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閱讀時間約 30 分鐘

雙進單出

宋仁宗一生多替他人著想,生活也很節儉。一次,仁宗散步,時不時的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仁宗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
嬪妃覺得奇怪,問“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仁宗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可惜“‘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的仁宗無後。仁宗的兄弟在仁宗登基時早逝。景祐二年(1035年),仁宗將濮安懿王趙允讓(995年-1059年,字益之,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趙元份的第三子)第十三子趙宗實接入皇宮,交給曹皇後撫養。同時也將皇後曹氏的親外甥女,和英宗同齡的高滔滔宣仁聖烈皇後,1032年-1093年,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後,宋神宗頊、岐王顥、潤王顏、嘉王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生母。英宗尚有二女,是否皆為其所生,尚待考)接進宮中,和英宗一起養在曹皇後身邊。
景佑二年三年(1036年),授太子左監門率府副率,賜名宗實。
仁宗當時已經二十六歲,趙宗實四歲。同時仁宗還聽從禮官的建議,去祭祀管理婚姻和子嗣生育的高禖[mei]神(又稱郊禖、臯禖、高襟神。管理婚姻和生育,為古代帝王求子時祭祀之神,在仲春玄鳥來時,以太牢祭祀),又在宮中修建赤帝像供奉,以此祈求皇子。
景祐四年(1037年)五月初九日,仁宗終於有了兒子,長子趙昉[fǎng,日初明](1037年6月24日-1037年6月24日,宋朝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長子,母親延安郡君俞氏)出生。但可惜,剛出生就夭折了。
徐松(1781年-1848年,字星伯孟品,原籍浙江上虞,寄籍順天府大興縣)清代翰林,地理學家。清朝嘉慶(滿語:ᠰᠠᡳᠴᡠᠩᡤᠠ ᡶᡝᠩᡧᡝᠨ,穆麟德:saicungga fengšen,大詞典:saichungga fengshen;蒙古語:ᠰᠠᠶᠢᠰᠢᠶᠠᠯᠲᠤ
ᠢᠷᠦᠭᠡᠯᠲᠦ,西里爾字母:Сайшаалт ерөөлт;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為第七位清朝君主,1796年2月9日-1820年9月2日在位)
十四年(1809年)入文穎館擔任《全唐文》提調兼總纂官。又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宋會要輯稿》500卷,《河南志》,《中興禮書》,又撰寫《唐兩京城坊考》,《登科記考》
楊王昉,仁宗子。景祐四年五月九日生,是日不育。慶历元年五月,賜名昉,贈太傅,追封褒王,諡曰懷靖。嘉祐四年十二月,加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王。英宗即位,追封周王。元符三年三月,追封楊王。
— — 徐松,宋會要輯稿
仁宗認為這也是趙宗實皇姪招弟有功,在當年六月,特意升遷年僅六歲的宗實為右內率府率。
景祐五年(1038)三月,二十九歲的仁宗再次當上父親,長女福康公主出生,七歲的趙宗實又被升遷為左千牛衛將軍。
當年年底,福康公主的生母苗美人很快又有了身孕,同時有孕的還有大皇子生母俞美人,仁宗覺得後繼有望,於是,在寶元二年(1039)六月,特意升遷八歲的趙宗實為左千牛衛大將軍,把他從宮中遣歸回家。
宗實出宮回家後,俞美人生下二皇女崇慶公主,苗美人也在八月十五生下二皇子趙昕[xīn,黎明](1039年9月6日-1041年3月24日,宋仁宗趙禎次子,母親昭節貴妃)。仁宗為此小赦三京,並賜諸軍錢財,加恩百官子弟,派大臣用太牢禮酬謝高禖神,還給皇子取名“最興來”。
慶历元年(1041)二月十九,三歲(實際一周歲半)的二皇子、忠正節度使、壽國公趙昕夭折,仁宗“慘然垂涕”,追贈趙昕為太師、中書令、豫王,諡“悼穆”。五月十七,追贈大皇子為太傅、封褒王,賜名趙昉,追諡“懷靖”,和二皇子趙昕一起陪葬在祖父真宗的永定陵。
慶历元年(1041)八月初六,後宮朱才人生下三皇子趙曦[xī,日光](1041年8月23日-1043年2月14日),三十二歲的仁宗遣官告祭太廟,下詔“中外毋得以皇子生複有貢獻”。還在十二月二十一,升遷十歲的右千牛衛大將軍趙宗實為右羽林衛大將軍。
慶历三年(1043)正月初二,三皇子鄂王趙曦夭折,被追贈太師、中書令,諡號“悼懿”,此後,已經三十四歲的仁宗望天興嘆,再無子嗣。
而此時,慶历七年(1047),十六歲的皇姪趙宗實和曹皇後的外甥女高滔滔結婚,“天子娶婦,皇後嫁女”,為一時盛事。並在次年(1048)四月初十,生下長子趙仲針(即神宗趙頊)。和仁宗不同,趙宗實可是多子高產:
皇祐元年(1049)生長女德寧公主;
皇祐二年(1050)生次子趙仲糾(即趙顥);
皇祐三年(1051)生雙胞胎女兒寶慶和壽康;
接下來又相繼生下第四女舒國公主和第三子趙顏;
嘉祐二年(1057)生第四子趙仲恪(即趙頵)。
仁宗三子夭折,八女只有長公主活了下來。這樣,帝國繼統,成了大問題。皇祐五年(1053年),宋仁宗44歲,能夠再次生育皇子的可能性很小。太常博士張述(?-?字紹明,北宋遂州長江縣長灘鎮[今大英縣隆盛鎮]大峰山人。其父張獻可。張述幼小聰穎,勤奮好學,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進士。初調鹹陽縣主薄,繼改大理寺丞,尋遷太常博士)先後七次上書,請求立嗣,“語尤激切”。
仁宗至和間不豫,昏不知人者三日。既愈,自言夢行荊棘中,周章失路,有神人被金甲自天而下,謂帝曰:“天以陛下有仁心,錫一紀之壽。”帝曰:“吾何當歸?”神人曰:“請以臣之車輅相送。”帝登車,問神何人,曰:“臣所謂葛將軍者。”帝寤,令檢案《道藏》,果有葛將軍主天門事,因增其位號於大醮儀中,立廟京師。帝自此禦朝,即拱默不言。大臣奏事,可即肯首,不即搖首,而時和歲豐,百姓安樂,四夷賓服,天下無事。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台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台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範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 — 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
至和三年(1056年),宋仁宗恍惚不識當面之人。他的父親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大概也有這個毛病。
畢沅[yuán](1730年-1797年,字纕蘅,號秋帆,自號靈岩山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市]人)是清朝狀元、學者。畢沅本人好學不倦,治學遍及經、史、小學、金石、地理等。主持編纂《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以宋、遼、金、元四朝之“正史”為經,將《資治通鑒續編》、編《宋元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資治通鑒後編》等史料重新修訂,历時二十年完成。《續資治通鑒》記載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晚年的病癥:
先是帝久不豫,語言或錯亂,嘗盛怒,語輔臣曰:“昨夜皇後以下皆之劉氏,獨留朕於宮中。”眾皆不敢應,迪進曰:“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良久,帝悟,曰:“無是事也。”。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三十五
《續資治通鑒》記載至和三年(1056年)仁宗的病癥:
春,正月,甲寅朔,帝禦大慶殿受朝。前一夕,大雪,帝在禁庭,跣足禱天,及旦而霽。百官就列,帝暴感風眩,冠冕欹側,左右或以指抉帝口出涎,乃小愈,趣行禮而罷。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五十六
這病大概是家傳的。 生病期間,立嗣的呼聲越來越高,範鎮、司馬光、歐陽修、包拯紛紛勸諫宋仁宗立嗣。宋仁宗一直拖著不理。
嘉祐三年(1058年),丞相韓琦、龍圖閣直學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出立儲,仁宗推說後宮董淑妃有孕,此事等等再說。
嘉祐四年(1059年),董淑妃生了女兒,冊封為陳國公主。
嘉祐六年(1061年),韓琦再次進諫,請立太子。仁宗大概也是灰了心,說:“我也想了很久了,但沒有合適的人。”然後問韓琦,有沒有合適的人,韓琦說,這事應當您自己定。仁宗說:“宮里曾經收養了兩個孩子,大的還可以。”韓琦問是誰,仁宗說是趙宗實。
初,司馬光既以所上章送中書,內複出知江州呂誨章。宰相韓琦與同列奏事垂拱殿,讀光、誨二章,未及有所啓,帝遽曰:”朕有此意久矣,但未得其人。”因左右顧曰:”宗室中誰可者?”
琦曰:”此事非臣等所可議,當出自聖擇。”
帝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近不惠;大者可也。”
琦請其名,帝曰:”宗實,今三十許歲矣。”
議定,將退,琦複奏曰:”此事甚大,臣等未敢施行。陛下今夕更思之,來日取旨。”
明日,奏事垂拱殿,又啓之,帝曰:”決無疑矣。”
琦曰:”事當有漸,容臣等商量所除官。”
時宗實猶居父喪,乃議起複秦州防禦使、知宗正寺。帝喜曰:”甚善!”
琦又曰:”事不可中止,陛下斷以不疑,乞從內批出。”
帝曰:”此豈可使婦人知之,只中書行可也。”遂降此詔。
— — 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
嘉佑七年(1062年)八月,立趙宗實為皇子,賜名,賜襲衣、金帶、銀絹各一千。
聽到詔命之後,趙宗實夙夜恐懼,閉門不敢見人,還請了潭王宮教授周孟陽(1006–1074,字春卿,其先成都人,徙海陵。醇謹夷緩。第進士,為潭王宮教授、諸王府記室)為自己撰寫奏疏請辭皇太子。前後給仁宗上了十多遍奏疏。仁宗就對韓琦說:“要不就算了吧。”。韓琦說:“這事怎麼能半途而廢呢?”
仁宗就讓趙宗諤[è,直話直說](11世紀-1082年,北宋宗室。宋太宗曾孫,趙元份之孫,趙允寧長子)帶宮中人去請,說如果他不來,就用轎子抬來吧。
趙宗諤去了之後,對趙曙說:“你為人臣子,怎麼能拒絕君父之命呢?我不是不能把你抓到轎子上,只是怕因此讓你負有惡名!”
此時,周孟陽問趙曙:“你怎麼還不去啊?”
趙曙說:“我是怕給自己帶來災禍啊。”
周孟陽說:“你現在一直推辭,將來有了新皇帝登基,你還能夠安然無恙嗎?”
趙宗實恍然驚醒,連忙從牀上爬起來說:“這我可沒想到。”
英宗居環列,以其質厚,禮重之;會除知宗正寺,力辭,凡上十八表,皆孟陽為文。又從容陳古事以諷,英宗悚然起拜;及為皇子,愈堅臥不出。孟陽入見臥內,勸之曰:”天子知太尉賢,參以天人之助,乃發德音。何為堅拒如此?”英宗曰:”非敢徼福,以避禍也。”孟陽曰:”今已有此跡,設固辭不拜,使中人別有所奉,遂得燕安無患乎?”時中使趣召十輩,又命宗諤傾一宮往請,不能動,及是,意乃決。
— — 宋史·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嘉佑七年(1062年)八月二十七,已經三十一歲的趙宗實(趙曙)在親堂兄趙宗諤的陪同下第二次進宮。

賢臣慈後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於汴梁皇宮駕崩。曹皇後痛哭一場後,當即阻止了想要出宮報喪的內侍,並悄悄派人去召韓琦等重臣天亮入宮。次日,曹皇後昭告了宋仁宗的遺詔,趙曙即帝位。大臣們讓趙曙更換皇服,趙曙仍然驚慌地說:“某不敢為!某不敢為!”,就想脫身而走。韓琦見狀,馬上將他抱住,將皇袍套在了他的身上,然後命翰林學士王珪按自己說的草擬遺詔,趙曙正式登基,是為宋英宗。
仁宗暴亡後,應該說醫官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為仁宗護理的兩位主要的醫官便被趙曙逐出皇宮,送邊遠州縣編管。其他一些醫官,怕自己也遭貶謫,便在趙曙面前求情。趙曙說,這兩個醫官都是兩府派的,我就不管了,都交給兩府(大臣)去裁決吧。眾醫官一聽,暗暗驚嘆這位新皇帝的精明與果斷。兩府大臣們也不敢說話了。
英宗登基時31歲,登基後裁決果斷英明,“中外翕[xī]然皆稱明主”。不料四月初四日晚,英宗突然得病,據《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記載,英宗當時是“不知人,語言失序”。四月初八,宋仁宗入殮,英宗居然“號呼狂走,不能成禮”。還好韓琦反應快,當即拉下帷帳,命幾名內侍護持皇帝,才讓葬禮正常進行。
英宗之病和真宗、仁宗相似,朝臣們不得不請曹太後垂簾聽政。
楊仲良(?-?,字明叔,號柳溪。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生平事跡不詳。大約是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8日,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的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時期人物。因感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帙繁重,遂仿紀事本末體分門編類,著有《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嘉祐八年四月乙亥,先是輔臣奏事,帝必詳問本末,然後裁決,莫不當理,中外翕然皆稱明主,是日晚,忽得疾,不知人,語言失序,複召已責降醫官朱道安、甄立里、秦宗一、王士倫等入侍疾。丙子,尊皇後曰皇太後。丁醜,群臣三上表請聽政,戊寅,詔許之,既而以疾不果。巳卯,大斂,上疾増劇,號呼狂走,不能成禮,韓琦亟投杖褰簾,抱持上,呼內人,屬令加意擁䕶,又與同列入白太後,下詔候聽政日,請太後權同處分,禮院奏請其日皇帝同太後禦內東門小殿垂簾,中書、樞密院合班起居,以次奏事,或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皇太後處分稱“吾”,群臣進名起居於內東門,從之[韓琦投杖褰簾,擁䕶英宗,事據《家傳》及王岩叟《別錄》,國史並無此]。壬午,輔臣入對於柔儀殿西閣,皇太後禦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
— — 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英宗曾經被曹太後在宮中撫養,從四歲到九歲。英宗對仁宗和太後非常孝順。太後聽政後,英宗時常發病,對太後和對宦官態度也不好,宦官們就因此挑唆趙曙和太後的關系 — — “帝疾甚,時有不遜語”。這樣,宋英宗與曹太後的關系生變。
韓琦、歐陽修為此多方勸和,消除了兩宮的嫌隙。一次,當太後就和大臣們談到英宗的狀況時,韓琦說:“宮里的事情全靠太後維持,如果皇上狀況不好,那太後也不安全。”
太後驚訝地說:“你這是怎麼說?我當然用心照顧皇上了。”
韓琦說:“如果您用心,那宮里人就都會用心。”
大臣們在旁邊聽了,都驚出一身冷汗。
事後,有人說韓琦:“你這麼說不過分嗎?”
韓琦說:“不這麼說不行啊。”
有人言說英宗在宮里舉止不當,韓琦說:“皇上在朝廷上從不犯錯,怎麼在宮里就會有這麼多錯?我不信。”。於是流言漸漸平息。
一次,太後派人給韓琦送去一封信,說到這些事,韓琦立刻把信燒了,讓送信人回複太後不要太在意。
太後在朝堂上哭說英宗不孝,韓琦說:“等皇上病好了,就會沒事了,做兒子的病了,做母親的不應該寬容一點嗎?”
太後聽了不高興。歐陽修也說:“您一直以仁德著稱,很多事您都不放在心里,相信母子之間的事情也能處理好。”
過了幾天,韓琦等人去見英宗。英宗說:“太後對我不好。”
韓琦說:“自古君主,只有舜有孝的美稱,難道別的君主就不孝了嗎?只要您對太後好,太後怎麼能對您不好呢?”
英宗聽後點頭稱是。
正好呂公著(1018年-1089年,字晦叔,諡正獻,壽州下蔡[今壽縣,另說鳳台縣]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和劉敞(1019年-1068年,字原父。新喻[今江西新餘]人)給英宗講《論語》和《史記》,二人就借著里面的“德”、“孝”大肆宣講,英宗知其意,也嚴肅認真去聽。事後,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 ,字禹玉。北宋宰相、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對劉敞說:“你可真敢說!”。太後知道了講課的事,也十分高興。
十一月,方帝疾甚時,雲為多乖錯,往往觸忤太後,太後不能堪。左右䜛[chán]間者,或陰有廢立之謀。昭陵既複土,韓琦歸自陵下,太後遣中使,持一封文書付琦,琦啓之,則帝所冩歌詞並宮中過失事,琦即對使者焚毀,令複奏曰:”太後每說官家心神未寧,心神未寧則語言舉動不中節,何足怪也?”
及進對簾前,太後嗚咽流涕,具言之,且曰:”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
琦曰:”此病故爾,病已,必不然,子病,母可不容之乎?”
太後不懌[yì, 歡喜;高興],歐陽修繼言曰:”太後事仁宗數十年,仁聖之徳著於天下,婦人之性鮮不妒忌,昔溫成驕恣,太後處之裕然,何所不容,今母子之間而反不能忍耶?”
太後曰:”得諸君知此,善矣。”
修曰:”此事何獨臣等知之,中外莫不知也。”
太後意稍和,修又言曰:”仁宗在位歲久,徳澤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駕,天下稟承遺命,奉戴嗣君,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後深居房闥,臣等五六措大爾,舉動若非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
太後黙然。
琦等見帝,帝曰:”太後待我無恩!”
對曰:”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馀盡不孝也?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愛而子不失孝,乃可稱爾!政恐陛下事太後未至,父母豈有不慈愛者?”
帝大悟,自是亦不複言太後短矣。
— — 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英悟之主

治平元年(1064年)四月,英宗身體好轉,但是曹太後沒有歸正之意。
英宗要到郊外太乙宮祈雨,因為祈雨要向神靈上表,須用玉璽。韓琦去請曹太後,曹太後身體不大好,無法前行,猶豫再三,還是把玉璽交給了韓琦。祈雨結束後,宋英宗竟然扣下玉璽,不予歸還。這讓曹太後很惱火,命人傳召韓琦,質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曹太後很惱火,在朝堂上質問韓琦,韓琦對太後說,宋英宗即位以來聖德完備,此番求雨,京城百姓,瞻仰龍顏,無不歡心鼓舞。治理天下,事務繁重,不能再煩擾太後了。曹太後聽後,十分生氣地說:“當初不是韓相公多次要求我參與國政嗎?現在竟然又說這樣的話!”。
韓琦竟不顧太後不滿,竟然直接問太後:“您什麼時候讓皇上主政啊?”
太後聽了,不由得站了起來,韓琦乘機大聲命人撤去太後的垂簾,太後因此不得不退出大殿,但大臣們卻仍然在趙曙背後的屏風縫隙看見太後的身影還在。
四月,權禦史中丞王疇上疏,請車駕行幸,以安人心,於是執政及諫官相繼亦有請,上曰:”當與太後議之。”
韓琦以白太後,太後曰:”上疾新愈,恐未可出。”
琦曰:”上意亦自謂可出矣。”
太後曰:”今素仗皆未具,更少須。”
琦曰:”此細事,不難辦也。”
乃詔有司擇日以聞,甲午,祈雨於相國、天清寺、醴泉觀,帝久不豫,至是士庶驩呼相慶。
戊申,皇太後出手書還政,是日遂不複處分軍國事,先是上疾稍愈,自去年秋,即間日禦前後殿,視朝聽政,兩府每退朝,入內東門小殿,覆奏太後如初,太後再出還政手書,大臣以白,上輒留之不出,上既康複無他,太後複降詔書還政,韓琦久欲太後罷東殿垂簾,嘗一日取十馀事,並以稟上,上裁決如流,悉皆允當,琦退與同列相賀,因謂曽公亮等曰:”昭陵複土,琦即合求退,顧上體未平,遷延至今,上聽斷不倦如此,誠天下大慶,琦當於簾前先白太後,請一鄉郡,須公等贊成之。”
公亮等皆曰:”朝廷安可無公?公勿庸請也。”
於是詣東殿覆奏上所裁決十馀事,太後每事稱善,同列既退,琦獨留,遂白太後如向與公亮等言,太後曰:”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宮,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
琦即稱前代如馬、鄧之賢,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後便能複辟,馬、鄧所不及,因再拜稱賀,且言台諫亦有章䟽乞太後還政,未審決取何日撤簾,太後遽起,琦厲聲命儀鸞司撤簾,簾既落,猶於禦屏㣲見太後衣也。
— — 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雖然權力回到了英宗手上,但是“寡人有疾”的英宗,卻是個妻管嚴。
治平元年(1064年)農历五月,英宗雖然身體好轉,但青梅竹馬的皇後高氏卻還是不讓他臨幸宮人。
曹太後就覺得這樣不太好,就讓親信悄悄勸皇後: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體又已痊愈,怎麼可以左右無一侍禦者呢?
高皇後聽後頗不高興,回答:去跟娘娘說,我嫁的是十三團練,又不是嫁他官家!
十三團練是指趙曙,他在濮王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時長輩皆喚他“十三”,仁宗封他為團練使。
懼內成了當時士大夫們的笑料,他們大概都覺得是宋英宗乾綱不振。不過高皇後的回答,頗有當代女權之風。
高太皇太後果決英明,後來一舉廢除熙寧變法,被《宋史》譽為“女中堯舜”。
宣仁聖烈皇後高氏
英宗處事細膩明斷,政治手段也更為成熟。輔臣奏事,英宗每每詳細詢問事情始末,方才裁決,處理政務非常認真。又有賢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輔佐。英宗自己也有再次中興北宋的大志。無奈身體不好,天命壽短,使得北宋過早進入神宗朝,從而失掉了可能的中興,過早的將北宋的希望葬送於神宗的熙寧變法。
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再次一病不起。有一天,宰相韓琦問候宋英宗起居後,偶遇皇長子潁王趙頊[xū](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趙仲鍼,宋英宗的長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
趙頊憂形於色,問韓琦:“現在該怎麼辦?”
韓琦答道:“願大王朝夕不離陛下左右。”。
趙頊點頭道:“這是身為人子的本分。”
韓琦意味深長的看著他,緩緩說道:“不是為了這個。”
趙頊豁然開朗,轉而離去。治平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辛醜(1067年1月9日),宰相韓琦在病榻上奏道:“陛下久不視朝,中外憂心,請早立太子以安人心。”
宋英宗親自書寫:“立大王為皇太子。”
韓琦道:“必定是潁王,煩請陛下親自寫上他的名字。”
宋英宗再次掙紮著寫下“潁王頊”三個字。
韓琦又請示道:“請今晚就讓學士擬寫詔書頒布天下。”
宋英宗點頭。於是,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來到宋英宗病榻前,確認是皇帝的親自命令後,轉身擬寫詔書。下詔立皇長子穎王趙頊為太子,大赦天下。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享年36歲,殯於殿西階,廟號英宗,群臣上諡憲文肅武宣孝皇帝
孔子曰。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某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蓋禹湯文武。三代之英者。惟德有以當之。不在乎禹湯文武專其美也。是故繼韶夏。建鴻名。必本諸事業。質諸公論。考諸先聖而不謬。垂之萬世而不疑。則可以昭告於郊。錫命於帝。宗廟享之。子孫保之。言而可為天下信。著而可為後王法。蓋詩書所存。斷自唐虞以下。所以發揚盛德。詔於無窮者用此。大行皇帝尊諡。宜天錫之曰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廟曰英宗。
— — 宋大詔令集·卷八
太子趙頊還沒有進宮,參知政事曾公亮(999年-1078年3月10日),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發現英宗的手指動了一下,大驚失色,問韓琦應該如何應對,韓琦說:“先帝複生,為太上皇。”
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於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
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資,膺繼統之命,執心固讓,若將終身,而卒踐帝位,豈非天命乎?及其臨政,臣下有奏,必問朝廷故事與古治所宜,每有裁決,皆出群臣意表。雖以疾疹不克大有所為,然使百世之下,欽仰高風,詠嘆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晉王廣、唐魏王泰窺覦神器,矯揉奪嫡,遂啓禍原,誠何心哉!誠何心哉!
— — 宋史·英宗本紀
濮議之爭
英宗在位很短,但評價很高。其實不過是任用賢臣不折騰而已。
所以中國不怕明君,不怕昏君,怕的是期望於流芳百世的胡折騰中國最好的時代,就是無為之君的時代。
— — 旭,《宋史·賈似道傳》小兒無知亂出頭
當然在英宗短短幾年之間,也有一件大事,就是濮議之爭。英宗是過繼給仁宗為子,才能當上皇帝。按照儒家禮法,英宗的父親應該就是仁宗。但是英宗要對自己的生父趙允讓(995年-1059年,宋朝皇族,字益之,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趙元份的第三子。濮安懿王盡孝,希望尊稱生父為皇帝尊號。
治平元年(1064年),韓琦、歐陽修等奏請尊禮濮安懿王為皇考。尊禮之事引起與王珪、司馬光、呂誨、範純仁、呂大防等台諫大臣的不滿,主張稱濮王為皇伯。因此,呂誨、範純仁、呂大防等人被貶黜。
治平三年(1066年),由於宋英宗強烈意願,使曹太後認可尊濮安懿王為皇考濮安懿皇,但未成。隨著英宗的去世,趙允讓始終沒有獲得明確的皇帝尊號。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或稱正德帝,明朝第11任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享年31歲,年號“正德”)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升庵邨]人,祖籍江西廬陵)立宗室旁支的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任皇帝,廟號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入繼大統。
明世宗朱厚熜也欲為其生父興獻王朱祐杬(1476年7月22日-1519年7月13日,明憲宗第四子)追尊上號引起了大禮議之爭。大禮議历時三年(1521年至1524年),以世宗高壓獲勝而告終。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廷議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睿宗獻皇帝,祔於太廟,並改其陵墓名為顯陵。反對一方的官員被悉數削職致仕。
禮法之爭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涉及繼統的合法性問題,因此朝臣士子極為看重這點,如果禮法一壞,其他的法理都面臨的崩潰的可能。
清朝慈禧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滿語: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ᡤᡳᠩᡤᡠᠵᡳ 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亦稱那拉太後西宮太後西太後,历史通稱慈禧太後慈禧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光緒(滿語: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 ᡩᠣᡵᠣ,穆麟德:badarangga doro;蒙古語:ᠪᠠᠳᠠᠷᠠᠭᠤᠯᠲᠤ ᠲᠥᠷᠥ,西里爾字母: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1875年-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載湉的年號)皇帝奉皇太後自鑾謁東陵時,慈禧不願意以當年的貴妃身份行跪拜之禮,後經延煦(1828–1887年,字青卿,號樹南,清宗室,隸正藍旗。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強力抗爭,榮壽固倫公主(1854年2月28日-1924年12月24日,俗稱“大格格”、“大公主”,是恭親王奕訢和嫡福晉瓜爾佳氏的長女,鹹豐帝名義上的養女,道光帝與孝靜成皇後孫女,桂良外孫女,是清代及中國帝制時代最後一位公主幫襯,才沒有發生“失禮”的事件。
而當時榮壽公主規勸的理由,就是如果今日慈禧亂了禮法,他年光緒帝不尊太後,而遵奉自己生身之母的話,慈禧的牌位怎麼辦?
英宗去世前一年,1066年,萬里之外的英格蘭發生了改變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 — — 諾曼徵服(或諾曼底徵服英格蘭,Norman conquest,法語: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事件的起因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 (Edward III ;又稱為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03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2年6月8日至1066年1月5日在位)去世,因為愛德華三世無子,家族中有實力者競爭王位,引發了繼承人之戰。我會在後面詳細敘述這一不僅影嚮了英格蘭,也影嚮了當代历史的重大事件。
相對於中原王朝,西歐各國都不存在繼統的過繼問題,所以也沒有什麼禮儀之爭。君王無子,近親入主是理所當然的 — — 這也是英格蘭王位紛亂之爭的原因。但是諸王爭位,實力相爭,需要貴族們的支持,也造成了英格蘭王從來達不到集權一統的地位。另外一點,英格蘭也從沒有平民可以爭作王位的,王位只能在家族中傳承,而中原王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概是造成中原王朝不得不特別強調繼統的正當性問題吧。
旭,2022年9月8日,10月21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書生意氣作三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非法作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关注我,和我一起看朝阳;分享我,我们就是世界;赞赏我,我们一起荣耀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在九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關鍵的历史節點(critical historical junctures)上的重大事件和細小的初始差別(small initial differences)是導致國家選擇了各不相同的制度- 制度漂移(institutions drift)。關鍵的历史節點是指一個社會中破壞既有政治與經濟平衡的大事件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規糢戰役,都以宋的失敗而告終,史稱“鎮戎三敗”。尤其葛懷敏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汴梁,宰相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哀嘆:一戰不及一戰。
此次南下,元昊已深入宋境近100公里,這是他遠離本土深入宋境最深的一次,戰線太長,兵力過於分散,支撐不住更深入的攻勢。加之另一路夏軍失敗的消息傳來,只得罷兵。於是元昊在渭州周邊大肆焚毀民宅,搶掠人畜後撤退。
自古雄主,都是無比自信之人,往往把命運當成骰子,總是相信最後命運會停在自己的意願上。成功者,被奉為一代天驕,失敗者,遺臭萬年。 — — 旭
宋朝民富而國不強,根源在軍隊積弱。而宋朝勵精圖治的改革者,都是儒生秀才出身,拿不出有效的強兵之策,只能在財政、吏治上下功夫。前者很容易陷入與民爭利,後者又必然形成黨爭,結果變法的目標盡失,手段又失之於謬誤,焉有不敗之理?!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關鍵的历史節點(critical historical junctures)上的重大事件和細小的初始差別(small initial differences)是導致國家選擇了各不相同的制度- 制度漂移(institutions drift)。關鍵的历史節點是指一個社會中破壞既有政治與經濟平衡的大事件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規糢戰役,都以宋的失敗而告終,史稱“鎮戎三敗”。尤其葛懷敏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汴梁,宰相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哀嘆:一戰不及一戰。
此次南下,元昊已深入宋境近100公里,這是他遠離本土深入宋境最深的一次,戰線太長,兵力過於分散,支撐不住更深入的攻勢。加之另一路夏軍失敗的消息傳來,只得罷兵。於是元昊在渭州周邊大肆焚毀民宅,搶掠人畜後撤退。
自古雄主,都是無比自信之人,往往把命運當成骰子,總是相信最後命運會停在自己的意願上。成功者,被奉為一代天驕,失敗者,遺臭萬年。 — — 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讀《舊唐書.后妃傳》至肅宗張皇后,覺得頗有幾點可說。
Thumbnail
中國歷史上再婚過的皇后並不在少數,然而有一位女子先後成為兩個國家的皇后,她的功與過、褒與貶要如何界定呢?在梟雄動亂的歷史洪流中,他又是如何自處的呢?
Thumbnail
爹不愛娘不詳的孩子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有事五子中最小的, 《明史》稱生母為孝慈高皇后(就是那個大腳丫皇后)之後由孫貴妃照顧, 但真正的母親是誰,傳聞孫貴妃,也可能是可能宮裡面一個宮女,還是其她嬪妃, 在朱元璋分類看就是,他未來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再來其他番王,誰管你媽是誰! 資源教育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我是大魏景陽郡主楚昀,父親是大魏名將鎮北王楚鈞,父親過世後長兄楚霆繼承王位;母親是先帝長姐長樂長公主,長姐是永寧郡主、現在鄰國大渝的皇后楚寧。 爹爹過世那年我八歲,我也弄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快滿九歲時,宮裡來了消息,大表兄陛下要姐姐帶我一起回京。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讀《舊唐書.后妃傳》至肅宗張皇后,覺得頗有幾點可說。
Thumbnail
中國歷史上再婚過的皇后並不在少數,然而有一位女子先後成為兩個國家的皇后,她的功與過、褒與貶要如何界定呢?在梟雄動亂的歷史洪流中,他又是如何自處的呢?
Thumbnail
爹不愛娘不詳的孩子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有事五子中最小的, 《明史》稱生母為孝慈高皇后(就是那個大腳丫皇后)之後由孫貴妃照顧, 但真正的母親是誰,傳聞孫貴妃,也可能是可能宮裡面一個宮女,還是其她嬪妃, 在朱元璋分類看就是,他未來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再來其他番王,誰管你媽是誰! 資源教育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我是大魏景陽郡主楚昀,父親是大魏名將鎮北王楚鈞,父親過世後長兄楚霆繼承王位;母親是先帝長姐長樂長公主,長姐是永寧郡主、現在鄰國大渝的皇后楚寧。 爹爹過世那年我八歲,我也弄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快滿九歲時,宮裡來了消息,大表兄陛下要姐姐帶我一起回京。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