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憂鬱腦學】憂鬱症的汙名化

憂鬱本身沒有所謂對錯。(圖:Sandra Grunewald on Unsplash)
憂鬱本身沒有所謂對錯。(圖:Sandra Grunewald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10/17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憂鬱症的汙名化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和一般人想像不同,即便是在2022年的現在,30歲左右的族群,對於憂鬱症的觀點與看法,也不盡然與精神醫療觀點相同,多人仍抱持著道德觀點或家庭觀點來看待憂鬱症。當然,帶著這種觀點的年齡族群仍以50歲以上較為普遍。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污名化現象。
汙名化:憂鬱症是一個人道德上的失敗
對許多人來說,憂鬱症是一個人道德上的失敗,因為責備一個人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沒有好好鍛鍊自己的抗壓性非常容易,不管這個責備的人是他人或自己。抗壓性不足、不知足、生活過太爽、個性太軟弱、自私、想不開、家裡沒有給太多要求、草莓族,各式各樣的名詞都被發明出來道德譴責一個人。
最荒謬的其實是,在道德上,責備憂鬱症患者要為自己的無能或罹患憂鬱症負責,卻又否定患者為了治療憂鬱症所做的努力(例如:服用憂鬱症治療藥物或接受心理治療),使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或不治療都不對,無所適從,是臨床上常見的支持系統常態。
其實,憂鬱症患者在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時,最害怕的就是周圍支持系統的邏輯混淆與矛盾。支持系統對憂鬱症治療的理解與堅持,亦常常扮演憂鬱症治療結果的關鍵因子。
汙名化現象源自於憂鬱症患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包含其原生家庭、所處文化圈與社會。隨著憂鬱症教育的傳播,臺灣社會對憂鬱症的汙名化在改善,但對部分憂鬱症患者而言,患者自身也是汙名化的推手之一。在當代憂鬱症治療的場景中,比起外部汙名化,自我汙名化的盛行不遑多讓。
事實上,臨床觀察顯示,許多憂鬱症患者並沒有抗壓性不足、不知足、生活過得太爽的情形,他們常常是過度努力,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與身體健康,不停正向地挑戰更強大的壓力,為自己或家人心中遠大的目標而拼命,最終頭腦與身體燃燒殆盡,罹患憂鬱症,卻反而招致旁人的罵名或自我譴責。
憂鬱症與抗壓性其實沒有絕對的關係。這兩者之間的距離,比憂鬱症與上進心(比較心、競爭心)的距離還遙遠。
罹患憂鬱症往往不是一個人的錯,利用道德譴責憂鬱症患者或自身,無助於改善憂鬱。
過度自我批判與貶抑
如同前面所述,汙名化現象往往源自於外部的道德批判。
然而在憂鬱症患者內心,自我批判的,不只是一種道德,還帶著一種懲罰的意味。
憂鬱症患者常帶有負面思考、過度自我批判與自責,常常過度強調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自我刺激行為(包含情緒性飲食、物質濫用、興奮性藥物濫用)或自我傷害行為。
很多時候,憂鬱情緒本身沒有擊垮憂鬱症患者,擊垮憂鬱症患者的是「譴責自己罹患憂鬱症,覺得自己怎麼可以憂鬱這麼久還沒好」的想法與評價。
在比較嚴重的憂鬱症患者裡,不管是重度憂鬱症患者或是持續性憂鬱症患者,不停自我批判、重複過度放大個人失敗經驗的行為,常會導致患者的憂鬱變得更嚴重,陷入死結,自我貶抑,形成無助無望感,甚至產生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
在心理層面上,攻擊自我或是傷害自己不僅代表著一種懲罰,也是一種強烈的刺激與解脫。反覆心理自伐或自傷身體後,自傷也會成為一種制約與習慣。對許多嚴重的憂鬱症患者來說,心情平靜比起憂鬱與自傷,來得更為痛苦。在最嚴重的憂鬱症患者思考裡,我們甚至觀察到,他們對憂鬱的定義與一般人理解的定義不同,有些,是虛無的妄想,有些,是心理的防衛機轉。
如何超渡憂鬱的自我批判?
過度自我批判與貶抑的結果是憂鬱的惡性迴圈。
要跳脫這個惡性迴圈,需要幫自己按下批判與貶抑的暫停按鈕。
比起對抗與衝突,對憂鬱症患者來說,「接納自己處於憂鬱狀態而不自責」、「允許自己憂鬱、適度哭泣與休息」是更好的情緒自我照顧方法。眼淚不必在眾人面前掉落,但可以在學校或工作職場的廁所裡掉,可以在家裡掉,可以在一個人時落下。不管年紀有多大,每個人都有哭泣的權力。
憂鬱情緒只能自我接納,旁邊的人無法代為接納。不允許自己有憂鬱情緒,或是一有憂鬱情緒就急著驅逐,一個人只會距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遙遠。
感受、承認與接受憂鬱也許執行起來很艱難,但各種心理治療研究與臨床經驗顯示,它有效。
接受有些事可能永遠無法改變
當然,有些憂鬱的影響因子是難以改變甚至是無法改變的。
在這世界上,總有些東西是堅強與勇氣無法輕鬆克服的,像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早年成長經驗、創傷經驗與現在所處在環境因素。發生在一個人過去的種種,帶著情緒,烙印一個人的原始情緒腦區。這些模糊的負面情緒記憶其實是很原始也很難改善的。
接受有些負面情緒或負面記憶可能會永遠存在,聽起來很絕望,但卻是憂鬱症心理治療的重要一步。事實上,這就像是要大部分人接受自己身高沒有190公分,或是接受自己跟人類一樣,絕食太久可能會死,發生過的事不會完全消失的無影無蹤。
有時候,您可能能會遇到,有些憂鬱症患者,一直在尋找神奇的魔法,試圖在這世界上找尋一個記憶橡皮擦來抹去所有憂鬱的記憶。然而,這樣的技術,在目前的憂鬱症治療中,並不存在。
憂鬱症是一種頭腦的生理疾病
憂鬱症是一種頭腦疾病,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情緒、身體感覺、行為與生理反應。導致憂鬱症的相關因子很多,大部分罹患憂鬱症的患者都擁有不只一個相關因子。
生活重大壓力或慢性壓力固然會誘發或加劇憂鬱症的成型或復發,但憂鬱的發生絕對不是只是「心理上」的影響。憂鬱症患者的頭腦功能影像中,可以觀察到與沒有憂鬱症對照組間有明顯差異(例如: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血流量減少、不同腦區之間的活動連結改變)。
普通的憂鬱情緒如同一陣風,輕輕吹過,撥動心弦,風止而停。憂鬱症宛若流沙,一個人一旦陷入,腳底無處可依,毫無方向地,越使勁掙扎,就深陷越深。
憂鬱症治療不只是治療憂鬱
憂鬱症治療中,除了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生活型態、環境調整與行為改變等同重要。這些治療雖然需要花費心力與體力,但重點在簡單、可重複性且適當與適量,不強調奮力而戰。憂鬱症治療就像啟動手機或平板電腦的的省電模式一樣,一邊充電,一邊幫助我們的頭腦騰出一些運算資源。
憂鬱症治療不只是治療憂鬱,也是理解自己生命所重、自己生命缺漏與學習照顧自己的旅程。一個人會走到重度憂鬱症階段,代表其遭遇到許多影響因子,或是其有很多生命部分需要修飾或改變。憂鬱本身沒有所謂對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