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美術館出現之前,倍樂生集團在直島的主要發展重心,原本皆以倍樂生之家美術館為主;後來,隨著藝術收藏品的增加,秋元先生絞盡腦汁才策畫出「界外(Out of Bounds)」這個藝術展,從此意外地將藝術品的展示範圍,從「美術館(兼飯店)」的空間內部,逐漸擴展到戶外。同時,在藝術家創作與展示的過程中,藝術家、島民、訪客之間也產生了許多的互動與連結,順著這樣的發展趨勢,秋元先生也順水推舟地,開始推動一系列如本村家計畫與「The standard」展,巧妙地將島上的藝術活動範圍,從倍樂生集團所在的南部區域,往外拓展至島民們生活的村落中(這些我們會在之後的內容中分享),他認為將藝術融入於島民的生活場域之中,應該能碰撞出一些不一樣的火花。
讓我們回到當時觸發福武總一郎的那幅畫。1999年,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舉辦了一場莫內特展,當時,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橘園美術館所有,僅有少部分為私人收藏,而倍樂生也出借了兩幅莫內的作品參展。於是,就在福武先生親自到場看展時,邂逅了一幅莫內晚期的巨幅《睡蓮》創作(寬6米、高2米),他站在畫前深受感動,並注意到這幅畫為私人藏家所擁有。還記得之前我們講過在倍樂生之家美術館中的《生死100(100 Live and Die)》嗎?只要是福武先生喜歡的作品,他就無法放下執念,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把它弄到手(這一段怎麼有點像霸道總裁系列小說裡的劇情?)。所以,經過重重的交涉之後,他們最終以60億日圓將這幅巨幅的《睡蓮》創作買了下來,也創下了集團中有史以來最高單價的藝術收藏品紀錄。
於是,秋元先生著手展開了一連串的對於莫內的研究與對於藝術的哲學思考,包括翻查藝術發展史、莫內創作這幅睡蓮小姐時的狀態、其他同期的作品特徵(包括尺寸、明暗、筆觸...等)、當初橘園美術館建築的設計與策展想法、藝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等等。他認為,藝術雖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種哲學,因此,他對於地中美術館的想像非常的「哲學」,他希望可以透過藝術作品去提出對於世界的質疑,探討「這世界到底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呢?」、「世界的本質」、「世界的起源」等議題,並希望找來不同的藝術家,用各自的方式接近世界的本質(以上三行內容是不是非常的哲學,其實我這個麻瓜其實不太懂)。總之,在經過一番思量過後,秋元先生最終向福武總一郎先生提議,除了莫內的睡蓮小姐之外,可分別再邀請華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與詹姆斯·特瑞爾 (James Turrell)兩位藝術家來地中美術館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