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亦有惡乎?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當然有,君子都是人。
有一天,子貢與孔子師徒倆交心。
子貢問:「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
孔子說:「有,當然有。厭惡說人壞話的人,厭惡毀謗品德高尚的人,厭惡鹵莽無禮的人,厭惡衝動固執的人。」
孔子反問子貢:「賜呀,你也有厭惡的人嗎?」
子貢答道:「厭惡把剽竊抄襲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耿直的人。」
孔子與子貢所厭惡的人,都是不仁不義,唯恐天下不亂的人,而那種人,雖然事隔二千五百年前,但至今仍然存在,而且相當普遍,人口多了,其基數自然成正比。
大家想一想,喜歡講人是非,揭人陰私,偷偷起人家的底,然後去告密、去領賞;而並非為申張公義,還自以為耿直,自以為聰明。還有那些野蠻不講理,死牛一邊頸的人,確實令人討厭。
那麼,孔子兩師徒,竊竊私語,說哪些人比較討厭,這豈不是背人講是非而有違「仁者愛人」?不是的,孔子師徒倆都只是指出討厭哪一種人,而沒有說某某人最討厭。再者,「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也就是說,面對上述那些備受討厭的人,就要提高警惕,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但終歸,君子都應不念舊惡,亦不必被那些討厭的人,影響自己。即使那些人都是屎,都毋須念念不忘,積壓於心;否則,自身都臭了。
(寫於2022年6月27日)
【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
(子貢曰)「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陽貨24】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寫這個話題忒有意思,說要統一臺灣嗎?不妨好好閱讀下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精神文明,才是治國之正道,也是天下的大道,是講人性尊嚴、人格平等的治國之道。 能至於道,才是強國!
    六、問題討論 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無人性!那麼,說這句話的大前題,必須肯定人是本有人性的;否則,要是沒有人性的話,那從何罵起呢?不過,「本有人性」與「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根據告子與孟子之間的論辯,孟子並沒有說「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性對於善方面,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有一種傾
    五、性善之辯 在《孟子·告子篇上6》這一段,孟子的學生公都子,轉述了告子對人性的三種看法: ①無善,無不善 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乃後天習成。 ②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即有為善或為惡的可能性、可塑性。 ③有善,有不善。 有些人天生是善的,有些人天生卻是惡的,這是命定論。 人只要一念自覺,肯求、肯爭取
    四、水向低流 告子與孟子直接論辯人性之善與不善的,就在《孟子·告子篇上2》這一段: 告子說:人的性,就像流水一樣。引導它向東,就往東流;引導它向西,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就像水性無分東向或西向一樣。 這就是傅佩容教授認定孟子講的「人性向善」的依據。 問題在:這向善的能力,是根源於那裡而來的呢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今天寫這個話題忒有意思,說要統一臺灣嗎?不妨好好閱讀下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精神文明,才是治國之正道,也是天下的大道,是講人性尊嚴、人格平等的治國之道。 能至於道,才是強國!
    六、問題討論 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無人性!那麼,說這句話的大前題,必須肯定人是本有人性的;否則,要是沒有人性的話,那從何罵起呢?不過,「本有人性」與「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根據告子與孟子之間的論辯,孟子並沒有說「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性對於善方面,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有一種傾
    五、性善之辯 在《孟子·告子篇上6》這一段,孟子的學生公都子,轉述了告子對人性的三種看法: ①無善,無不善 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乃後天習成。 ②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即有為善或為惡的可能性、可塑性。 ③有善,有不善。 有些人天生是善的,有些人天生卻是惡的,這是命定論。 人只要一念自覺,肯求、肯爭取
    四、水向低流 告子與孟子直接論辯人性之善與不善的,就在《孟子·告子篇上2》這一段: 告子說:人的性,就像流水一樣。引導它向東,就往東流;引導它向西,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就像水性無分東向或西向一樣。 這就是傅佩容教授認定孟子講的「人性向善」的依據。 問題在:這向善的能力,是根源於那裡而來的呢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第六)。  矢,發誓。厭,憎惡。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大概事後當面指責了孔子。孔子則發誓否認子路的指責,否則讓老天爺譴責我。   這個記述很蹊蹺,語焉不詳。具體是啥情況,後人就只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第六)。  矢,發誓。厭,憎惡。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大概事後當面指責了孔子。孔子則發誓否認子路的指責,否則讓老天爺譴責我。   這個記述很蹊蹺,語焉不詳。具體是啥情況,後人就只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