享非自願離職的條件及法定權益有哪些,以及離職後該怎麼申請相關補助,敬請期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