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閱讀心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讀的書是《你值得好好悲傷 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它用了很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自殺者遺族究竟是什麼。一開始我以為書名所說的「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是為了給予因為周圍親朋好友的自殺而感到難過的人們一種認同感,但其實只要接收到某人因為自殺而身亡的訊息,那麼在接收到訊息的那刻我就成為了自殺者遺族。
一、被曲解的悲傷
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疑惑,為什麼自殺者遺族需要關懷?而在看完書後我得到的答案是-自殺者遺族這個群體是一群不理解自己悲傷的人。許多人在遭逢親朋好友過世後會做的幾乎都是被旁人勸要好好活下去,要堅強,但正因為這些看似安慰的話語讓遺族們不理解、甚至會排斥失去親人的痛苦,但是自殺者遺族和一般正在經歷悲傷的人一樣,只是需要一個管道抒發這份感情,而不是忽視、曲解它。看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對自殺者遺族的關懷其實和接線很像,接線的時候我們不能隨意的揣測個案的情緒,在面對自殺者遺族的時候也是如此,書中提到了一句話:「我們既沒有給當事人援助,也沒為他做什麼事,只是不想看到他們痛苦的樣子罷了。」,這確實是很多人安慰人的方法,不是想要替對方解決情緒,只是不希望看到他們痛苦的樣子讓自己也難受,這樣的安慰其實是傷人的,這就像告訴這些正在難過的人:「我覺得你難過的樣子很討厭」,而對自殺者遺族而言,這不外乎就是告訴他們為了這件事情悲傷是錯誤的,這也可能導致遺族們更難接受這份悲傷。
二、穿鞋、行走、脫鞋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描寫「自殺訣別三方模式」的部分,它用了很簡單的穿鞋、行走、脫鞋來解釋自殺者遺族面對悲傷的不同的階段;穿鞋是讓遺族試著想像故人求死的過程,遺族可能會因為不確定是否真的要探究離去者的死亡而掙扎,遺族們可能會想藉由這個過程來找到故人離開的原因;接下來是行走,遺族會回想起和故人相處的點滴,可能是想起一些美好的回憶,也可能會看到一些在故人的故事中遺族並不了解的地方;最後的階段是脫鞋,在模擬故人的心情,回顧完故人的生活後好好放下;我很喜歡書中對這段穿鞋、行走、脫鞋過程的描述:「可以一輩子回憶故人,同時承受失去」。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其實就是一段對自殺者遺族的描寫,茉莉媽媽在女兒跳樓後便開始尋找女兒自殺的原因,最後了解女兒的整段自殺故事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茉莉媽媽想藉由儀器來看女兒生前記憶就是「穿鞋」,看記憶的過程就是「行走」,最後茉莉媽媽試圖擁抱女兒也或許代表了她步入了「脫鞋」的過程。劇中茉莉媽媽因為有了儀器的幫助才得知女兒自殺的真正原因,但其實在現實中遺族們對於故人自殺的原因通常是未知的,並且也很難得到真正的答案,我在看完電視劇後感到悲傷的原因是因為感受到了茉莉媽媽的自責,但在現實中,我覺得遺族們感到悲傷不單單只是因為自責,還有再也無法理解事情緣由的無力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書整體來說是很平淡的,作者對於自己雙親的離開並沒有用很繁麗的形容詞去描述,就如同日常對話般很直接地說出來,書中更多的是作者對於自己父親的責怪、無奈及感到不公;對自己母親的心疼、內疚和想念。 「但也因為如此,我失去了一些曾經尖銳的感受,那直抵心門的切膚之痛。」-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面對那些無止境地說:「早知道…..或許….」的遺族,我們能做的是無止境的傾聽。不要對著遺族說:加油!趕快振作起來,他們連傷心難過都來不及了,要帶著此種情緒繼續裝沒事過正常人的生活,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把事情放在腦後,假裝任何事都沒發生,繼續工作。似乎現實世界把這些傷心欲絕的人逼得無法休息。
找到「生死兩相安」的關係是親屬重要的任務。願所有遺族都能在這段辛苦的經驗中,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當愛的人選擇離開,哀悼的旅程就開始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殺者遺族擁有悲傷的權利,期盼著如果能讓自殺者遺族感受到「悲傷也沒關係」,並願意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那這本書便有了意義。 期盼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字能代替擁抱陪伴在悲傷路途中行走的人們,溫暖相隨。
自殺者遺族指的是因為自殺事件的發生,而遭受痛苦及悲傷之人,因此遺族包含親人、朋友,甚至是專業助人者們。 因此如何適當地陪伴自殺者遺族,以下提供參考
這篇文章條列出自殺事件發生後的流程與處理過程中可以使用的資源。自殺事件發生後,有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了解相關的資訊,可以協助降低焦慮,設定短期目標。
這本書整體來說是很平淡的,作者對於自己雙親的離開並沒有用很繁麗的形容詞去描述,就如同日常對話般很直接地說出來,書中更多的是作者對於自己父親的責怪、無奈及感到不公;對自己母親的心疼、內疚和想念。 「但也因為如此,我失去了一些曾經尖銳的感受,那直抵心門的切膚之痛。」-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面對那些無止境地說:「早知道…..或許….」的遺族,我們能做的是無止境的傾聽。不要對著遺族說:加油!趕快振作起來,他們連傷心難過都來不及了,要帶著此種情緒繼續裝沒事過正常人的生活,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把事情放在腦後,假裝任何事都沒發生,繼續工作。似乎現實世界把這些傷心欲絕的人逼得無法休息。
找到「生死兩相安」的關係是親屬重要的任務。願所有遺族都能在這段辛苦的經驗中,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當愛的人選擇離開,哀悼的旅程就開始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殺者遺族擁有悲傷的權利,期盼著如果能讓自殺者遺族感受到「悲傷也沒關係」,並願意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那這本書便有了意義。 期盼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字能代替擁抱陪伴在悲傷路途中行走的人們,溫暖相隨。
自殺者遺族指的是因為自殺事件的發生,而遭受痛苦及悲傷之人,因此遺族包含親人、朋友,甚至是專業助人者們。 因此如何適當地陪伴自殺者遺族,以下提供參考
這篇文章條列出自殺事件發生後的流程與處理過程中可以使用的資源。自殺事件發生後,有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了解相關的資訊,可以協助降低焦慮,設定短期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