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生氣、不能哭、不能鬧,有誰能告訴我,我該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人們試圖將情緒視覺化,爆發的火山、煮開逼逼叫的熱水壺、從耳朵鼻孔衝出的蒸汽,都在描述那種從體內不斷湧出、尋找出口的一股能量。但現實生活中,情緒沒有形體,人的肉體只有幾個出口:
嘴巴 - 可說可罵可吼可嘖,可發出符合當下情境所需的聲音;
鼻子 - 可適當用力發出「哼」表達情緒程度,或因其他臉部肌肉牽連而擴張,是一種情緒線索,也是一種表態;
耳朵 - 最可怕的情緒受器,只能進行物理性的關閉或屏蔽;
其他出口 - 遠離大腦與胸腔的怒氣中心,而且通常在衣物底下,情緒不太從這些地方出來(但有一說,表示情緒會在這些地方累積變成癌症?)
無處可去的怒氣,一路衝衝衝衝向最末端,想從手和腳暴衝出去,耳朵也想要發洩,於是摔東西、甩門,聽到物體大聲碰撞、釋放出瀕臨破碎的能量,儘管大腦與心中理智的部分會退縮一下,但剛釋出怒氣的手腳很爽,什麼理性乖巧,通通給我縮回去。
如果遇上一扇緩衝功能完善的門,那不如直接爆炸怒吼好了。
我的少女時期,最大聲的抗議就是躺在床上瘋狂跺床;當媽以後,化身暴龍也是情有可原,捨不得家裡東西被摔壞,手縮小小的,用大嘴吼、比較能快速表達立場。
我很想讀讀看人在盛怒之下完成的經典作品。我指的不是單純宣洩的文字,也不是在盛怒過後帶有一點超脫的理性文字,而是忠實呈現的憤怒,該怎樣表達才能依然保有語言的美感。
從小戴著「脾氣不好」的標籤牌長大,我很好奇,一般所謂「脾氣好」的人,當情緒在胸腔瞬間大量湧現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相信情緒管理是可以學習的,但更相信這關係到天生脾性的各項閥值。
當了幾年的媽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屬於高敏感人,也生了一個有一點高敏感的孩子。
我小時候最常生氣的原因,大多是生自己的氣,因為好勝心、因為不服輸。
兒子遇到同樣問題時,我很頭痛,因為我沒學過怎麼面對這樣的情緒。我回溯到可描述的記憶源頭,當時幼小心靈的直覺反應是「他們覺得我不好嗎?他們覺得我笨嗎?」「那我就做得更好,讓你們講不了我!」
幾十年來這成了我的情緒慣性,我絕對不希望兒子也這樣,因為這是個惡性循環,壓力一次比一次大,還會冒著自我放棄的風險。
另一個生氣的原因,是「不被聆聽、不被理解」,回想起兒時的我,時常有被困在自己的情緒的感覺。
想要解釋、想要說出口,想要把心中的不安(糟糕我又要被罵了)、困惑(為什麼我無法控制自己)、自責(我怎麼又生氣了)、害怕(不被愛)、憤怒(你們口中指責的我才不是那樣,你們說錯了)、無助,通通大喊出來。
「我不是壞小孩!我不是脾氣壞!我只是,我不知道怎麼辦!」
「我不能生氣、不能哭、不能鬧,那有誰能告訴我,我該怎麼辦!」
託高敏感的福,都快四十歲了,我還隱約記得小時候的感受,儘管也是到了當媽之後,為了理解自己的孩子,才有機會好好的聆聽當初的自己,才有辦法辨別那些複雜的感受,不只是「生氣」。
兒子情緒爆炸時,十次中我有兩次做得到接住他的情緒,溫柔陪伴他走出憤怒難過的黑暗隧道。承認情緒的存在,我不批判他、他也不批判自己;當下不指責他發洩情緒的方式,我不從他眼前離開,用表情和肢體表示我在這裡等待,一邊慢慢引導他把情緒的原因說出來;觀察著這一股情緒的逐漸消退卻無法停止,我繼續同理著他,用點幽默轉移他的注意力,若他可以接受,就用言語幫助他為這一次的爆炸做總結,或是先離開這段情緒,過一陣子再找機會和他聊。最後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提議,let's move on,情緒釋放出去了,我們可以繼續做點其他事情了。
兒子的脾性像我,我時常在他身上看到我小時候的影子,真是讓人感恩感激的事!一方面我同理了我的父母,一方面透過與兒子的對話,同時療癒了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內在小孩陪著孩子長大,而我的內在大人,跟著理解、學習、包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33內容數
希望孩子成為身心強韌、能為他人帶來幸福、自己也享受生命的人。生活的縫隙用孩子的笑容補滿,瑣碎的腳步成就了小窩的溫暖,不平靜卻平實的育兒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從小就是易怒體質,尤其是每當被誤會時,我的怒氣就會像突然挖到溫泉一樣瞬間湧出且一發不可收拾。小時候會被大人冠上「青臉」的綽號,意思是愛翻臉、沒辦法開玩笑的人,但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被開玩笑的人沒資格生氣? 長大後漸漸體會到每個人對於玩笑的定義是不太一樣的,曾經有段時間我把小時候接收到的尖酸刻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憤怒其實並不可怕,他就像火山一樣,龐大的能量蓄積一段時間就必須找到出口噴發。或許憤怒裡蘊藏著許多未發掘的智慧,或許憤怒是神聖的。
Thumbnail
生氣是一個正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受到挫折、被攻擊,生氣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反應。而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口語表達還不完善,更容易在累績需多負面情緒後直接爆炸,2-3歲的孩子也因為心智年齡的發展開始要求"獨立",各種不要不要以及反抗大人的協助與意見,反覆的遭遇挫折而容易暴躁生氣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什麼是情緒防護罩? 1.人的情緒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比如生氣的時候你的手會握緊拳頭、身體可能會發抖、緊咬牙關之類的 2.生氣的背後都有一個情緒 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先關照自己的身體和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感受,當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你就不容易被情緒帶著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從小就是易怒體質,尤其是每當被誤會時,我的怒氣就會像突然挖到溫泉一樣瞬間湧出且一發不可收拾。小時候會被大人冠上「青臉」的綽號,意思是愛翻臉、沒辦法開玩笑的人,但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被開玩笑的人沒資格生氣? 長大後漸漸體會到每個人對於玩笑的定義是不太一樣的,曾經有段時間我把小時候接收到的尖酸刻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憤怒其實並不可怕,他就像火山一樣,龐大的能量蓄積一段時間就必須找到出口噴發。或許憤怒裡蘊藏著許多未發掘的智慧,或許憤怒是神聖的。
Thumbnail
生氣是一個正當且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受到挫折、被攻擊,生氣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反應。而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口語表達還不完善,更容易在累績需多負面情緒後直接爆炸,2-3歲的孩子也因為心智年齡的發展開始要求"獨立",各種不要不要以及反抗大人的協助與意見,反覆的遭遇挫折而容易暴躁生氣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什麼是情緒防護罩? 1.人的情緒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比如生氣的時候你的手會握緊拳頭、身體可能會發抖、緊咬牙關之類的 2.生氣的背後都有一個情緒 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先關照自己的身體和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感受,當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你就不容易被情緒帶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