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說及其價值意義(4/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四、水向低流
告子與孟子直接論辯人性之善與不善的,就在《孟子·告子篇上2》這一段:
告子說:人的性,就像流水一樣。引導它向東,就往東流;引導它向西,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就像水性無分東向或西向一樣。
孟子說:水性的確沒有東向或西向的分別,但是沒有上流下流的分別嗎?人性對於善方面(人性之善也),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人性是沒有不向善的,水性也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大家看看水,搏擊它,使它彈升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若堵塞它,使它逆流,可使水往山上流。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不是的,而是外在的力量使它這樣的。一個人之所以有不善,情況也像水一樣,是受後天所影響的。
從這一段的論證,得出幾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1.
告子重申人性無分於善或惡,如水無分於東或西。它的流向,完全取決於那裡有決口,亦即由外力決定。換言之,人的善惡,完全取決於後天環境所造成的,此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2. 孟子便以水的往下之性,比喻人的向善之性;而人的為不善,是受了外在的強力干擾,以致扭曲了本性,如水受到強力壓打,亦會向上逆流。水的向上流,非水的本然;人的為惡,亦非人的本性。
3. 孟子並沒有明顯地指出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性有向善的能力」,像水向低處流一樣。這就是傅佩榮教授認定孟子講的「人性向善」的依據。
問題在:這向善的能力,是根源於那裡而來的呢?
4. 孟子原話:「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其語意:人性對於善方面(也意味著有對於惡方面),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這樣一來,這語意就隱藏著人性有不善的另一方面,而且孟子認為,那是受到後天的環境與條件所影響的。當然,受到後天的環境與條件所影響的,這不是孟子要說的。因為如果人性也有不善的話,就無法突顯出人與動物的不同處,也無法體認為善的原動力。
5. 水向低處流,這是「傾向性」,是動力,按物理學來說,那是地心吸力所然,而不是水的本性。蓋水可因不同形狀的器皿,而有不同的形態,這種變動性,才是水的本性。
然則,吾人的惻隱之情、是非之心,又從那裡而來的呢?(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1年1月16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一、導言 關於人性論,東西兩方的哲學家、甚至宗教家早已經討論過了,都只是各自表述,未能得到普遍的共識。 不過,臺大哲學教授傅佩榮,則指孟子所講的人性論是「向善」,而不是「本善」。此中的問題,確要疏理。
大家知道,明代的科舉,均以朱熹的四書章句為主;換句話說,南宋的朱熹的學說,在明代的科舉,在明代的學子,猶如金科玉律,不可置疑。但,與朱熹同時的陸象山,當時就曾與朱熹面對面地質疑,說朱熹的理學已非聖賢的本來面目。
俗話講: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人,不可以肆無忌憚,不可以隻手遮天。別以為人家不知道,就可以掩耳盜鈴,就可以任意妄為。陽明說:「人之不知而己所獨知」,儘管別人不知道,但就瞞不過自己的良知,那是要審判的呀。 反之,人常存敬畏感恩,必然朝夕惕厲,自尊自重,敬人愛物,思源念本。
人家來探病問候,通常都會回謝:有心,有心!而沒有人會說:有金,有金!因為人家來探病,儘管山長水遠,交通轉折,就是關心。如果沒有心,或不太用心,要虛情假意,矯情虛飾,人家都懶得來呀。有心,是最重要的。 除了有心之外,難道就不用其他知識上的事理了嗎?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一、導言 關於人性論,東西兩方的哲學家、甚至宗教家早已經討論過了,都只是各自表述,未能得到普遍的共識。 不過,臺大哲學教授傅佩榮,則指孟子所講的人性論是「向善」,而不是「本善」。此中的問題,確要疏理。
大家知道,明代的科舉,均以朱熹的四書章句為主;換句話說,南宋的朱熹的學說,在明代的科舉,在明代的學子,猶如金科玉律,不可置疑。但,與朱熹同時的陸象山,當時就曾與朱熹面對面地質疑,說朱熹的理學已非聖賢的本來面目。
俗話講: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人,不可以肆無忌憚,不可以隻手遮天。別以為人家不知道,就可以掩耳盜鈴,就可以任意妄為。陽明說:「人之不知而己所獨知」,儘管別人不知道,但就瞞不過自己的良知,那是要審判的呀。 反之,人常存敬畏感恩,必然朝夕惕厲,自尊自重,敬人愛物,思源念本。
人家來探病問候,通常都會回謝:有心,有心!而沒有人會說:有金,有金!因為人家來探病,儘管山長水遠,交通轉折,就是關心。如果沒有心,或不太用心,要虛情假意,矯情虛飾,人家都懶得來呀。有心,是最重要的。 除了有心之外,難道就不用其他知識上的事理了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對於中文系背景的人都很容易了解這句話的原始涵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及《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意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體現了柔和謙遜的品德。本文解釋了《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並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上善若水”的意義和應用。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對於中文系背景的人都很容易了解這句話的原始涵義。這句話的原文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及《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