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憂鬱症的替代醫療名詞(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重點不是您選擇了甚麼,而是您放棄了甚麼,做了甚麼。(圖:Kyle Glenn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10/24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憂鬱症」三個字看似簡單,卻是許多人的心魔。罹患憂鬱症就像罹患癌症一樣,好像是某種絕望的象徵。為了替代「憂鬱症」,許多人選擇引用其他名詞來代稱自己的「憂鬱症」。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替代名詞。

憂鬱症的替代醫療名詞
之前在《【憂鬱腦學】憂鬱症的汙名化》文章中,我們曾經介紹過憂鬱症常見的污名化現象。然而,阻礙憂鬱症治療的魔王裡,除了外界或個人自我的汙名化現象,有些人運用替代醫療名詞來阻礙憂鬱症治療的發生。這樣的替代行為,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外部汙名化作用,另一部分,可能是來於一個人心理拒絕承認憂鬱症的存在、挫折感與反抗。
被憂鬱症患者或其身邊的人選擇,用來取代憂鬱症的醫療名詞有很多。臨床上,最常聽到的有:抗壓能力不足、失眠或睡眠不足、自律神經失調。
抗壓能力不足
在臺灣,排名第一的憂鬱症替代性醫療名詞是「抗壓能力不足」。
抗壓能力不足,源自於人與人比較出來的評分標準,也和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家庭價值系統與自我評價有關。
相比起憂鬱症的治療模式,抗壓能力不足更像一個賺錢的商業模式,也是一個值得託付與持續努力的目標。由抗壓能力不足衍生出來的抗壓性增長訓練課程或書籍,廣受許多憂鬱症患者與其家屬接受。許多患者也很習慣將自身的憂鬱症歸咎於自身的抗壓能力不足。
然而,事情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在您心中有過這樣念頭閃過,不妨想像一下,您自己想像的抗壓能力充足,究竟是建築在甚麼樣的假設基礎與證據上。
在所有憂鬱症的族群中,青少年與成年初期的憂鬱症患者最容易被怪罪抗壓能力差。然而,抗壓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假議題,就像拿張飛比岳飛,很多時候無法直接相比。
大部分診間裡的個案,是過度努力、企圖達成自己或家屬遠大期待的「人」。不少人努力到比八點檔連續劇還要精采,卻還是要面對旁邊支持系統的責備與自身的道德批判。許多人生故事裡的努力甚至光怪陸離到到不病才不正常。
真正與憂鬱症有關的特質,其實真的不是抗壓能力;真正與憂鬱症有關的特質,其實是過度努力與社會推崇下產生的旺盛企圖心。
與青少年和成年初期的憂鬱症患者相反,對老年憂鬱症患者來說,抗壓性比較少被拿來作為責備的理由。畢竟要子代或晚輩去責備長輩抗壓性不足,臺灣人相對不習慣,文化上也傾向攻擊子代或晚輩不懂得同理老人家。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不但建構出抗壓能力本身定義的荒謬性,更顯示出,抗壓能力只是一種社會定義的價值,與憂鬱症無關。
失眠或睡眠不足
失眠或睡眠不足,是另一種常見的憂鬱歸因。
在臺灣,一直有一種文化在鼓動,過度強調「睡得好,治百病」。
的確,睡眠在精神科與其他醫學領域扮演重大角色。病患每次返診精神科門診時,我相信許多醫師也會反覆詢問患者的睡眠狀態與睡眠品質。然而,除了刻意熬夜、輪班、賀爾蒙變動、老年睡眠時相前移等外在或內在因子,睡眠常常是評估一個人精神狀態,包含憂鬱或焦慮症狀的結果,而非是疾病的原因。
如何改善睡眠品質很重要,但只治療失眠,就像發燒只吃退燒藥。發燒的人,可能得到的是感冒,可能是COVID-19病毒,也可能是癌症。
臨床上,在老年憂鬱症初診患者的用藥紀錄中,常見到患者長期服用高劑量的安眠藥或後線安眠藥,有些憂鬱症患者的憂鬱病程其實已長達20年以上,卻只是長期服用安眠藥。在青少年或一般成年人憂鬱症初診族群中,濫用安眠藥物的比率較低,使用藥物病程也較短。
在正常治療劑量下,服用安眠藥對於憂鬱情緒沒有任何改善效果。如果服用安眠藥可以改善情緒,可能改善的是睡眠焦慮,而睡眠焦慮,常常與患者的安眠藥物成癮有關。
憂鬱症患者,在臺灣,鎮定劑與安眠藥成癮的比率相當高。有一部分特定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濫用臺灣人最喜愛的某種特定安眠藥,因為在過量使用下,患者不但睡不著,還會陷入某種記憶模糊、片段、似夢似幻的放鬆或愉悅狀態。這樣的濫用是危險的。
換一個角度來說,一個人對睡眠的期待,有時候剛好呼應一個人憂鬱症的嚴重程度。
在嚴重憂鬱症的患者中,有一群人會呈現睡眠過量的情形,他們一天會花上10到15小時以上的時間躺床休息與睡眠。由於躺床時間過長,食物攝取量減少,腸胃蠕動不佳,營養失衡,肌肉萎縮,身體不適增加,長時間睡眠下,即便清醒時也仍自覺疲倦。對這些患者來說,他們常會想再「多睡」一點,自己將睡眠藥物服用到2倍到3倍以上劑量,卻發現不管自己睡多久都睡不飽,身體健康還越來越差。
事實上,在憂鬱症治療時,反而是要減少鎮定劑、安眠藥物劑量,重視生活結構調整、照光治療,且要限制躺床與睡眠時間長度。憂鬱症治療時,晚上睡眠固然重要,但白天規律起床活動更重要。
avatar-img
121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憂鬱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後,如果老年憂鬱症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在精神科還有甚麼方式可以進一步治療嗎?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老年憂鬱症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在藥物選擇、治療選擇順位上都跟一般成年憂鬱症不同,需要個別化評估。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先從最基礎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開始瞭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老年憂鬱症患者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覺得生活沉悶、無聊。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更不好。為什麼老年憂鬱症對藥物與心理治療反應不佳?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血管性憂鬱假說」,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憂鬱症的汙名化非常嚴重。關於憂鬱症汙名化,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周遭的人與其自己對自身的道德批評來看。被汙名化的,其實有時候不是憂鬱症本身,而是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的心智與情緒運作與頭腦有關。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結合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與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臺灣老年憂鬱症病患的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率大約只有1/4左右。到底老年憂鬱症的就醫率為何如此低呢?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憂鬱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後,如果老年憂鬱症還是沒有太大的改善,在精神科還有甚麼方式可以進一步治療嗎?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老年憂鬱症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在藥物選擇、治療選擇順位上都跟一般成年憂鬱症不同,需要個別化評估。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先從最基礎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活與行為治療開始瞭解。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在臺灣,老年憂鬱症患者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覺得生活沉悶、無聊。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對藥物治療的反應較差,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更不好。為什麼老年憂鬱症對藥物與心理治療反應不佳?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血管性憂鬱假說」,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老年憂鬱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常常會抱怨身體四處不適。相比起一般成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很難被發現與診斷,即便家屬有所覺察,也想帶患者就診,卻常常被拒絕、斥責,因而延誤治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或許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緩解憂鬱的狀況。
Thumbnail
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和相關文章和訊息在網路上容易獲得,本文主要探討為什麼人會搜尋憂鬱症的原因,並進一步討論四個可能的原因。
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主要成因為工作和身心的壓力大,無法有效紓解情緒,所以憂鬱症為現代之文明病。   我經歷了大約10多年的憂鬱症,也去看過身心科,憂鬱症容易因為天氣因素影響到心情,當下雨天的時候,很容易會引起憂鬱的情緒,容易使人快樂不起來,影響到身心的健康,當發病時會感到孤單和無助,需要有人理
Thumbnail
憂鬱症仍存有過去錯誤的觀念及態度,甚至不懂得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瞭解憂鬱症的發作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重因素,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憂鬱症自我檢測方式,您可以早期發現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專業治療外,培養正向思考也是重要的。若您或身邊的親友發現異常情緒,積極就醫,提前預防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聆聽過自己的內心呼喊了呢?當代生活節奏加速,壓力山大,對許多人來說,憂鬱症已悄悄成為無形的威脅。 但你知道嗎?這場心靈的戰役,預防遠比治療來得關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憂鬱症的形成過程,學習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身心的平衡點,避免被壓力拖入憂鬱深淵。 閱讀全文,探索守護心靈健康的秘
Thumbnail
在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數預估有200萬人,但卻只有不到三成的患者前來就診。也因為這樣,擁有正確的憂鬱症觀念非常重要,除了能更瞭解自己的狀況,也可能拯救周遭的親朋好友。以下昕頤診所精心幫你準備了關於憂鬱症必看的7篇文章,讓你快速認識憂鬱症的症狀與治療,並解答多久會痊癒、如何陪伴等重點。 正常人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我遇過同樣的問題:很難跟別人解釋憂鬱症是什麼,很難跟別人說為什麼自己覺得不開心,有時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常聽到別人說「看開點」「還有人過得比你慘,人家都照樣過」「別想這麼多」之類的話。 真要比喻的話,憂鬱症感覺就像心理方面的癌症。當癌細胞開始擴散,你不可能有辦法叫他
Thumbnail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自己變得更好。或許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能緩解憂鬱的狀況。
Thumbnail
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和相關文章和訊息在網路上容易獲得,本文主要探討為什麼人會搜尋憂鬱症的原因,並進一步討論四個可能的原因。
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主要成因為工作和身心的壓力大,無法有效紓解情緒,所以憂鬱症為現代之文明病。   我經歷了大約10多年的憂鬱症,也去看過身心科,憂鬱症容易因為天氣因素影響到心情,當下雨天的時候,很容易會引起憂鬱的情緒,容易使人快樂不起來,影響到身心的健康,當發病時會感到孤單和無助,需要有人理
Thumbnail
憂鬱症仍存有過去錯誤的觀念及態度,甚至不懂得憂鬱症的人在想什麼。瞭解憂鬱症的發作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重因素,能夠幫助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憂鬱症自我檢測方式,您可以早期發現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專業治療外,培養正向思考也是重要的。若您或身邊的親友發現異常情緒,積極就醫,提前預防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Thumbnail
很多心理學家在面對憂鬱症的時候都會建議患者找醫生拿藥,不過我最近也接觸到不少小貓們,有些是年紀太小、有些是經濟能力不好,沒辦法負擔心理諮詢或其他各種原因不想面對陌生人,他們來詢問我有沒有什麼別的方式面對創傷,更多人直接問我,到底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聆聽過自己的內心呼喊了呢?當代生活節奏加速,壓力山大,對許多人來說,憂鬱症已悄悄成為無形的威脅。 但你知道嗎?這場心靈的戰役,預防遠比治療來得關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憂鬱症的形成過程,學習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身心的平衡點,避免被壓力拖入憂鬱深淵。 閱讀全文,探索守護心靈健康的秘
Thumbnail
在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數預估有200萬人,但卻只有不到三成的患者前來就診。也因為這樣,擁有正確的憂鬱症觀念非常重要,除了能更瞭解自己的狀況,也可能拯救周遭的親朋好友。以下昕頤診所精心幫你準備了關於憂鬱症必看的7篇文章,讓你快速認識憂鬱症的症狀與治療,並解答多久會痊癒、如何陪伴等重點。 正常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