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向低流
告子與孟子直接論辯人性之善與不善的,就在《孟子·告子篇上2》這一段:
告子說:人的性,就像流水一樣。引導它向東,就往東流;引導它向西,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就像水性無分東向或西向一樣。
孟子說:水性的確沒有東向或西向的分別,但是沒有上流下流的分別嗎?人性對於善方面(人性之善也),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人性是沒有不向善的,水性也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大家看看水,搏擊它,使它彈升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若堵塞它,使它逆流,可使水往山上流。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不是的,而是外在的力量使它這樣的。一個人之所以有不善,情況也像水一樣,是受後天所影響的。
從這一段的論證,得出幾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1. 告子重申人性無分於善或惡,如水無分於東或西。它的流向,完全取決於那裡有決口,亦即由外力決定。換言之,人的善惡,完全取決於後天環境所造成的,此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2. 孟子便以水的往下之性,比喻人的向善之性;而人的為不善,是受了外在的強力干擾,以致扭曲了本性,如水受到強力壓打,亦會向上逆流。水的向上流,非水的本然;人的為惡,亦非人的本性。
3. 孟子並沒有明顯地指出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性有向善的能力」,像水向低處流一樣。這就是傅佩榮教授認定孟子講的「人性向善」的依據。
問題在:這向善的能力,是根源於那裡而來的呢?
4. 孟子原話:「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其語意:人性對於善方面(也意味著有對於惡方面),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這樣一來,這語意就隱藏著人性有不善的另一方面,而且孟子認為,那是受到後天的環境與條件所影響的。當然,受到後天的環境與條件所影響的,這不是孟子要說的。因為如果人性也有不善的話,就無法突顯出人與動物的不同處,也無法體認為善的原動力。
5. 水向低處流,這是「傾向性」,是動力,按物理學來說,那是地心吸力所然,而不是水的本性。蓋水可因不同形狀的器皿,而有不同的形態,這種變動性,才是水的本性。
然則,吾人的惻隱之情、是非之心,又從那裡而來的呢?(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1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